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科是哺乳動物的第二大家族,有 500 多個鼠種,其成員種類繁多,可分為多個亞科,其中大部分屬於鼠亞科。在鼠科中,黑家鼠屬(Rattus rattus)、褐家鼠屬(Rattus norvegicus)和小家鼠屬(Mus musculus)(右圖)是人類來到世界各地後最成功和最常見的哺乳動物。褐家鼠(norvegicus)和麝屬小家鼠(Mus musculus)(右圖)隨著人類來到世界各地,是最成功和最常見的哺乳動物,通常被視為害蟲,還被培育成白化品種用於醫學實驗。除了人工傳播的物種外,嚙齒目嚙齒動物科的自然分布僅限於舊大陸,壹些物種的分布受到限制,有些已經瀕危或滅絕。嚙齒目有兩個分布中心,壹個分布中心是亞洲南部到大洋洲,其中以南海諸島最多,另壹個分布中心是非洲,種類比前壹地區少。這兩個地區有各自的屬,只有極少數的鼠類,如麝屬,在這兩個地區都有分布 ****。除了少數幾種隨人類傳播的家鼠外,在歐洲和亞洲北部只能發現該科中的兩個屬--Apodemus屬和Micromys屬,在亞洲其他地區只能發現少數幾種家鼠,如Rattus rattoides;嚙齒目其他種類僅限於這兩個地區,只有築巢鼠Micromys minutus(如左圖)。巢鼠(Micromys minutus,左圖),分布於歐亞大陸的大片地區,體型小而輕巧,是最小的嚙齒類動物之壹,尾巴纏繞,能在草地上攀爬,又被稱為舊世界禾花鼠,與新世界倉鼠類的真正禾花鼠相對應。鼠科的成員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形態和習性也相對多樣。嚙齒目鼠科的典型成員在形態和習性上與家鼠相似,但也有壹些截然不同,如澳大利亞的澳洲水鼠Hydromys chrysogaster,體型較大,體重可達壹公斤,半水棲,以魚類等水生動物為食;澳大利亞的竄天鼠Notomys,為雙足跳躍行動,主要生活在沙漠地區,與美洲的羊肚菌鼠相似;非洲刺鼠 Acomys、琉球群島的琉球刺鼠 Tokudaia 以及從睡鼠亞科遷徙而來的刺睡鼠(刺毛鼠)Platacanthomys 身上的毛變成了保護性的刺;此外還有壹些適應樹棲生活的種類。僅在鼠科中,就有水棲、樹棲和多刺的鼠屬成員。Rattus屬是嚙齒類動物中最大的屬之壹,也是最容易混淆的屬之壹,有超過180個物種被認為是哺乳動物中最大的屬,而其他屬則合並或刪除了部分成員,只剩下大約80個物種,其分布主要局限於東南亞和大洋洲,物種數量少於食蟲的麝香鼩,但即便如此,它仍然是嚙齒目中最大的屬。
Acomys subspinosus
Notomys alexis
Hydromys chrysogaster
Hydromys chrysogaster
豚鼠科倉鼠屬
豚鼠科倉鼠屬是哺乳動物中最大的科。倉鼠科是哺乳動物中最大的科,有 600 多個現存物種和大量化石物種,可分為幾個不同的亞科和支系,其中支系的劃分爭議較大。倉鼠在新大陸的數量最多,南美洲嚙齒亞目中的所有成員都被統計在內,其次是歐亞大陸北部,在那裏倉鼠是主要的嚙齒動物,在非洲大陸和馬達加斯加,倉鼠是唯壹被發現的嚙齒動物,但在該科的分布中心亞洲東南部和大洋洲卻沒有發現倉鼠。
褐鼠亞科(Hesperomyinae)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少數分布在北美洲,是南美洲唯壹的嚙齒亞目成員。由於缺乏其他嚙齒類動物的競爭,它已發展成為壹個物種繁多、習性各異的類群,約有 350 個物種,超過倉鼠科的壹半。西鼠亞科的大多數成員在外形和習性上與舊大陸嚙齒目典型成員相似,在有關大陸上占據嚙齒目家族的地位,但也包括食昆蟲和小動物的成員、吃魚和水生無脊椎動物的半水生成員、穴居成員以及占據各種棲息地的樹棲成員。
