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轉基因作物對我國作物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作物增產、農民增收和糧食安全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生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功地解決了我國人民的溫飽問題,但隨著人口的增長,投入的增加和環境資源的短缺,我國農業生產中的壹些限制因素進壹步加劇,農業的龍展又面臨新的嚴峻挑戰:(1)主要作物的病蟲危害逐年加重,每年噴施的大量農藥既加重了農民負擔,使農民增產不增收,又嚴重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還造成了食物中的大量農藥殘留,危害人類健康。(2)我國大部分地區作物生產的施肥量已經超過了土地的承受能力,大量施肥除加重農民負擔外,土壤退化、江河湖海的富營養化已對農業和環境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3)旱災頻繁,受旱面積大。除西北長期缺水、華北旱災頻繁外,旱災在長江流域發生的頻率近年也有很大提高。據統計,我國農業耗水約占全國總耗水量的70%,而水稻的用水幾乎占整個農業耗水的70%,水資源短缺的矛盾日趨突出。(4)我國北方及沿海地區鹽堿地面積很大,南方熱帶、亞熱帶普遍為酸性土壤。這些不良環境對作物的種植和產量潛力的發揮有很大的限制作用。(5)我國的主要作物的品質較差.既不能適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又因其偏低的售價影響了農民的積極性,亟待改良。(6)近二十年來各種作物產量均呈現徘徊局面,新育出的品種在產量潛力上沒有大的突破,最近幾年更是由於種種原因,多種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出現下降的趨勢。
近年來,國內外轉基因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新成果,包括:(1)應用轉基因技術培育出了抗蟲性強的棉花、玉米、水稻等。抗蟲棉花在國內外已大面積種植,抗蟲玉米在國外已有很大的種植面積,它們的推廣大幅度降低了農藥的用量。抗蟲水稻為我國所獨有,已完成了生產性實驗,具備了產業化的條件。(2)培育出氮肥高效利用的轉基因小麥,磷肥利用效率明顯提高的轉基因煙草和水稻,還鑒定分離出壹些與氮、磷肥利用效率有關的基因,將這些基因應用於作物改良,將可能有效地提高各種作物的肥料利用效率,降低肥料用量。(3)獲得了不少調節植物水分狀態使植物耐旱的基因,正在利用這些基因培育耐旱農作物品種;(4)耐鹽堿、耐鋁毒分子生物學研究取得了良好的進展,已分別培育出耐鹽堿、耐鋁毒的轉基因植物。(5)應用轉基因技術培育的耐儲藏保鮮番茄,在國內外部率先獲準進行商品化生產。(6)培育出直鏈澱粉含量明顯降低、蒸煮和食味品質明顯改善的水稻;應用轉基因技術培育的富含維生素A的“金米”由於其科學意義和政治意義,五年來在國際上更是引起了轟動。(7)通過轉基因技術培育的延緩葉片衰老的水稻,單株生產力顯著提高,表明應用轉基因技術修飾植物的生理生化代謝途徑,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作物的生產力,改進產量潛力。這些成果表明,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正在領導壹場新的農業科技革命。
轉基因作物在我國的種植已經產生了很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據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的調研分析,在1999-2001年的3年中,我國種植抗蟲棉面積約270萬公頃,***少用農藥123000噸,增產棉花9.6%,每公頃效益近2000元。抗蟲水稻近年在湖北、福建等地試種表明,在整個種植季節基本不打農藥的情況下抗蟲稻可增產12%,不僅創造每公頃900-1200元的經濟效益,而且可大大地緩解由於外出打工,農時青壯牛勞動力不足的矛盾,深受農民的歡迎。
綜上所述,轉基因作物的培育和應用,對作物持續增產,解決我國農業生產中的重大問題(如水資源短缺、環境汙染、投入太高等),保障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農民的脫貧致富均能起到其它技術所無法替代的作用。積極推進轉基因作物的研發與產業化應迅速成為政府、科技工作者和廣大農民的***同行動。
二、轉基因農作物研究與產業化發展迅猛,其勢不可逆轉
1983年世界首例轉基因植物培育成功,標誌著人類用轉基因技術改良農作物的開始,1986年轉基因農作物在美國獲得批準進入田間試驗,1994年美國Calgene公司培育的延熟保鮮轉基因番茄批準商品化生產。近十年來,轉基因作物的研發與產業化發展迅猛,種植面積快速增長。1996年全球種植轉基因作物170萬公頃,2003年增加到6770萬公頃,其中轉基因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的種植面積已達4種作物全球總面積的25%;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從1996年的6個,增加到 2002年的18個,發展中國家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也呈逐年快速增加的趨勢。這壹增長態勢反映了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農民們正在逐步接受轉基因作物。
我國的轉基因作物研發在國家政策的扶植下,尤其是在國家“863”計劃和“國家轉基因植物研究與產業化專項”的直接支持下,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目前,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的整體水平在發展中國家處於領先地位,壹些領域已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我國是世界上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擁有自主研制抗蟲棉技術的國家;我國轉基因水稻的研制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到2003年8月止,我國***受理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申請1044項,批準777項。2003年全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達到280萬公頃。目前,我國涉及農業生物技術的各類研究機構已超過200家,初步形成了從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到產品開發相互銜接、相互促進的創新體系。
