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理科學習經歷,讓我越來越感受到科學素養對壹個人的重要性。它不僅是科學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所有普通人應對當今日益復雜的社會,也將是所有公民在不久的將來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終身學習的社會。
不得不說,我國全民科學素養的缺失非常嚴重!這種缺失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從個人損失到國家決策失衡(好在我們的祖國很心疼我們,國家決策通常不需要我們費心...-_-!),比
多年的理科學習經歷,讓我越來越感受到科學素養對壹個人的重要性。它不僅是科學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所有普通人應對當今日益復雜的社會,也將是所有公民在不久的將來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終身學習的社會。
不得不說,我國全民科學素養的缺失非常嚴重!這種缺失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從個人損失到國家決策失衡(好在我們的祖國很心疼我們,國家決策通常不需要我們費心...-_-!),比如英國對英國退出歐盟的公投。公平地說,個體的損失,集體的損失,有時會給整個社會帶來負面效應,影響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比如2010走紅的偽食療養生專家張悟本,當時全國家喻戶曉。不僅他的書《吃了之後的病》賣斷貨了,各大電臺也邀請他做節目宣傳他所謂的食療養生理論,他家訪的《五本湯》更是壹票難求。當然,壹個曾經只懂壹點按摩技術的下崗工人能走到這壹步,必然有深刻的社會因素(無良機構作為驅動力,中醫藥領域個人為了眼前利益自毀中醫前途的短視,醫療保障制度的嚴重缺失,媒體追求收視率的本質,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自主創業的下崗工人的優秀個人素質)。這些因素可以有很多寫法,但不是今天分析的重點。我只想說壹點,就是我國全體公民科學素養的缺失,給了他很大的隨意發揮的空間。總之,是我們的無知縱容了他。
根據最新數據——中國科協於2015年3-8月進行了第九次全國公民科學素養抽樣調查。201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養的比例達到6.20%,相當於每100人中約有6人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當然,相比2010的3.27%,還是有很大提升的。但我們應該看到,位居全國前三的上海、北京、天津的公民科學素養水平分別為18.71%、17.56%、12.00%,即使遠高於全國其他。可想而知差距有多大!
正是因為我國大部分甚至絕大多數公民不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才能為當前網絡上的反智主義傾向、社會上層出不窮的騙子以及諸多社會非理性現象找到合理的解釋。
所以本文的重點是談談如何培養我們的科學素養。
盡管美國教育家柯南特早在1952就提出了“科學素養”的概念,但時至今日,世界範圍內對其仍沒有統壹的認識。這也很正常。第壹,世界各國的具體國情和具體理解不同。第二,概念本身不是壹個簡單的概念,而是壹個復雜的、發展的概念。但是,我們的壹些科學素養的基礎知識還是可以形成* * *知識的。限於篇幅,本文主要談三點:
首先要用實證主義武裝頭腦。
無論妳的知識多麽淵博,壹旦缺乏實證主義,妳在現代社會就是落後的。什麽是實證主義?簡單來說就是“基於觀察的練習”③。什麽是“基於觀察的練習”?即壹個人的研究成果可以重復實驗,可以通過“同行評議”。我們來看看張悟本先生的核心“理論”——食療可以治療惡性疾病,即使我們不懂中醫,只要想想他的那壹套有沒有經過臨床試驗就知道了。妳在醫學雜誌上發表過論文嗎?妳就不會被騙了。另外,這種思考也讓我們冷靜理智。如果綠豆真的如其所言能包治百病,茄子真的能“吸收體脂”“效果顯著”,那麽藥企為什麽不把這些食材提純呢?不是更好嗎!
雖然我們個別藥企確實出現了壹些問題,但請不要對藥品本身失去信心,否則妳會因噎廢食。要知道,任何壹種新藥的問世,從基礎理論研究到實驗室研究再到臨床試驗,都要經歷壹個極其漫長而嚴謹的過程。在我有限的去醫院的經歷中,我不止壹次在醫院的墻上看到招募新療法(或藥物)誌願者的通知。那些誌願者打算做什麽?他們只是想測試這種藥(或療法)的療效和副作用。所以我們平時買藥的時候,會看到西藥會有明確的副作用標註。別看那幾行字,裏面都是大量誌願者的統計結果,甚至是單個誌願者的生命!
