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些姓氏用字,壹字兩音,同壹個作為姓氏的漢字,由於有兩個讀音,就代表了兩個不同的姓,而且不壹源流。如:“樂”姓,北方讀音與“月”字同,而南方讀音則與“勒”字同音。
樂(Lè)、樂(Yuè 樂-網頁可能不顯示,請見參考資料欄)雖然源流分支不同,但卻出於同壹祖宗。樂氏源於春秋時的宋國,跟後世以宋為姓的人,算起來是血脈相同的壹家人。當時的宋國,是由殷商紂王的長兄微子所建,這個地方,原來是封給武庚的,可是武庚在周成王時叛變,後來被討平,周成王就把包括河南省丘縣以東至江蘇省銅山縣以西的壹大片地方,封給了微子,並且封他為封建制度中地位最高的宋公,以奉商湯之祀。後來,宋戴公之子公子衎的後代,又以王父字為氏,於是就出現了“樂”這個姓氏。位尊而高的宋國,後來是於公元前二八六年被齊、魏、楚三國所滅,則推算起來,中國的樂姓最少也已經有了2200年以上的歷史,說他們是“源遠流長”,毫不為過。故樂氏後人奉公子衎為樂姓的得姓始祖。
樂(Lè,Yuè 樂)姓源流有別——
樂(Lè)出自子姓,為春秋時宋國國君宋戴公子子衎之後,以祖字為氏。據《姓纂》上是這樣記載:“宋微子之後,戴公生公子衎,字樂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 南陽。”另外,史遊在所著《急就篇》也有同樣的記載說:“樂氏之先,與宋同姓;戴公生樂父衎,是稱樂氏。”樂姓這個在我國早期歷史上神氣萬分的姓氏,是出現在大約3000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是宋國王族的後裔,發源於河南省商丘。周宣王時,宋國的壹個國君叫宋戴公。本為子姓,其兒子名衎(Kàn 音看),字樂父。衎生子傾父澤,傾父澤又生子夷父須,夷父須以其祖父衎之字樂父命姓,成為樂姓。夷父須就是這壹支樂姓的始祖。
樂(Yuè 樂)出自子姓,為春秋時宋戴公四世孫樂莒之後,以祖名為氏。據《姓氏急就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載,春秋時宋戴公的四世孫,有個叫樂莒的人,是夷父須的族兄弟。他在宋國任大司寇。大司寇是西周王朝開始設置的壹種官吏。其職責是掌管刑獄、糾察等事。樂莒的子孫引以為榮,便以祖上名字命姓,也成為樂姓,這支樂姓的始祖就是樂莒。
遷徙分布
樂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入前壹百大姓。樂姓這個在我國早期歷史上神氣萬分的姓氏,是出現在大約3000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樂氏源於春秋時的宋國,跟後世以宋為姓的人,算起來是血脈相同的壹家人。當時的宋國,是由殷商紂王的長兄微子所建,這個地方,原來是封給武庚的,可是武庚在周成王時叛變,後來被討平,周成王就把包括河南省丘縣以東至江蘇省銅山縣以西的壹大片地方,封給了微子,並封他為地位最高的宋公,以奉商湯之祀。後來,宋戴公的後代,又以王父字為氏,於是就出現了“樂”這個姓氏。宋國於公元前286年被齊、魏、楚三國所滅。推算起來,中國的樂姓最少也已經有了2200年以上的歷史。據《姓氏急就篇》和《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樂姓起源於子姓。周宣王時,宋國的國君宋戴公生公子衍,字樂父,他的第四世孫子叫樂營,是宋國的大司寇。他的子孫就以其名字中的“樂”字為姓。又據《姓纂》載:“安徽子之後,戴公生子衍,字樂父,子孫以王字為氏。”按:樂氏之先,和宋同姓。樂姓在河南省南陽郡發展成望族,世稱南陽望。
歷史名人
樂 毅:戰國時趙國靈壽人(今河北省靈壽縣西北)人,戰國中期燕國著名軍事將領。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余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他的作戰指導方略和政治思想對當時和後世都有著重要影響。
樂 進:字文謙,三國時魏國曹操猛將。擅打仗,最早投奔曹操,為帳前吏。後跟隨曹操討呂布,攻張繡,戰袁紹,多有戰功。與張遼***破孫權。
樂 恢:字伯奇,東漢京兆長陵人,喜好經學,為壹時名儒。初仕郡,署戶曹史,坐事抵罪,後復為功曹。永平中,辟司空牟融府,又辟司空第五倫府,皆不就,後征拜議郎。和帝時官至尚書仆射,針對外戚竇憲專權而上書進諫,因不被采納,托病回鄉裏,後被迫服毒而死。