值得重視的是,在轉基因植物研究和產業化迅猛發展的同時,很多國家對轉基因作物的態度和政策也發生了調整和轉變。如印度、巴西、南非、菲律賓等過去多年拒絕轉基因作物的國家,近年也批準了轉基因作物的商品化生產。尤其是巴西後來居上,2003年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壹躍達300萬公頃,取代了我國多年所處的世界第四的位置,而我國種植面積則降至第五位。此外,歐盟委員會2003年通過了關於轉基因作物種植的原則建議,明確規定不允許其成員國設立“無轉基因作物區”。英國、德國也於近期同意轉基因作物的商品化生產。預計這些政策上的調整將會進壹步促進轉基因作物的發展。
三、影響我國轉基因作物研發與產業化的幾個主要問題
根據多方調研,下列問題正在嚴重影響我國轉基因作物產業化的進程。
1.國家政策取向不明確
我們認為,近年來我國在轉基因作物研發和產業化方面的政策和策略取向不明朗。壹方面,我國政府保持並加大了對轉基因作物的研發以及植物基因組研究的投入,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進人國際先進水平的進程。另壹方面,我國近年來對轉基因作物的商品化生產實行了十分嚴格的限制:自1999年以來已連續5年基本上沒有批準新的轉基因作物的商品化生產,在已經批準商品化生產的轉基因植物中,沒有壹例是糧食(飼料)作物,其結果導致,我國自行研制的多種轉基因作物未能得到及時應用。由於農作物品種時限性的特點,我國所培育出的有些轉基因作物已經錯過其最佳應用時期,導致了研究成果的浪費。這種狀況不僅影響了轉基因技術作為生產力對我國經濟建設可能的貢獻,同時也有違於我國廣大農民對新技術的強烈需求。
為改變這種狀況,農業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近年組織有關專家進行過多次座談,專家們在對我國轉基因技術的發展表示出了非常積極和樂觀的態度的同時,也對我國政府對轉基因作物產業化的政策取向表示憂慮,並提出了很多積極的建議。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些意見未能被很好地集中起來提供給國家決策。
2.管理辦法有待改進
1993年,原國家科委頒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為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提供了基本框架。根據這壹基本框架,農業部於1996年頒布了《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1997年又發布了《關於貫徹執行〈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的實施辦法〉的通知》,並於同年成立了“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員會”和“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公室”,使我國轉基因作物的研發和產業化進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軌道。《辦法》的起草過程歷時6年,先後有120多位科學家參加了討論或發表了意見,較充分地吸收了當時各國管理條例中的優點,較好地體現了以風險為基礎的科學管理原則。《辦法》實施幾年的實踐表明,該《辦法》較好地適應了我國現行行政管理體制,對我國轉基因作物的研發和產業化的健康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但是,作為我國應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策略,國務院於2001年頒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2002年農業部又相繼頒布了與該條例相配套的《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等3個辦法。現在看來,這些規章存在管理時段太長,管制面偏寬,尺度太嚴等問題,加之近年審批操作不夠規範,管理成本較高,限制了我國轉基因作物研究和產業化的發展;此外,轉基因作物的產業化進程涉及列農業部、科技部、衛生部、商務部、環保局、專利局等眾多管理部門,而國家又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對各部門進行協調管理,這種局面也大大影響了管理效率。
3.自主知識產權基因較少,轉基因作物研發後動不足
從整體水平看,我國在轉基因作物研究技術方面的進展與國際上基本同步,在發展中國家中居領先地位。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們的差距仍然很大,主要表現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很少,因此轉基因作物研發缺乏後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國在植物分子生物學和農業生物技術方面的基礎研究比較薄弱,投入少,人才隊伍較小,創新能力不足,此外,耐轉基因作物商品化生產在管理上的限制,也影響了科研人員的研發積極性以及企業參與和投人的積極性。
四、對我國轉基因研究和應用的幾點建議
1.理順管理體制,實行統壹領導