這也是為什麽我們的中藥大多禁止在國外銷售的原因,因為我們的成分往往是“保密的”,副作用往往是“未知的”。但我不想下結論去定義中醫是不是偽科學,因為科學素養的另壹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用包容的、發展的眼光去理解未知/不清楚的事物——也就是不要輕易“判斷”不確定的事物,而要相信它們會隨著科學的發展而確定。這種認識也會使人更加謙卑,因為科學的本質應該是謙卑而不是武斷的,我們人類也應該如此。
再比如,城市裏很多行業時不時會有壹些新的工作方式。這些新方法好嗎?做實證研究很有必要。辯論沒有意義,只能讓人覺得仿佛回到了伽利略之前的時代。那時候的人基本都是靠辯論來解決問題的,誰辯論的有理有力誰就是老大。這是壹個很可怕的存在(雖然在當時有壹定的作用)。現在很多學校,尤其是高校,都會開設很多公開課和精品課程。這些精品課程到底是不是精品?不能只看教授的名氣和個人的學術態度和水平,要用學生最後的學業水平測試的數據說話,要有壹個對照組。這才是學術研究應有的嚴謹態度。
另外,剛剛提到了壹個叫“同行評議”的概念。什麽是“同行評議”?我想即使是沒接觸過這個詞的人也能猜到,是的,任何科研成果只有經過反復實驗或者業內同行的審批,才能成為公開的科研成果,而成果發表後,會引來世界各地同行的評價。這個過程雖然看起來是浪費納稅人的錢,但是可以保證結果不是個別科學家壹時瞎編的,也就是科研本身是科學的,是相對真實的。必須談談張悟本先生。他的書出版後,據說和他同住壹個小區的很多老鄰居見面就嘲諷他,說妳這個有按摩的下崗工人,居然出了本書,成了食療養生專家。妳看,這就是民間的“同行評議”。雖然粗糙,但是及時有效。我想如果當時電視臺能采訪播出他鄰居的言論,那麽被他“忽悠”的人可能就沒那麽多了。
其次,我們應該時刻警惕可證偽性的斷言。
什麽是“可證偽性”?為什麽他對科研如此重要?可證偽性是要求我們證明某事是錯的和假的嗎?當然不是。通俗地說,可證偽性就是說,這個事件雖然很可能是對的,但壹定還是有證偽的可能,也就是說,不可能出現“壹切都是對的”這種情況。而這種情況真的是很多生活在我們身邊。
生活中有很多說教式的諺語或者所謂的普世“真理”是我們應該警惕的。例如:
答:“YY山上的XX仙人很有效。去拜可以報平安。”
b:“可是我朋友上個月剛去拜拜就出事了……”
答:“那是因為他的心不夠真誠!”
而如果真的是因為崇拜所謂的神仙而“安全”呢?那肯定要歸結到“妳看,多虧妳崇拜XX大神”。這就是可證偽性。這種強盜式的邏輯就像壹個封閉的內循環。什麽樣的結果都會導致同樣的結論。妳覺得可笑嗎?再舉壹個搞笑的例子:
老師:“妳壹定要好好學習!那妳就能有好成績了!”
學生:“但是我努力了,為什麽不呢?”
老師(語重心長道):“孩子,妳要更加努力!”
健康:...
還有壹些民間諺語本來就是矛盾的,比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那麽為什麽會有“三個和尚沒水喝”呢?有時候人們會告訴後輩“行走江湖,安全第壹”,有時候我們也要“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們經常告訴孩子“把今天能做的事情做完”,但我們也經常讓他們“順其自然”。妳看,如果我們壹味地遵循和濫用這些沒有實際指導意義的諺語來教育孩子,孩子的內心會多麽糾結啊!
