潘家峪是河北省馮潤縣(今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皮帶山的壹個山村。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盧溝橋事變。我們八路軍在中國* *產黨的領導下,深入敵後,奔赴華北戰場,自由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廣泛開展人民戰爭。潘家峪成了抗日堡壘村,成了河北。
潘家峪人民的抗日鬥爭極大地激怒了日本侵略者。面對潘家峪這個牢不可破、密不透風的抗日堡壘,他們處於壹種恐慌的狀態,在擺脫之前,他們會想辦法擺脫它。他們瘋狂地試圖滅絕潘家峪人。
中文名
潘家峪慘案
類別類型
大屠殺
地面點
河北省
時間
1941年
發布,計劃者
日本侵略者
人員傷亡
1230人死亡,96人受傷。
犯罪背景
潘家峪是冀東抗日根據地之壹。正因為如此,潘家峪成為日軍“掃蕩”的重點地區。從1938年夏到1940年底,敵人圍攻潘家峪超過130次。
1941年1月,駐唐山日軍司令召集豐臣日本顧問佐佐木次郎,遵化、玉田、灤縣、遷安、盧龍、富寧等地的日軍軍官和日偽人員,勾結當地反動地主,策劃了血洗潘家峪的陰謀。
傷亡情況
1941年65438+10月25日(1940年臘月28日)晚,駐紮在湯山、馮潤、灤縣16據點的日軍3000余人和偽軍1000人,由日軍指揮官佐佐木率領,他們進村後,強迫全村1500多人先在村邊的西大坑集合,逼著他們打聽八路軍的下落。敵人把群眾趕到村裏的潘家大院(地主潘會林的住處),封鎖了大院,用步槍和機槍向手無寸鐵的群眾瘋狂掃射,並發放了大火。
屠殺壹直持續到第二天下午7點。全村1230人遇難,194165438+10月25日,3000多名侵華日軍制造了駭人聽聞的潘家峪慘案。日軍屠殺了1298無辜的中國人民,放火焚燒了1235所房屋,其中包括658名兒童和婦女,23個家庭被殺害。
證人回憶
潘家峪村位於燕山山脈深處,有“小吐魯番”的美譽。86歲的潘守禮是潘家峪慘案的幸存者之壹。當他躲在角落裏的時候,他被壓住了,活了下來。
1941年65438+10月25日臘月,潘家峪的村民們正在準備過年。不料日軍從四面八方封鎖了潘家峪,3000多名日軍和2000名偽軍在村中心的西坑用槍托和刺刀把所有村民挨家挨戶驅趕。許多村民逃離,日軍隨後強迫所有人進入潘家大院。
這場悲劇的另壹名幸存者潘善增6歲。他記得村民進入大院後,大門緊閉,日本兵開始向大院開槍,扔手榴彈。屠殺從中午持續到晚上,侵華日軍離開,留下壹片焦土的潘家峪。全村死亡1.700余人,死亡1.230人,死亡33戶,受傷96人,財物全部被搶,65440。大院裏面,大廳裏,院子對面,前屋後面,屋內屋外,很多親戚站著躺著都被燒死了。很多親人被燒成灰燼,有的被燒成壹堆焦炭。埋葬親人時,800多人被燒得面目全非。村裏只有300多幸存者。
後續發展
屠村策劃者被復仇小隊殺害。
慘案發生的第二天,冀東軍分區黨政領導帶領12個團的官兵來到潘家峪,帶來了大量的食品、衣物和藥品,挨家挨戶進行慰問和安慰。當時幸存的12名潘家峪青年加入八路軍,進入復仇行列。
周邊22個村的村民流著淚趕來,捐贈了大量的蘆葦席等物資,幫助潘家峪人安葬死去的同胞。
唐山市的鐵路工人和開灤煤礦的工人也捐款捐物幫助受難的同胞。
2月5日,抗日民主政府組織鄰村村民清理屍體,聯合縣政府主持公葬。潘家大院挖出的屍體無法辨認姓名和年齡,只能在辨認出的男性屍體上寫壹個“男”字,女性屍體上寫壹個“女”字,孩子屍體上寫壹個“子”字。其中壹些也無法辨認。只能把那些骨頭放在壹起,壹堆四肢燒焦的肉,壹堆肚子,壹堆骨殖,壹堆腦袋。然後,用炕席做棺材,壹兩具屍體用圍脖墊裹著。
公葬在初春的寒夜進行,送葬隊伍從街上走上山麓,將遺體安葬在松柏常青的南山腳下。沒有挽歌,沒有花果祭品,有的是義憤和沸騰的熱血。血債必須用血來償還。幸存的潘家峪人莊嚴宣誓:“我們壹定要償還仇人的血債,為死去的親人報仇。”
