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衛報》10月20日報道,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19日發布的最新觀測結果,今年南極臭氧損耗嚴重。9月21日到9月30日,南極臭氧空洞平均面積為1060萬平方英裏(約合2745萬平方公裏),比北美洲的面積還大。
據悉,NASA“奧拉”衛星上的臭氧觀測儀可以測量到整個南極大陸從地表到大氣層上部的臭氧總量。該監測設備10月8日在南極東部冰原上空檢測到那裏的臭氧量值極低,僅為85多布森單位(1個多布森單位是標準狀態下千分之壹厘米的臭氧層厚度)。另外,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地球系統研究實驗室的科學家還利用氣球上攜帶的設備直接測量南極臭氧量,數據顯示,截至10月9日,南極的臭氧總量已經從7月的約300多布森單位驟降至93多布森單位。
更令科學家吃驚的是,臭氧層中距地表12.9公裏至21.9公裏範圍內的臭氧基本被損耗殆盡。7、8月份時,這壹區間的平均臭氧量為125多布森單位,目前已經急劇下降,最低時測到的臭氧量僅為1.2多布森單位,幾乎完全耗盡。
臭氧層是指距離地球25至30公裏處臭氧分子相對富集的大氣平流層。它能吸收99%以上對人類有害的太陽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線的危害。當臭氧層厚度低於220個多布森單位時,便被認為出現空洞。197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羅蘭和莫萊特發現,大氣臭氧層已遭到嚴重破壞,人類頭頂上的這把“傘”已出現空洞,並造成地球溫室效應加劇。這主要是由於人類活動產生的氯氟烴等化學物質進入臭氧層後,消耗臭氧造成的。
“奧拉”衛星的微波分叉發聲器測量顯示,今年9月中下旬,南極平流層下部的含氯化合物壹直處於極高水平。另外,平流層氣溫也是影響臭氧空洞的主要因素。氣溫偏低時,空洞面積變大、深度增加。氣溫偏高時,空洞面積縮減。10月至11月間,臭氧空洞將持續惡化,預計紫外線照射會異常增強。由於臭氧層損耗物質的釋放已經受到國際公約的限制並在持續減少,科學家估計,南極洲臭氧層空洞到2065年可以完全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