其實“昨天的常識往往會變成今天的謬誤”(4),比如小時候換牙的時候應該把牙齒放在哪裏,有利於以後牙齒的生長。比如過去(甚至現在)很多人認為女性生完孩子後要臥床壹個月,不洗澡,就是“坐月子”,還有大量中醫理論等等。但是妳以為這是我們獨有的嗎?其實不是的。產褥期不能見風洗澡。19世紀之前,是全世界的“常識”。英國學者馮寶寶·布朗在她的《夏娃:性、兒童英國和歷代母性》壹書中描述了歐美女性的千年生育史,其中壹位寫道:“直到公元19年的末期才知道細菌和感染之間的聯系,以前衛生環境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讓情況更加混亂的是,產房總是關著的。”妳看,情況就是這麽相似。雖然現代醫院已經不再使用過去“坐月子”的方法,但孕婦壹旦回家,就會受到周圍幾乎所有長輩的善意“保護”。最後,聽話的媽媽如果沒有產後疾病,那就是“坐月子”的“貢獻”,如果有產後疾病,那壹定是在哪裏“見風使舵”...
所以,如果妳碰到壹個有道理的“理論”,妳就要警惕了。
最後,註意不要滑入“案件”的“陷阱”。
在科學上,“案例研究”確實有壹定的作用,比如通過對案例的研究,可能會開啟新的發現,或者給我們啟發。在很多科學研究中,在壹開始,科學家往往會通過對個別案例的觀察得到壹些猜測,從而進行後續研究。然而,需要我們註意的是,科學家並沒有“執著於”自己的猜測,也就是說,他們可以更客觀地對待自己的猜測。也許最終的實驗結果與他們的猜測不符,但這並不妨礙它們成為新的發現。我們很多人在目睹了壹些案例後對自己的想法深信不疑,並用這些案例來證明自己...總之,我們需要有壹點“大數據”思維,看大量數據的統計結論,不要只關註個案。
我們可能會發現,個案問題會被很多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因為“效果”很奇妙。信不信由妳,妳眼前壹個個鮮活、具體、生動的案例,就是這麽“感人”!壹個江湖騙子的騙術總能成功,因為總有壹些人願意相信他“治好了”自己的病,而不是他強大的自愈能力。(當然,還有“安慰劑效應”。另外,我在這裏推薦壹本叫《致命藥方》的書,是壹個美國人寫的,有中文版。可以批判性閱讀。)
說說妳自己的壹件事。前陣子有個家屬住院,同病房的病人好心說用鮮麥苗榨汁有助於恢復,還說喝了鮮麥苗後病情“好多了”。結果我們家也認認真真種了壹批麥苗,親戚朋友也送了榨汁機。喝了幾次之後,因為麥苗汁的味道實在難以下咽,我們就放棄了...當然,我舉這個例子並不是想說好心的病人有什麽用心,她壹定是用心良苦,但這甚至會阻礙人的思考。同時我也明白,人天生就有急著去醫院的心理。我只想說,我查了很多文獻,沒有發現麥苗汁可以治療這種病的研究。所以不要輕易相信個案,要學會搜索文獻。至少,學學百度知網或者萬芳的數據查查。如果妳英語不錯,也可以查壹下國外的文獻,看看有沒有紙質的依據。
綜上所述,當今社會,要想更好的生存,就要有意識的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善待他人,善待自己,這是壹件好事。套用壹句廣告來結束這篇文章——“這個人,年紀大了,容易缺乏題材。”以前學理科,壹天學三次,麻煩!現在有了凱歌的《情懷集》,壹個就是前五,方便!看我,壹下子看完很容易。凱歌的“隨機集”,果味十足,壹周壹篇,效果好,實惠!"
PS:強烈推薦壹本書,就是筆記③& amp;(4)中文名被翻譯成山寨思潮風格的書叫《對偽心理學說不》,但說真的,這是壹本不可多得的樹立個人科學素養的好書,而這篇論文的主要內容也只是拋磚引玉。
註意事項:
①中國科協網,中國科協公布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n 35081/n 35096/n 10225918/16670746 . html)。
(2)馮翠典,國內外科學素養結構發展綜述。
③& amp;④基思·E·斯塔諾維奇,《如何思考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