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就是對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終,心無旁鶩的人。 ——波特萊爾
到底什麽樣的人才可以被稱為英雄?是否只有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人才算得上英雄? 事實上,雄壯的偉業總會在壹群人的努力中做到,長路漫漫中的孤獨感,恰恰才顯得無名英雄的自我成就尤為艱難。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這並不是所有人,都具備的人生格局與氣魄,恰恰,許世友之子許光做到了。
原本可以享受人生高光的他,終因父親的囑托與心中堅守的孝義,而選擇留在地方,斷送了自己在海軍大好的前程。
有人為許光感到深深惋惜,可在筆者看來,和平年代, 真正的英雄恰恰應該在最平凡之處默默堅守, 有如波特萊爾所言,人生使命必達到心無旁騖的地步,如此,才會守護住心中的道義。
生前救濟貧苦無數,死後追悼會簡單至極,到底是怎樣的信念,支持著許光走完平凡又卓越的壹生? 本文筆者將帶著妳***同尋找答案。
許世友,我國大名鼎鼎的上將軍。按道理說,作為他的長子——許光,應該會有壹個幸福美好的生活,以及壹個光輝燦爛的人生,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許光自出生以來,父親的“光“沒沾到多少,反倒是受到了不少”連累“。
許光出生於1929年陽光明媚的夏天,但他的童年,卻始終跑在躲避“雷暴“的路上。
他雖然是許世友和結發妻子朱錫明的長子,但他卻從兩歲開始,在最需要父親的時候,永遠沒有來自父親臂膀的保護, 直到17年後,他才再次見到父親,也才正式有自己的大名 。
這麽多年來,許光壹直只有壹個叫“黑伢”的小名,身邊也只有母親、奶奶和姑姑相依為命。在那個世道艱難,戰亂四起的年代,家中只有老弱婦孺,可想而知有多艱難。 再加上許世友***產黨人的身份,他們家也成為了國民黨人的“眼中釘“。
為了躲避國民黨的追殺,他們四處奔逃,許光就是在這種顛沛流離的險境中成長。
曾經有壹次,他們為了能夠在敵人的掃蕩下存活下來,只好躲進壹個隱蔽的山洞中,堅守三天兩夜,才從虎口脫險。
幸運的是,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中長大的許光, 並沒有因此記恨父親,也更沒有因此而“長歪”。 反而是多年的逃亡經歷, 讓他更加堅定地追隨父親的腳步,走上救國救民的道路 。
在大別山革命老區中, 年僅七歲的許光加入了兒童團 ,用自己瘦弱的身軀為革命做奉獻。
他是***產黨人的兒子,他繼承的不只是父親的血脈,更是壹位老黨員鋼鐵般的革命意識,和艱苦奮鬥的優良品質。
許光在沒有父親的日子裏,用自己的方式茁壯成長著。這麽多年來, 雖然已經習慣了沒有父親的生活,但他對於父親自然時刻想念,希望有朝壹日能夠父子相逢。
但是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家離人散已是常態,終生不復團圓也是十之八九。許世友自離開家鄉後,多年來未曾有只言片語,許光壹家人都已經不敢報太大希望,只是舍不得放棄。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終於在壹次他們遇到了許世友同鄉王樹聲時,才再次得到關於許世友的消息 。
那是1948年,王樹聲調往鄂豫軍區任司令員,許光的奶奶和姑姑還記得他,於是去找他打聽許世友的消息。
王樹聲自然言無不盡,他告訴許光壹家人,如今許世友已是山東軍區司令員,不僅沒死,而且過得很好。
在他的幫助下, 正值青春年華的許光,終於見到了自己闊別17年 ,活在奶奶和姑姑嘴裏的父親。從此, 叫了這麽多年“黑伢”的他,也終於有了自己的大名—許光, 取自光明磊落、光宗耀祖之意。
找到父親後,在父親的影響下,許光走上了壹條辛苦而輝煌的道路 。許世友問他對於未來有何規劃,許光毫不猶豫地說道: “我想當兵!和父親壹樣報效祖國!”
