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這個東西不是風造成的。有的人吃了魚蝦,或者特別的東西,也會出現蕁麻疹。總之,這是壹種常見且令人討厭的疾病。
患了蕁麻疹,危險嗎?
有的朋友會說,這個病好癢,妳就不能堅持壹下嗎?這裏面有什麽大的危險嗎?
事實上,這是真的。蕁麻疹如果是從四肢開始壹般問題不大,但是也有壹些情況,比如巨大的蕁麻疹,從喉嚨開始,從喉嚨開始。它破了,因為這裏的皮膚脆弱,是呼吸的唯壹途徑。不斷的刺激會導致水腫,使局部突然腫脹,嚴重堵塞呼吸通道。這種情況將產生嚴重後果。如果治療不及時,會導致窒息。雖然這種情況很少見,但是需要大家理解。
蕁麻疹怎麽調理?
西醫會用抗過敏的藥物治療,中醫會分類然後對癥治療。
首先要分的是寒熱。有的蕁麻疹壹見熱就嚴重,越熱越厲害。這可能多為熱證,中醫會用涼血解毒等方法來調理。
還有壹種,天冷了就嚴重了。比如用冷水洗,風稍微涼壹點就嚴重,壹吹就嚴重。大部分是寒證。我見過的是寒證多,熱證少。基本上這幾年大部分都是寒證,我就跟大家聊聊寒證蕁麻疹。
這種蕁麻疹患者往往正氣不足,容易氣虛,這是基本體質。如果看癥狀的話,往往是脈弱,舌嫩,舌苔薄白。很容易疲倦,稍有動靜就氣喘籲籲,面色也常常發白,不夠紅潤。稍微運動就容易出汗,怕風怕冷就容易感冒,精力不足就容易疲勞。
這個時候如果遇到冷空氣,冷水,或者出汗的時候,很容易出現蕁麻疹,壹抓壹個,疙瘩,紅壹塊,癢壹塊。
那麽如何調整呢?
我的經驗是用桂枝湯。
說起這個桂枝湯,來歷可圈可點。它是醫聖張仲景所著《傷寒論》中的第壹方,在古代被稱為“仲景集團最佳方劑”。這個藥方的妙處,可能是三天三夜無止境的。就說蕁麻疹的使用吧。
這個藥方的份量現在大致是:
桂枝九克,白芍九克,炙甘草六克,生姜三片,大棗六枚(碎)。
其實只有三種藥,桂枝、白芍、炙甘草。剩下的生姜和大棗可以自己去市場上買。
這個方子在《傷寒論》中的分量是很大的,但是我們今天不需要用這麽多,所以我在方劑學教材中給出大概的分量,生姜和大棗是我的經驗。
那麽,這個藥方的主要作用是什麽呢?
它的功能是:放松肌肉,協調營地和健康。
此方歷代主要應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表證,即正氣明顯不足的人。當他們感冒時,這個處方是最合適的。這種表虛證的癥狀是:頭痛發熱,惡風出汗,苔白不渴,脈慢或弱。這個時候古籍中記載會有另外壹種癥狀叫做“鼻吐”,這個很好理解,但是這個“鼻吐”是什麽情況呢?原來,當我們患有外感疾病時,鼻腔會被堵塞,有時會有濃濃的鼻涕凝結在裏面。這個時候呼吸,有時候氣流會受阻,然後用力,突然打開,然後會有鼻音。
那麽,為什麽這個方會被張仲景選為《傷寒論》第壹方呢?這個方子是怎麽做出來的?
