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豆蔻仁、豆蔻、豆蔻米[2]。
2.2 來源和原產地姜科小豆蔻屬(Amomum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爪哇豆蔻 ACompactum Solomd ex Maton 的果實(使用時去殼)[2]。主產於越南、泰國,中國南方有引種栽培[2]。
2.3 性味歸經辛、溫,入肺、脾、胃經 [2]。
2.4 功用
化濕行氣,溫胃消滯,解酒 [2]。用於濕滯氣滯、胸悶腹脹、脘腹冷痛、食不化、呃逆、嘔吐、反胃等癥[2]。
2.5 白豆蔻的用法與用量煎服:1.5-6g [2].後下[2]。
2.6 化學成分本品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為右旋龍腦、右旋樟腦、案葉油醇、頻哪醇等[2]。
2.7 藥理作用酊劑或醑劑具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2]。其揮發油能輕度增強小劑量鏈黴素對豚鼠實驗性肺結核的作用[2]。
3 Bái Kòu 3.1 拼音Bái Kòu
3.2 起源藥材起源:為姜科植物 Bái Kòu 的果實。
拉丁名:AIpiniatonkinensisGagnep。
采收和儲存:果實成熟時采收,然後曬幹或陰幹。
3.3 形態生姜,多年生直立草本。莖粗壯。葉柄長36厘米;葉舌長1.52厘米,鈍,革質;葉鞘有條紋;葉片線針形,長達60厘米,寬約7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革質,兩面無毛。圓錐花序頂生,直立,長 4050cm,寬約 4cm,下部無毛,上部密被長柔毛;花 35 朵簇生,花梗極短;苞片卵形,花期脫落,長約 1.5cm;小苞片與苞片相似,但較小;花萼近鐘狀,長 910mm,無端有不規則齒,壹側開裂至中部;花冠筒長 78mm,裂片長圓形,長 1.51.8cm,凹陷,背面具柔毛,後壹先端驟尖,下部具緣毛;唇瓣卵形或圓形,長1.4cm,寬l1.2cm,先端微凹,基部稍收縮;側生退化雄蕊線形,極短,花絲長45mm,花藥長6mm;子房球狀,被絹毛長柔毛。花期 23,果期 46。46.
3.4 生境生態:生於山地、路旁和灌木叢等潮濕的地方。
資源分布:分布於廣西等地。
3.5 性狀性狀鑒別:蒴果長橢圓形,長1.21.6cm,表面光滑,黃褐色,除去果皮後,有3室,每室有種子48粒,內果皮與假種皮緊緊包裹種塊,不易分離;種子呈不規則多面體,直徑約6mm,背隆起,並有淺溝,種子表面談褐色,有縱條紋。假種皮白色。氣微,味辛、苦。
顯微鑒定:果皮橫切面:外果皮由1列方形細胞組成。果皮中,石細胞帶由 1 列細胞組成,石細胞呈放射狀延伸,壁不厚,紋孔、孔槽明顯,散布於維管束內。薄壁細胞中含有大量小碎晶或不定晶。假種皮較厚實,由多層細胞組成,最外層細胞呈長條狀,兩端鈍圓。可見草酸鈣簇。
3.6 性味辛;溫
3.7 功能與主治行氣開胃。胃脘痛;消化不良
3.8 白豆蔻的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
3.9 提取物《中華本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