虎父無犬子,許光下定決心後,便為夢想全力以赴。 父親告訴他,如今全國即將解放,新的未來即將開始,新中國將會需要更多的人才建設國家,因此,文化尤其重要。
許光也認為父親的話非常有理,不論何時,知識都必不可少,於是他決定入校讀書,打好基礎,為更好的報效祖國而努力。
他是個行動派,說幹就幹。雖然才與父親相逢不久,但他們都知道,以許光如今的年紀才開始學習已經有些晚了;所以學習壹事宜早不宜遲, 很快他就直接進入山東軍區文化速成中學學習。
在學校中,他學習非常認真,深受老師的喜愛和好評。他的班主任李心田老師還以他為原型,創作了《閃閃的紅星》壹書, 這本書還被改編為同名電影播出,火遍全國,劇中主角“潘冬子”也由此成名。
許光仍是不受任何影響,仍舊低調地學習、生活。 從速成班畢業後,他又進入了華東軍政大學學習,之後又進入第壹海軍學校、大連海軍艦艇學院繼續深造。
從許光選擇深造院校來看,他仍未忘記自己當初“當兵、報效祖國”的理想,反而更加堅定和有方向。
他熱愛海軍事業,也有能力在部隊中發光發熱。 當時的許光是我們建國後,首批擁有本科學歷的海軍軍官 ,從學校畢業後,他就被分配到北海艦隊,在這裏度過了他最“輝煌”的時光。
許光從不向戰友們提起自己的將軍父親,也從不認為自己是許世友的兒子,而應該受到優待,相反,他比大多數戰士們,還要更加嚴格要求自己。 在北海艦隊期間,他接受的是壹線戰鬥部隊最嚴苛的訓練,從未叫過壹聲苦。
夢想,可以讓枯燥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對於許光而言,當兵是他從小到大的夢想,海軍更是他堅定前行的力量。所以,每天反復重復訓練的日子對他來說,是享受其中而不是為了完成任務。
心中有光的人,不論在哪裏,前路都是充滿希望和活力,許光就是這壹類人。
在他的海軍生涯中,他萬分認真的對待每壹次訓練、海防巡邏、演習等,才能在眾多優秀戰士當中脫穎而出, 且先後六次立功受獎 。
正是因為他的優異表現, 所以他很快就成為了北海艦隊的副艦長,如果不出意外,他始終沿著這條道路走的話,前途將不可限量。
然而,人生往往充滿意外和遺憾。
1975年,那將是許光壹生中最大轉折的壹年,也是改變他命運的最重要的壹年。 當時許光奶奶已是年邁多病,需要親人照顧,她又不習慣城市生活,所以只能自己在老家獨居。
許光的父親看到母親年紀漸老,仍念念不忘兒子、孫子,拖著老邁的身軀來往部隊,心酸不已。
可嘆他當時正值公務繁忙之際,想要回鄉孝順母親卻無法脫身。 思前想後,他決定“以子代父” , 讓長子許光,代替他回鄉奉養老母親,照顧她安享晚年 。
在如往常壹樣的飯桌上,許世友突然看著許光略帶無奈與懇求說道: “我這麽多年虧欠了妳的奶奶,如今她年事已高,我卻無法脫身照顧,心中十分惦記她,妳是家中長子,能不能退伍回家照顧她?”
當時的許光正在海軍部隊發光發熱,按照他的優秀表現來看,前程勢必無限輝煌。 然而作為家中長子,作為孝順的兒子和孫子,他無法拒絕父親的提議。
他毅然向部隊提出退伍要求,回到家鄉,擔負起了照顧奶奶的責任。
當年那個飽受戰亂之苦的破敗的小山村,已經變了樣,改名為“新縣”,正處於發展起步的階段。
許光回到家鄉後,擔任壹名普通的人民武裝部隊參謀, 開始了他為家鄉建設嘔心瀝血的貢獻歷程。
後來,奶奶去世後,許光原部隊領導有意讓他重回隊伍,他父親許世友也有此想法,但他拒絕了。
雖然壹開始他回到家鄉的“目的”是照顧年邁的奶奶, 但秉持著既來之則安之想法的他,看到了家鄉的落後,家鄉人民的需要,他越來越離不開這片土地。
當初以部隊為夢想,是通過此來報效祖國,如今既然在家鄉也能為祖國的建設作出貢獻,他也就更加傾向於改善家鄉的生活。
許光曾給他父親寫過: “不能在軍營裏施展抱負,就要在家鄉有所作為” ,這句話他踐行了四十多年。
在家鄉建設最艱難的歲月裏,到處都有他“沖鋒在前”的身影。 為了家鄉建設,他四處奔走,從未因私事求過父親的他,多次因家鄉的水利、修路,教育等事情求父親幫忙。
在道路不通的艱難情況下,他與工人們壹起將重達幾噸的水泥桿扛上山頂,與民兵們壹起手動挖坑填土鋪設電線桿......正 是有了他不知疲倦的奔走、親力親為的動手,才有了新縣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
在生活中,他始終堅持著簡樸的生活,堅守著革命黨人壹心為公的原則。許光從不公物私用,就連他家人,也被禁止使用公物。
他自己原可以申請壹輛專車,但為了給國家節省資源,他寧願與工作人員壹起擠班車;村裏通電話後,他從不用公用電話打私人電話,家人也絕對被禁止私人通電;煙癮極重的他,壹生都在抽農民都不愛抽的廉價香煙;就連房子,他還是租住的別人的房子,直到後來家屬樓建成後,他花光所有積蓄買了壹間70平大的小公寓,裏面家具又舊又少......