從壹定意義講,目前影響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發展的壹個主要障礙是現行管理體制上的不統壹和不協調,因此急需建立壹個能夠統壹協調、迅速決策的管理體制。由於這個問題牽涉到國務院多個部門、眾多的研究機構、大量的消費者和廣大農民,建議在國家層面上成立壹個農業生物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的具權威性的領導班子,以推動該產業的發展和保證各方面的銜接。除擔負管理責任之外,這個領導班子還應進行轉基因作物研發與產業化策略的研究,制定我國農業生物技術整體發展的中長期規劃,重點突出今後10-15年內,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研究與產業發展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及其戰略對策、優先發展領域、產業化及運行管理機制等重大問題。
2.選準突破口,積極而策略地推進轉基因技術的產業化
建議根據技術成熟的程度和國際競爭的形勢,在權衡利弊得失的基礎上推進我國轉基因作物的產業化。建議在繼續擴大抗蟲棉種植的同時,重點推進轉基因抗蟲水稻的產業化。原因在於:(1)我國的轉基因抗蟲水稻在國際上有明顯優勢,轉基因抗蟲稻的商品化生產可抓住占領我國市場的先機,並可在國際上產生較大影響。(2)我國水稻種植面積約4.5億畝,根據中國科協的資料,水稻螟蟲的危害平均每畝損失達30元以上。轉基因抗蟲稻在全國的推廣,將回對農民增收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產生明顯的效益。(3)我國水稻出口極少,種植轉基因水稻不會對外貿帶來不良影響。相反,生產成本的降低還有可能增加稻米及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給外貿帶來積極的影響。(4)水稻是我國最主要的衣作物,轉基因作物的產業化將會有力地促進我國農業生物技術企業的形成。(5)轉基因抗蟲水稻所用的為Bt類基因,用此類基因培育的轉基因玉米、馬鈴曹、棉花等在國內外已商品化應用多年,作為食品和飼料均對人畜安全。我國科學家對轉基因抗蟲稻的食品和環境安全性作了大量研究,結果表明轉基因抗蟲稻不僅作為食品是安全的,而且還因為少打或基本不打農藥,有利於害蟲天敵的生存繁殖,對生態環境有益。因此,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轉基因水稻存在安全性風險。(6)按我國現行安全性管理辦法,轉基因抗蟲稻1999年以來已經在湖北、福建等省完成了中試、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等安全評價程序和實驗環節,為實驗地區的農民迅速接受,具備了區域性商品化生產的條件。因此,建議盡快批準轉基因抗蟲稻在上述地區的商品化生產,在商品化生產的過程中加強安全性監測與研究,穩步推進,爭取在4-5年內形成規模。
3.以科學分析為根據,修訂轉基因生物的安全評價與管理條例
建議在管理中將科學問題和行政策略區別開來。總結1997年以來我國實施安全性評價與管理的經驗,建議對我國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的評價與審批實行分類管理:(1)對於沒有可預見風險和低風險的轉基因作物,實行安全性評價與管理的簡化程序,將目前的5個階段減少為3-4個階段,並根據國內外的實踐和可借鑒的實驗數據,簡化審批程序中對有關生物學背景和安全性資料的要求。(2)將現行按“壹個品種壹個省”申報安全性審批的做法調整為按“轉化事件”申報審批;對已審批的轉化事件,其衍生系不必再申請安全性評審。(3)借鑒我國醫藥審批制度中“新藥證書”和“藥品生產文號”的做法,對轉基因作物實行“安全證書”和“商品化生產許可證書”相分離的兩證制。
作為行政策略的“技術壁壘”,可以考慮:凡是我國已經頒發了安全證書的轉基因作物(指特定基因與作物的組合),可以對國外研制的同類轉基因作物在完成了相同的實驗和評價程序後也頒發安全證書;對我國尚未頒發安全證書的轉基因作物,國外研制的轉基因作物則需在我國境內完成各種安全性實驗和評價過程方可頒發安全證書。簡而言之,國內研制的轉基因作物可以借用國外的技術資料申請安全證書,而國外研制的轉基因作物則只能根據國內的資料申請安全證書。這樣至少可以保證我國研制的轉基因作物在商品化生產的國內市場中占有先機。
4.繼續增加科研投入,保障轉基因作物和農業生物技術的持續發展
近年來我國政府的科技投入較過去有了顯著增加,為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國用於農業生物技術的研究經費甚至不及發達國家的壹家跨國公司。因此,應從多方面人手,繼續加大投入。
建議設立“國家植物功能基因組研究重大科技專項”,支持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大豆、油菜等作物的功能基因組研究。我國在植物分子生物學方面研究基礎整體上比較薄弱,在功能基因的分離方面與國際上差距較大,擁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很少。目前,根據從序列分析的結果預測,農作物基因組中有4-6萬個基因,在今後的8-10年內,這些基因都將逐漸被分離克隆,註冊為知識產權。因此,未來10年將是國際上關於基因產權爭奪的關鍵時期。我國近年啟動了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計劃,並建立了相應的研究中心,水稻功能基因組的研究在國際上已形成了較大的優勢,應重點支持,在小麥、玉米、棉花、大豆、油菜基因組的研究方面,我國也已有了較好的工作基礎,應加強支持,形成特色。設立植物功能基因組研究的重大專項,將能保證我國成批量地獲得功能基因的知識產權,使我國在植物功能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與農業大國相稱的國際地位。
建議繼續設立“國家轉基因農作物研究和產業化專項”,支持轉基因作物的研發和產業化。1998年國務院批準立項的“國家轉基因農作物研究和產業化專項”對推進我國的轉基因農作物研發和產業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轉基因棉花已形成規模,水稻、玉米、油菜、番茄作物等轉基因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應繼續加強支持。建議以新的發展觀來支持農業生命科學研發。我國以五年計劃為期的模式不大適合農業生命科學研究,弊端很多。建議將上述兩大專項形成中央財政支持下的較長期穩定的重大科技專項,並在實施過程中對項目實行定期評估,目標和內容適時更新,以保證我國農業生命科學的長期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