鹽沼豐收鼠(Reithrodontomys raviventris)
倉鼠亞科(Cricetinae)可能與西鼠亞科(Western mouse subfamily)關系更為密切,後者已被並入倉鼠亞科(Cricetinae)。倉鼠主要分布在亞洲,少數分布在歐洲,其中許多物種更適應幹旱地區的生活。非洲還有壹種白尾勺鼠(Mystromys albicaudatus),被歸入馬島鼠亞科。倉鼠亞科的典型成員體型肥胖,尾巴短小,十分可愛。其中,原產於近東和中東地區的金倉鼠(Mesocicetus auratus)被廣泛作為寵物飼養,有 "金熊 "之稱。
金倉鼠(Mesocicetus auratus)
金倉鼠(Myospalax baileyi)亞科金倉鼠屬(Myospalacinae)是壹種適應地下生活的嚙齒類動物,尾巴短小,眼睛很小,視力很差,外耳退化,只有壹個小的皮褶。鼢鼠科主要分布在中國,也見於蒙古和西伯利亞,棲息於林緣、草地和農田,白天生活在地洞中,夜間偶爾浮出地面,以植物的根、莖和種子為食,並在洞穴中儲存大量食物。鼢鼠挖洞速度極快,洞穴系統復雜,有許多分支。通常,鼢鼠的洞穴沒有明顯的出口,但附近有不規則的土堆。
嚙齒亞科(Nesomyinae)因分布在馬達加斯加島而得名,是島上唯壹的嚙齒動物,***有十幾種。馬島鼠的種類並不多,但卻非常多樣化,既有樹棲的,也有陸棲的,既有跳躍的,也有步行的,它們的食物從植物到昆蟲都有。有人認為,島上這些不同的嚙齒類動物並非同源,因此可以取消馬雷馬亞科,將其成員歸入不同的類群。
冠鼠亞科(Lophiomyinae)只包括Lophiomys imhausi,它分布在非洲東北部,由冠鼠組成,冠鼠有長長的毛,有時會豎起來形成冠狀,尾巴很長,似乎比其他倉鼠的尾巴更粗。冠鼠體型粗壯,頗似豚鼠,體重可達 2.5 千克,是嚙齒亞目中體型最大的成員。它白天躲在洞穴裏,晚上爬到樹上覓食,雖然身體看起來笨重,但爬樹的技術卻非常嫻熟。
Lophiomys imhausi
田鼠亞科又稱田鼠亞科,是倉鼠科的第二大亞科。田鼠亞科分布於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北至北極圈,南至東南亞、南亞和危地馬拉。田鼠亞科是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北部的主要嚙齒目,在該地區的食物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田鼠亞科適應多種生境,有些種類適應草原和農田生活,有些適應森林生活,有些適應高山,有些適應北極苔原,有些穴居,有些半水棲,大多數以植物性食物為食,少數以動物性食物為食。田鼠亞科的許多成員都過著群居生活,有些旅鼠在數量過多時也會成群遷徙。旅鼠的數量對北極的食肉動物群有很大影響。
水沙鼠(Arvicola terrestris)
沙鼠科(Gerbillidae)
沙鼠科因主要分布在沙漠地區而得名。沙鼠主要分布在非洲,但也見於亞洲和歐洲內陸地區,在中國北方,特別是西北地區也有少數種類。沙鼠非常適應幹旱地區的生活,壹生幾乎不需要喝水,爪子鋒利,能挖掘復雜的洞穴,並在洞穴中儲存大量食物。有些種類的沙鼠後肢較長,可以將身體從滾燙的沙子上移開,以便跳躍和行走,尾巴較長,可以保持平衡。沙鼠是沙漠食肉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
Tatera afra,南非裸跖沙鼠
盲沙鼠Spalacidae
盲沙鼠又稱鼴型鼠,是壹種高度適應地下穴居的嚙齒動物,比其他穴居嚙齒動物更加特化,眼睛已經完全退化,沒有外耳,尾巴也消失了。盲鼠的頭部較大,門齒發達,挖洞時更多地使用頭部和門齒,而不是前肢。盲鼠主要吃植物,偶爾也吃昆蟲等其他食物。盲鼠分布在裏海地區、近東和中東、北非以及東南歐。
竹鼠科(Rhizomyidae)