樂 廣:字彥輔,晉代淯陽人,歷官侍中,累遷河南尹、尚書右仆射,後任尚書令,有政聲,名望很高,說話得體,能寬恕人,每離職常被人思念。壹個女兒嫁給了衛玠(參見《衛姓宗祠通用對聯》),當時有人稱之為“婦翁(嶽丈)冰清,女婿玉潤”。歷代詞人對歷史名人樂廣之所以崇敬有加,恐怕是離不開時代的原因:當時正值北宋、南宋交替的亂世,恰像樂廣之處於西晉末年壹樣,樂廣能在“世道多虞,朝章紊亂”之際,做到“清己中立,任誠保素”,無疑地這便是身處季世的詞人所遵奉的做人標則。
樂 史:字子正(930-1007),北宋宜黃縣人。文學家、地理學家。樂史曾在南唐時做過官,入宋後為平原主簿,是隋唐開科舉 以來撫州地區第壹位進士。樂史仕宦60余年,先後任過著作郎、太常博士、水部員外郎及舒州、商州等地的地方官。樂史學識淵博,從政之余,勤於著述,前後著書20余種,1018卷。《楊太真外傳》、《綠珠傳》等都是古代小說的優秀篇章,歷經千年而不失其光彩,廣泛流傳至今。《太平寰宇記》是他壹生中影響最大的壹部地理著作,全書200卷,約130余萬字,是繼唐代《元和郡縣誌》以後的又壹部采摭繁富的地理總誌。閱覽此書,可以收到“不下堂而知五土,不出戶而觀萬邦”的效果。該書對全國各州縣的山川形勝、歷史沿革、風俗、物產、人物和藝文等,都有較詳細的記載。尤其是對當時的土產和唐宋兩代戶口、人口發展作了詳細的記述,為後世研究地區經濟的發展和人口分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此外,該書在編纂體例上除繼承了正 史地理誌和古地誌的傳統外,還恢復了“人物”在地誌中的地位,又增加了風俗、姓氏、藝文、土產、四夷等項內容,對後世方誌著作影響很大。
樂羊子:壹作樂陽,又作樂羊。春秋末期,魏國大將樂羊子的事跡,像“謗書”以及“食子肉之羹”等,皆有史明載。原來,魏文侯曾命樂羊攻打中山,而其子正在中山做官。中山君因此把他的兒子捉來殺了,極為殘忍地以他的肉做成羹,派人把送去給樂羊子,意思不外恫嚇與報復。沒想到樂羊子,收到自己兒子的肉做的羹後,不但絲毫沒有慌張失色,反而很神色自若地把這羹統統喝完。這麽壹來,中山國的殘忍企圖和手段是徹底地失敗了,而表面上對失子之痛裝作毫不在乎的樂羊子,就此更加緊的攻城,最後終於拔下中山,以實際行動為愛子報了仇。
樂法才:南朝梁時江夏太守。字元備,幼有美名,沈約稱之為才子。歷官建康令,不受俸佚。武帝嘉其清節:“可以為百城表”。
樂韶鳳:字舜儀,明代全椒人。博學能文,謁太祖於和陽,從渡江,參軍事。洪武三年(1370年)授起居註,累遷兵部尚書,與中書省禦史臺都督府定教練軍士法。撰有《四面鑾樂章》、《洪武王韻》等。
郡望堂號
1、郡望
南陽郡:秦置南陽郡,郡治於宛。秦末,劉邦經南陽入關時,“匿旌旗,人銜枚,馬束舌,雞未鳴,銜圍宛城三匝”,迫使南陽郡守投降。漢承秦制,仍置南陽郡治於宛。西漢時,實行鹽鐵專賣,在宛設有工官和鐵官,以監督、經營冶鐵業和其他手工業生產。1952年2月,在南陽市北關瓦房莊(古宛城內)發現大規模的漢代冶鐵遺址。西漢末年,劉玄與王莽軍作戰,在圍攻宛城的過程中,於地皇四年(公元23年)二月,在宛城外的淯水(白河)沙灘中設壇場,稱淮陽王,取年號“更始”。同年六月,攻下宛城,遂定都於此。更始三年(25年),起帝業於南陽的光武帝劉秀,在洛陽建立東漢政權,把宛作為陪都。光武帝的雲臺28將、365功臣,多出於南陽,故南陽皇親國戚雲集,有“南都”、“帝鄉”之稱。南陽太守杜詩在此發明了水排鼓風冶鐵技術,鑄造農器,“用力少,見功多”,從而推動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古詩十九首》“驅車策駑馬,遊戲宛與洛”的詩韻,把宛和洛陽並提,反映了南陽東漢時經濟文化的發達。
河內郡: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郡治今河南省淇縣)改屬冀州(治今河北省冀縣),4縣隨之改屬、後又回歸河內。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省原陽縣西)、原武、陽武3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省鄄縣東北)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4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
2、堂號(缺)