慘案發生後,侵華日軍將潘家峪周邊50裏劃為“無人區”,拆毀房屋、填井、驅散居民,反復“清理農村”、“掃蕩”,潘家峪壹帶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但是,潘家峪人民百折不撓,抗日的篝火不能熄滅。潘家峪人民更有鬥誌,壹手拿著槍,壹手拿著鶴嘴鋤,堅持著“無人區”的鬥爭。
3月初,潘樹平、潘樹成、潘樹堂等20多名青年帶頭成立了三支“抗日復仇小分隊”,積極配合八路軍打擊日本侵略者。附近村莊的兒童參與其中,人數迅速增長到65,438+020多人。後來成立了“潘家峪復仇團”。
5月9日,冀東抗日鬥爭的領導人李運昌、周文斌、劉成光、高敬之來到潘家峪。為了悼念死去的親人,火石營村舉行了追悼會,各村的人都參加了。在大會上,冀東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劉成光鄭重宣布,潘家峪抗日復仇隊正式合並組建為“潘家峪復仇團”。
7月1942、18日,復仇團與八路軍冀東軍分區第十二團戰士在乾安縣幹河槽伏擊,與敵激戰五個小時。他們消滅了150名日本侵略者,俘虜了100多名偽軍。潘家峪慘案的直接策劃者,在馮潤的日軍指揮官佐佐木郎,也被復仇組織殺害。
七十三年過去了,潘家峪的村民始終沒有忘記那段歷史。他們在村口的路邊為遇難者修建了墓地。墓園內並排有四座墳墓,豎立著四塊墓碑,入口處建有紀念碑和紀念塔,墓園旁建有祠堂。西大坑和潘家園等遺址被保留了下來。
對日本索賠
1992組成對日索賠團維權。
為了提醒年輕壹代他們的祖先所經歷的苦難,潘家峪的村民用各種方式紀念他們祖先的英雄行為。他們壹直覺得應該向日本政府索賠,為1230名無辜受害者討回公道。
1992,潘家峪村民自發組成對日索賠團。
1999年,潘家峪紀念館建成,潘家峪村也被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4,14,潘家峪村以全村名義委托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索賠金額60億元。
2007年,日本最高法院首次回應對華索賠案,認為根據《中日聯合聲明》第五條,日本人民的個人索賠權已經放棄,原告在法律層面沒有理由提起訴訟。
2007年,當時的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指出:‘日本最高法院對宣言的解釋是非法和無效的’。"
事實上,潘曾向地方各級法院提起訴訟,但從未立案。
2014,18年3月8日,二戰被綁架日本勞工及其遺屬起訴日企壹案在北京市第壹中級人民法院正式立案,這是中國法院首次受理被綁架日本勞工起訴日企壹案。在童增看來,這是日本民間對華索賠的壹個重要轉折點。
2065438年7月21日,河北馮潤縣“潘家峪民間索賠團”與“潘家峪村民委員會”在京簽署委托書,委托“中國民間索賠聯合會”代表潘家峪慘案受害者全體遺屬,在中國法院起訴日本政府。訴訟要求日本政府向受害者道歉並索賠60億元。如果成功立案,這將是中國二戰大屠殺受害者首次通過國內法院集體起訴日本政府。
紀念展覽館
潘家峪大屠殺紀念館於1971建成,新館於1999建成開館。展覽面積630萬平方米。通過原始照片、實物和視頻資料,向世人展示了悲劇的歷史背景、事件的經過和潘家峪人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慘案留下了西大坑、老槐樹、小鐵門、南燕子、潘家大院、烈士同胞墳墓等遺址。是侵華日軍侵華罪行的鐵證,時刻警示後人“警鐘長鳴,勿忘國恥”。
參考資料:
潘家峪慘案_百度百科
/鏈接?URL = uol 00 I 9 hceavf 64 potcyaqyvtagrza 1o 0x on-paps xc _ 7 zle 0 ypgczqglgvipb 3-6 nrtaohi 3 pfaaifqxwczr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