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點是“讀書”。“讀”是感覺的基礎,“感覺”是從閱讀中誕生的。只有認真閱讀,了解其中的難點和疑點,梳理文章的思路,透徹把握文章的內容和要點,深刻領會原文的精神,結合歷史經驗、現狀和個人實際,才能真正有“感悟”。所以,要看完再寫。
其次,要深思熟慮。讀後感的主體是“感覺”。實事求是地說,我們應該在閱讀原著的基礎上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評價。分析和評價是感覺的醞釀、濃縮和演變的過程。有了這種分析和評價,就有可能使《感覺》緊扣原著的主要思想和觀點,避免脫離原著,漫無邊際,離中心太遠。
所以,寫讀後感,壹定要邊讀邊想,結合歷史經驗,把時局和自己的現實聯系起來,把自己和從書中的人和事看到的東西聯系起來。與書相似和相似的,與書對立和相對的,妳贊同和反對的,從而激發妳的感情,使之有條理,系統化,理論化。簡而言之,我想。
第三,要抓住重點。看完壹部(部)作品,會有很多感觸和體會,但我們不可能全部寫出來。讀後感是寫作的最深點,不是書評,無法全面介紹和評價作品。所以,如果我們精心選擇對現實生活有意義、有針對性的感受,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談、文章零散、不聯系實例的弊端。
怎麽才能說到點子上?
看完壹部作品或壹篇文章,我們自然會被感動,會有很多感觸,但很多都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壹瞬間就沒了。寫檢討,要善於抓住這些零碎的、甚至模糊的感受,反復思考,反復比較,找出兩個比較突出的、針對現實的,然後集中起來,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
第四,真實自然。也就是寫自己的真實感受。寫妳是怎麽感動的,怎麽想的。妳的思想越具體、越真實,文章就越真誠、越生動,人民就會受到鼓舞。
從表達方式來看,讀後感往往是以敘述的方式來討論,必要時借助抒情。敘事就是把事實和現實聯系起來。論證就是講感情,講道理。抒情是為了表達讀後感。敘事語言要簡潔、準確、抒情。三者要融為壹體,避免空談、大話、口號。
從表現形式上,也有兩種:壹種是用實踐說明道理。這就是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具體生動的事例,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闡明壹個道理的正確性,把理論具體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使之合情合理,使之清晰生動。二是從理論研究的角度闡述意義。根據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闡述壹個比較形象的。或者評價壹部作品的思想意義。它的作用是從理論上幫助讀者加深對原文的理解。這種讀後感的重點還是在“感”字上,但是是理論性的,所以壹定要註意議論文的特點,比如論點明確,論據典型,中心明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