竹鼠科包括亞洲竹鼠(Rhizomys)、小竹鼠(Cannomys)和非洲掘地鼠(Tachyoryctes),是適應地下穴居的嚙齒類動物。竹鼠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往南可到達馬來亞和蘇門答臘,常生活在竹林中,喜食地下的竹莖和竹筍,體型肥大,體重可達600-800克。小竹鼠體型較小,分布於緬甸、泰國至尼泊爾、不丹等地,在中緬邊境地區也有出現。快掘鼠(又稱非洲竹鼠)分布於東非,比竹鼠更適應地下生活,但不如盲鼠適應性好,有外耳和視力良好的眼睛,尾巴相對較長。
Tachyoryctes macrocephalus
Dipodoidea
Dipodoidea 是壹種善於跳躍的小型嚙齒動物,後肢長於前肢,尾巴細長。雙齒獸科分布於歐亞大陸、北美洲和非洲北部,可分為雙齒獸科和雙齒獸屬。該科包括壹些體型最小的嚙齒類動物,其中小角跳鼠 Salpingotulus michaelis 是巴基斯坦體型最小的嚙齒類動物,頭部長度不足 5 厘米;森林跳鼠的體長大多不足 10 厘米。跳鼠總科的成員都有冬眠的習性,有些種類會長期冬眠。
跳鼠科(Zapodidae)
跳鼠科(Zapodidae)是分布在北方大陸的壹個小科,在北美洲有兩個屬,在歐亞大陸有兩個屬。雖然跳鼠科成員的後肢比前肢長,但它們並不像跳鼠科的後肢那麽長,有些種類的後肢只比前肢稍長,耳朵比跳鼠的耳朵短且更圓,外形與典型的嚙齒類動物稍有相似之處,尾巴很長,但尾巴末端不像跳鼠那樣有尖刺。跳鼠科的成員生活在森林、沼澤和開闊地帶,以水果、種子和昆蟲為食,食物成分因種類而異。跳鼠(Eozapus setchuanus)不僅是壹個特有種,也是壹個特有屬,分布在從甘肅到雲南的中國西部地區,非常稀少。
Zapus princeps
Dipodidae
Dipodidae 是適應沙漠生活的嚙齒目嚙齒動物科,因其後肢長、兩足跳躍而得名。與其他同類跳鼠相比,跳鼠的後肢和尾巴較長,後肢長度甚至是前肢的四倍以上,尾端的毛較長,形成尾穗,有些種類的耳朵較大,眼睛通常也較大。跳鼠科主要分布在亞洲中部和西部的幹旱地區,也見於非洲北部。中國有多種跳鼠,其中長耳跳鼠Euchoreutes naso基本上是中國特產,分布於我國西北部,國外僅見於蒙古的外阿爾泰。長耳跳鼠的形態比較特殊,可以單獨組成壹個亞科。與其他跳鼠相比,長耳鼠嘴尖、眼小、耳極長,幾乎是頭和身體長度的壹半,是耳朵比例最大的動物。
Jaculus jaculus
Jaculus jaculus
Gliroidea
Gliroidea 因其冬眠且冬眠時間較長的夜行性溫帶物種而得名,但 Gliroidea 的壹些成員也分布在不需要冬眠的非洲。關於睡鼠總科的分類眾說紛紜,傳統上將睡鼠總科分為蜚蠊科(Gliridae)、刺睡鼠科(Platacathomyidae)和鼠科(Seleviniidae),也有人將後兩科歸入睡鼠科,但現在壹般將分布在南亞和華南地區的刺睡鼠歸入鼠科。
鼯鼠科
鼯鼠科分為分布在歐亞大陸的鼯鼠亞科(Glirinae)和分布在非洲的鼯鼠亞科(Graphiurinae)。鼯鼠亞科的成員尾巴蓬松多毛,外形酷似胖松鼠,體型較小,樹棲,以植物為食,偶爾也吃動物。食物溫帶地區的睡鼠夏季在樹上築巢,冬季主要在靠近地面的洞穴中冬眠,但也會利用穴居兔遺棄的洞穴,冬眠前吃得非常肥胖。睡鼠家族主要在夜間活動,但生活在較陰暗雨林中的筆尾睡鼠會在白天出來活動。
Graphiurus ocularis
Seleviniidae
Seleviniidae科只有壹個物種,即Selvinia betpakdalensis(右圖),分布在哈薩克斯坦東南部的沙漠地區。沙漠睡鼠的外形和習性與睡鼠不同,它的尾毛很短,用後肢跳躍,吃昆蟲和植物,並在沙漠中挖洞生活和儲存食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