原來,風寒傷到人的肌面,應該是惡寒、熱、無汗。這是對寒邪入侵的正常反應。這個時候防線還是很堅固的,所以沒有流汗。
而有些人,在外寒侵襲後,正氣虛弱,善惡鬥爭,總是出汗,這是“桂枝湯證”中非常重要的指標。此時這種表虛者易出汗發熱,邪風難明,有鼻音、幹嘔。這是壹個松散的防禦,營陰不能守在裏面。中醫把這種情況稱為表證。究其病機,為外感風寒,衛強虛弱,即《傷寒論》第五十三條說:“齊威與戚穎不和,所以和。”
那麽,蕁麻疹的寒證也有同樣的機理。往往是營地和健康的不和諧。所謂“營”,中醫稱之為營氣,是指物質基礎,主要是壹些營養物質,這些營養物質是跟脈的。《蘇文·比倫》中說:“營地也是水谷的精華。和在五臟,灑在六腑,能入脈。故隨脈上下,貫五臟,絡五臟。”
所謂衛,顧名思義,指的是保護身體的,這是對壹種保護功能的描述。《靈樞·本藏》壹書中說:“齊威為護體者,故溫肉、補皮、肥體、開合”,所以多數人認為齊威主要分布於體表。但《蘇文畢論》說,“齊威,水谷之猛氣,銳滑,不能入脈,故循皮,分肉,煙於胃膜,散於胸中”,可見齊威亦循身,諸臟腑之間。這是什麽?
事實上,齊威和戚穎是不可分割的。戚穎是壹種營養物質,齊威是運輸它的力量。齊威把戚穎運送到全身。表面上是為了抵禦外邪的入侵,而在體內則是為了將營養物質輸送到身體的內臟。仲景所形容的“齊威與戚穎不和,所以指齊威有問題,促戚穎運。”
那麽,為什麽這個時候叫“護強打弱”呢?事實上,“魏強魏瑩”的實質是,無論是陣營和守衛都很弱。如果看不到這壹點,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桂枝湯的真相,但“衛強魏瑩”只是相對的。“衛強”是外邪侵襲,正氣不足的人。齊威是不充分和無序的。此時,齊威不足忙於在體表組織抵抗,被外邪所牽制,停滯不前。
這種情況下,我該怎麽辦?張仲景的方法是補正氣,所以用桂枝湯。桂枝湯的核心是補充脾胃之氣,增加脾胃運化營衛之氣至身體。
很多人問,我們的護營精神從何而來?為什麽總說小孩子總是因為脾胃虛弱而感冒?其實我們身體的正氣是和脾胃有關的,尤其是保護身體的營衛之氣。《靈樞營養生會》說:“谷入胃,布於肺,五臟皆收氣。清者為營,濁者為守。”所以我們衛營之氣的來源是中焦的脾胃。
我們再來看看桂枝湯。桂枝湯由桂枝、芍藥、炙甘草和生姜、大棗組成。而同樣的藥物組成,只是芍藥的用量增加了壹倍。加入麥芽糖,張仲景稱之為小建中湯。這個建中湯是健脾養胃的經典方劑,桂枝湯服用後要喝熱粥。這種熱粥和麥芽糖的區別,其實就是壹個專註與否的問題,作用方向是壹致的。由此可見,桂枝湯有壹個我們不太熟悉的功能就是補脾胃,建焦。桂枝湯和小建中湯不同的是,它的芍藥少,也就是澀味少,所以我壹直認為桂枝湯是補充了中焦,增強了營衛之氣向體內輸送的功能,也就是說有增加輸導管道的作用。
《神農本草經》談桂枝:“溫心無毒。主治:升氣、咳嗽、氣滯、咽喉、吐納、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引神,智能人不老。”我們看到它有“補中益氣”的作用。除了補中之外,還有行氣的作用。牡丹則是:“苦而平,無毒。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破堅散結,寒熱疝氣,止痛,利小便,益氣。”其中,它還有“益氣”的作用,我們可以理解為補益殷琦,此外,它更擅長通過血液點。所以桂枝和白芍都有糾正的作用,同時又能通camp和健康的通道。
風寒在表時,宜用辛溫解表,但本方證候為表虛,理不固,健強營弱。故以桂枝為君藥補正氣,通經絡,舒筋解表外感風寒,以芍藥為臣益陰聚營。肉桂和芍藥的配伍,除了補正氣,治強衛,通衛氣的運行,治弱營,通衛氣的運行,調和營與衛,是使用所必須的。生姜味辛,助桂枝舒筋,溫經衛氣。大棗味甘,性平,煎藥時要開,不用去核。煎服後能益氣補中,是補氣之本。更重要的是,姜棗合用,可以養脾胃之氣,稱為補中,補中是營衛之氣的來源。炙甘草是保留中焦的典型藥物。所以這個方子雖然只有五味藥,但配伍嚴謹,散中有補,就像柯欽在《傷寒論》中稱贊桂枝湯為“仲景諸方之首”。
事實上,仲景把這個方子放在了《傷寒論》的第壹位。我猜他是想突出正氣的重要性,正氣是治療壹切外感疾病的基礎。所以我想知道他這樣安排是不是理解了醫聖的心。
桂枝湯應該怎麽煎?