============================================================
樂姓宗祠通用對聯
〖樂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南朝才子;
戰國賢師。
——佚名撰樂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梁時江夏太守樂法才,字元備。幼有美名,沈約稱之為才子。為建康令,不受俸佚。武帝嘉清節:“可以為百城表”。下聯典指戰國趙人樂臣公,好黃老,恬敖不仕。及趙為秦所滅,他去齊國,以《老子》顯名。齊人敬之,稱之為賢師。
太平著記;
昌國封君。
——佚名撰樂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文學家、地理學家樂(Yuè)史,字子正,撫州宜黃人。早年在南唐做官,入宋後任平原主簿,中進士後歷官著作佐郎、三館編修、職方員外郎。勤於著述,精於考據,著有傳奇小說《廣卓異記》、《諸仙傳》等,地理總誌《太平寰宇記》三百卷。下聯典指戰國時燕國大將樂(Yuè)毅,中山靈壽人,燕昭王時為亞卿,曾率燕、趙、楚、韓五國兵擊破齊國,攻下七十多城,因功封於昌國,號昌國君。
冰清嶽丈;
機斷樂妻。
——佚名撰樂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淯陽人樂廣,字彥輔,歷官侍中、河南尹、尚書令,有政聲,每離職常被人思念。壹個女兒嫁給了衛玠(參見《衛姓宗祠通用對聯》),當時有人稱“婦翁(嶽丈)冰清,女婿玉潤”。下聯典指東漢河南郡人樂羊子,曾在路上拾到壹塊金餅,回家給了妻子,妻子說:“我聽說有誌者不飲盜泉中的水,清廉者不吃嗟來(有侮辱性的施舍)的食物,何況拾來別人丟失的東西來玷汙品行!”羊子外出求學,壹年後想家歸來,妻子拿刀走向織布機說:“學習如果中途停止,和砍斷正在織的布有什麽不同?”羊子受感動而出門,終於完成了學業。
南陽世澤;
昌國家聲。
——佚名撰樂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戰國時燕將樂毅,中山國靈壽人。樂羊燕昭王時為亞卿。昭王二十八年,率軍破齊,攻下七十多城,封於昌國,號昌國君。
-----------------------------------------------------------------
〖樂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六旬余可惜;
四序應如期。
——唐·樂伸撰樂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樂伸《閏月定四時》詩句聯。
雖有此不樂;
既來之則安。
——佚名撰樂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樂安教授署聯。
-----------------------------------------------------------------
〖樂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亞卿封於昌國;
子正譽滿神州。
——佚名撰樂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燕將樂毅,中山國靈壽人。樂羊燕昭王時為亞卿。昭王二十八年,率軍破齊,攻下七十多城,封於昌國,號昌國君。下聯典指北宋文學家、地理學家樂史,字子正,宜黃人。初仕南唐,入宋官至水部員外郎。畢生勤奮,著作等身。其中《綠珠傳》等流傳較廣。此外,尚有地理書《太平寰宇記》二卷,頗負盛名。
-----------------------------------------------------------------
〖樂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回鑾樂章傳名遠;
洪武正韻享譽高。
——佚名撰樂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代兵部尚書樂韶鳳,字舜儀,全椒人。博學能文,洪武初授起居註,累遷兵部尚書,與中書省禦史臺都督府定教練軍士法。撰有《四面鑾樂章》、《洪武王韻》等。
三千水擊鵬溟上;
百二峰環雁蕩南。
——彭允瑞撰樂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乾隆進士、工部尚書彭允瑞(1731-1803),贈樂姓名人樂清林聯。