就是在很多人看來簡樸到摳門的許光,卻慷慨地從自己並不富裕的工資中,拿出十萬元 ,先後為老紅軍遺孀養老送終。
1982年,許光已經任副團軍官達到最高年限,省軍區領導擬提他任信陽軍分區領導,但他毅然拒絕了。 他選擇了轉業,繼續回到新縣人大,為家鄉建設而奮鬥。
1985年,最後壹次改變許光人生命運的機會,再次回到他青年時期最熱愛崗位上的機會,又壹次被他拒絕。
許世友逝世後,武漢軍區領導有意將許光調往軍區機關,這對於壹般人而言是很好的機會,然而此時的許光心誌已變。 相較於高升,他更加願意在基層為群眾做實事,更加願意通過自己的雙手,將家鄉建設得更好。
令人深感惋惜的是,2012年,許光在壹次體檢中被查出患肺癌。
但“倔強”的他不願意“浪費”國家資源,也不希望給家人帶來麻煩,所以即使在子女的百般勸說下同意來到廣州軍區武漢總院住院治療,也要先提出“三不”要求。 壹是不用進口藥品;二是不做過度治療;三是不給子女添麻煩。
後來,他實在不願意待在醫院治療,強烈要求回到他奮鬥多年的家鄉,看看家鄉的山水。
2013年,許光在沒有制暖設備的屋子裏,突發心梗,離開了人世,享年84歲。
許光死前曾立下遺囑,要求將他生前20萬元的全部積蓄,捐獻給新縣,用於老人及兒童福利事業。
許光生前低調簡樸,死後仍不改其自始至終的簡約作風。不鋪張、不浪費、不麻煩,他踐行壹輩子,死後子女遵照他的遺願,舉辦了壹個非常簡單的葬禮。 簡陋的靈堂內,數千人擠入其中送他最後壹程。
許光壹生不負他之名,光明磊落、光宗耀祖。 至死他仍不忘父親諄諄教誨,“代父孝母”,奉獻祖國。
他壹生低調,從不以自己的身份要求特權,反而因這壹層身份,另他更加的有壓迫力,不斷的督促自己不能給父親、給老黨員抹黑。
他雖然沒能壹直追隨父親的腳步,走在軍人的道路上,但他也始終在做和父親壹樣的事情—為祖國做貢獻。
偉大不壹定就是轟轟烈烈,平凡中的偉大更加觸動人心。 因為能堅守平凡,幾十年如壹日的在基層為群眾做實事,不求名與利,非常之艱難,但他做到了。
他是子女眼中“摳門”又固執的父親,壹件海軍便服壹穿就是幾十年,出門不舍得叫專車,年紀大了,散步累了,自己花壹塊錢搭公交回家,親戚朋友們想要跟他走個後門那更是不可能… 但就是這麽壹個人,用盡了他所有的力氣為國家做貢獻,在部隊時積極努力,在家鄉時嘔心瀝血。
他作為高幹子弟,即使不努力,即使不聽從父親安排,他也可以活得更加輕松自在。
但是他卻從未將自己當成高幹子弟, 也告誡他的子女將“高幹子弟”的帽子摘掉,不允許搞特殊,自己的人生自己負責。
他是英雄的兒子,他也是英雄本人。
他父親在戰場書寫傳奇,他就在家鄉書寫另壹種傳奇,這是英雄的傳承,更是老革命家們的意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