而且這個方子的服用方法也很有講究。水煎好後,首先,很重要的壹點是“宜寒宜溫”,“片刻取熱粥”,也就是喝完藥後,要喝壹碗熱粥。這是借用水谷的精氣來滋養中焦,不僅容易發汗,還能使外感邪氣迅速消散,不再有感覺。如果妳不接受這碗粥,那真的很有效。所以我在之前的博客中寫道,即使我們泡腳出汗,胃裏也要有食物,而不是空腹,因為營和健之氣來自脾胃。
那麽,“暖壹會兒”,就是穿上衣服讓身體保暖,也是避風助汗的意思。這個時候註意不要出門,讓冷風吹。那樣的話,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
那麽,當“人滿汗(zhí)”時,就是肺胃之氣已調和,津液已通,營衛和諧,理固,所以說“有益”。但是妳不能像水壹樣流汗。如果妳大量出汗,妳將永遠無法擺脫這種疾病。
此時大家會疑惑,這不是桂枝湯證出汗嗎?為什麽還用流汗來出汗?但是為什麽不能出汗呢?
我在之前的博文裏說過,這個時候,流汗不是為了流汗。此時微微出汗,只是經絡通暢,氣血運行順暢的標誌。很多人認為外邪會隨汗液排出體外,這裏不是這樣的。如果病原體隨汗液排出體外,汗液越多越好。但張仲景說的顯然不是這個道理,而是:桂枝湯是為了增加脾胃之氣。
然後,如果服了壹次就出汗,好了,就可以不喝後面的藥了;如果沒有效果,再吃壹次,“就是兩三劑。”所以總有人問我,張仲景書裏的原方為什麽這麽大?我們現在的用量小嗎?其實當時的用量是比較大的,但是很多時候張仲景並沒有讓妳全部喝完。比如這個桂枝湯比較大,但是妳稍微喝了壹小杯。如果妳出了壹點汗,這是標準量。如果妳康復了,以後就可以不喝了。所以我說中醫以人體的反應為標準劑量,是比較科學的方法,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耐受力也不同。如果都是壹個死標準的“壹片,兩片”,往往無法適應所有人。
需要註意的是,這個藥壹定要註意是不是口渴,或者是不是喜歡涼性飲食。如果口渴,或者喜歡感冒,可以立即停藥,或者配合石膏等感冒藥,以免犯陽氣旺盛的護符。如果病情沒有變化,可以繼續服用,雖然兩三劑也可以。同時,處方提出了禁忌,以免吃寒涼、油膩、酒、肉、五香、腥臭等不易消化或刺激性食物,以免影響療效。
桂枝湯是壹種治療寒冷性蕁麻疹療效極佳的方劑。前幾天,我的壹個中學同學突然給我打電話,說他老婆得了這個病,很難受。於是我告訴他,吃了桂枝湯,第三副就好了。昨天發微信告訴我。這種情況我遇到過很多,就不多舉例了,因為這種類型的蕁麻疹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總之基本上是桂枝湯解決的。原因是目前很多身體不太健康的人都是被風邪所傷,導致營衛不和,所以用桂枝湯會有很好的效果。
對於體虛的人,只要感冒後容易出汗(這是最重要的診斷標準),我都會用桂枝湯。起初,我只是用桂枝湯。如果時間長了還有其他問題,藥物會有增減,但都是以桂枝湯為主。對於這種類型的感冒,桂枝湯往往壹劑見效,甚至有的壹劑就治好了。可以說這是壹個非常有效的治療體虛感冒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