------------------------------------------------------------------
〖樂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經學大儒,礪素絲之節;
清談名教,飲冰玉之姿。
——佚名撰樂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長陵人樂恢,字伯奇,喜好經學,為壹時名儒。和帝時官尚書仆射,針對外戚竇憲專權而上書進諫,因不被采納,托病回鄉裏,後被迫服毒死。下聯典指晉代樂廣,崇尚清談,司空衛瓘稱他為“水鏡”,說“見他好像拔開雲霧而睹青天”。
名表百城,探嘉建康元輔;
功下諸邑,崇拜燕國亞卿。
——佚名撰樂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梁時江夏太守樂法才,字元備。幼有美名,沈約稱之為才子。下聯典指戰國時燕將樂毅,中山國靈壽人。樂羊燕昭王時為亞卿。
============================================================
附錄:樂姓典故、趣事
〖杯弓蛇影〗
“杯弓蛇影”源於漢代應劭《風俗通》,又見於《晉書·樂廣傳》。
相傳晉國有個名叫樂廣的人,有壹次,他邀請壹位朋友到家裏喝酒。當這個朋友舉起酒杯卻忽然看到酒杯裏有條小蛇,可是已經晚了,他把它喝下去了。回家以後這人就生起病來,他認為是蛇作怪。樂廣聽說朋友病了便前去探望。朋友給他說起得病的原因。樂廣百思不得其解,好好的酒裏怎麽會有蛇呢?他把朋友安慰了壹番後回到家裏,突然看到墻上掛著壹張弓,他心裏壹亮,想到蛇壹定是弓倒映在酒杯中的影子。第二天,樂廣又邀請那個朋友在原地飲酒,斟滿了壹杯酒,恭敬地請朋友喝。朋友壹看連忙說:“杯裏有蛇,我不喝!”這時樂廣哈哈大笑,指著墻上掛著的弓讓朋友仔細看,那位朋友頓時明白了是怎麽回事,沒幾天,他的病就好了。
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杯弓蛇影”,用來比喻疑神疑鬼,神經過敏,自相驚擾。
-----------------------------------------------------------------
〖北京同仁堂〗
舉世聞名的北京同仁堂樂家老藥鋪,過去它是樂氏家族“祖遺***有”世代經營的藥店,從清·康熙八年(1669年)樂顯揚始創同仁堂藥室,至解放後1954年同仁堂公私合營,近300年來都是由樂氏家族為主要鋪東和經營者,並且始終掌握著同仁堂關鍵的制藥技術。
據《樂氏宗譜》記載,樂姓祖籍浙江寧波,其26世之樂良才於明朝永樂帝朱棣遷都之際,遷來北京。
樂良才為來京後樂氏宗族的始祖,原是壹位走街串巷行醫賣藥的鈴醫,來京後仍操此業,其後世子孫壹直繼承其鈴醫衣缽。清初,其第四世樂顯揚(號尊育)當上了清太醫院吏目才結束了祖傳鈴醫生涯,於康熙八年(1669年)始創同仁堂藥室。後世存在北京大柵欄同仁堂的壹塊老匾成了這段歷史的見證,故立匾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應為同仁堂肇始之時,樂顯揚為北京同仁堂肇始之祖。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樂顯揚逝世,由其子樂鳳鳴接續祖業,樂鳳鳴幼承家學精通醫藥,於康熙四十壹年(1702年)在北京前門外大柵欄街路南開設了同仁堂藥鋪。他刻意精求丸散膏丹及各類劑型配方,分門匯集成書,該書收載宮廷秘方、古方、家傳秘方、歷史驗方。並為同仁堂制做藥品建立起嚴格的工藝規範,自此以往,同仁堂制售的藥品對癥服用,無不驗應,在社會各界迅速樹立起良好的信譽,自此同仁堂的聲譽大振,同時也得到皇室的信任。
北京同仁堂自創辦以來,不僅名盛於當時,而且歷數代而不衰,載譽達三百年之久。可說是藥業史上的壹個奇跡,但到清朝末年幾經天災人禍和民國時期的多年戰亂,使得市面蕭條,同仁堂的營業也日漸衰落,解放前夕同仁堂已陷入困境。這壹時期樂氏的同仁堂已改由樂氏四房***管。各房心誌渙散,故家事鋪事紛亂已達極點,這時樂氏的經營人為樂松生,由他極力支撐著這壹殘局,直到北京解放才給古老的同仁堂帶來了新生,在1954年公私合營運動中,樂松生帶頭向國家遞交了公私合營申請,從此同仁堂正式成為公私合營企業,樂松生被委任為同仁堂經理,在同仁堂史上樂松生壹方面屬於樂家老鋪最後壹代主管人,另壹方面又是同仁堂公私合營到正式國營企業的首任經理,直到1968年逝世。
-----------------------------------------------------------------
〖同仁堂的文化〗
樂達仁系北京同仁堂樂氏家族第12代子孫。明朝永樂年間浙江省寧波府慈水鎮的樂良才,移居北京,以走方郎中為業,成為北京樂氏始祖。北京樂氏第四代樂顯揚(號尊育),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創立北京同仁堂,稱為北京同仁堂的奠基人。在此後的壹百五、六十年間,北京同仁堂幾度興衰,至樂達仁祖父樂平泉(字清安,號印川)年輕時,樂家在北京同仁堂僅存鋪東之名,每日的收入只有鋪號款五吊錢,其他壹切全都典給外姓人了。樂平泉臥薪嘗膽,奮鬥12年,才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全部贖回同仁堂。30年後,在樂平泉的銳意經營下,北京同仁堂如日中天,盛極壹時,馳譽海內外。
樂達仁出生於清光緒二年十壹月二十九日(1877年1月13日),此時爺爺尚在世,同仁堂正處於鼎盛時期。樂平泉生有四子,這就是樂氏第11代的樂孟繁、樂仲繁、樂叔繁、樂季繁。四子各有子孫,後人稱老大樂孟繁壹家為大房,老二樂仲繁壹家為二房,老三樂叔繁壹家為三房,老四樂季繁壹家為四房。樂達仁是四房樂季繁的長子,在樂氏第12代子孫中,樂達仁排行第七。樂達仁有三個弟弟,大弟曰達義,二弟曰達明,三弟曰達德。光緒六年(1880年),樂平泉去世,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苦心支撐家事鋪事27年的老祖母許氏也去世了。從這時開始,北京同仁堂由四大房***管,規定各房子孫可以打著樂家老輔的旗號,另取同仁堂以外的鋪號,經營中藥業。於是,大房開設了五個樂仁堂,四個宏仁堂。二房開設了三個永仁堂,壹個懷仁堂,三個沛仁堂。三房開設了兩個繼仁堂,三個宏濟堂,壹個樂舜記。四房只設壹個堂號——達仁堂,在全國有18個分號,而且不像其他房那樣,把某藥號當作本房某人個人財產,而是把達仁堂當作第四房哥兄弟四人的***同財產。
老祖母許氏去世以後,四大房在經濟和管理上不斷鬧出矛盾,所謂“***管”,實際形同虛設。二房以同仁堂名義買進吉林參,賣的錢歸入私房,引起諸房不滿。三房從同仁堂公帳中提出九萬元,存入本房私帳,事情敗露以後,被諸房群起而攻。大房於1928年用同仁堂的資金和藥材,在南京開辦了壹個同仁堂,因違反族規,代表大房行使管理權的樂佑申被其他三房趕下臺。各房為提防他人損公肥私,竟讓任北京警察廳督察長的樂達仁之弟樂達義,派警察來家看守藥庫,以防家賊。
各大房在開設分號上,也是勾心鬥角。例如四房在天津估衣街開設達仁堂,大房就在馬路對面開設樂仁堂;四房在上海南京路開設達仁堂,大房就在馬路對面開設宏仁堂,於是四房在宏仁堂對面,再開設壹店,因為不好再叫達仁堂,遂以路邊之樹,命名為樹仁堂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樂家老鋪在全國各地開辦的藥號,計有30多個,樂氏家族各房逐漸把精力投入於本房藥號的經營管理上,北京同仁堂的經營管理,反倒相形見絀了。這時候,北京同仁堂自己生產的品種並不太多,為維持同仁堂店堂經營的繁榮之相,只好從達仁堂、樂仁堂等藥號調來靈寶如意丹、平肝舒絡丹等成藥,算是在同仁堂寄賣。
20世紀30年代初,樂達仁之弟、四房的樂達義卸職在家,出任同仁堂的管理工作,建立真正由四大房***同管理的嚴密制度。例如,犀角、牛黃等細料藥材,在內宅設庫存放,庫門上五把鎖,四大房各有壹把鎖,帳房大頭(即第壹負責人)有壹把鎖,只有同時打開五把鎖,細料才能出庫。另外,所有銀錢帳目出入,不蓋齊四大房的四個圖章,則不算數。正當樂達義雄心勃勃的準備振興同仁堂的時候,九壹八事變爆發了,政局不穩,人心慌慌,北京市面開始蕭條,數年之後日本入侵,國民黨時期金融崩潰,樂達義壯誌未酬,於1947年去世。接替樂達義管理北京同仁堂的,是樂達義之子、天津達仁堂副經理樂松生。解放以後曾任北京市副市長的樂松生,回憶同仁堂和樂家老鋪各藥號的往事時,曾經這樣說:“記得1948年年終時,我們發給職工每人兩塊銀元,才勉強渡過了難關。解放前夕,同仁堂已到了外強中幹的地步了。”
“樂達仁精明能幹,又在國外留學時吸收了壹些西方文化。因此,達仁堂在經營方式上,要比古老的同仁堂進步得多。”
“老四房的營業最為發達,大房的樂仁堂、二房的沛仁堂、三房的繼仁堂,都無法與四房的達仁堂相比。”(摘自樂松生《北京同仁堂的回顧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