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正確處理螺旋藻繁殖與環境條件的關系:螺旋藻培養最重要的條件是光照、溫度、培養液和通風。培養液的PH值、深度、流量、排氧和營養元素的合理供給都是影響產量的重要因素。因此,養殖池塘應建在水質好、光照條件適宜、空間開闊的地方;PH範圍為7-11,優選8-9;水深在0.2-0.3米之間;水溫18-38℃,最好是26-32℃。
二、選擇合適的養殖品種:目前國內外主要的養殖品種有鈍頂螺旋藻(原產於非洲乍得湖)和極大螺旋藻(原產於墨西哥)。中國藻類科學家在河北省黃驊縣沿海地區發現了壹株適合溫帶生長的鈍頂螺旋藻自然變異株,經鑒定為鈍頂螺旋藻6號株(S6)。中國還從乍得引進了螺旋藻品系1(s 1);St-6螺旋藻品系和鹽藻螺旋藻也已在中國培養。這些品種(品系)可以因地制宜選用。S6適合在我國北方生長,而鹽藻是壹種適應高溫、鹽水和海水繁殖的藻種。
三、從實際出發,采取不同的耕作方法:
1.家庭農業。可以選擇“螺旋藻家庭培養儀”,也可以選擇自己的搪瓷盆(最好全白)或者圓筒碗,鋁盆不能用。水產養殖的規模應該取決於螺旋藻的年消耗量。如果用36 cm的臉盆,壹個孩子需要12,而1成人需要20左右。
2.簡單的耕作。主要是指設備簡單,養殖池可以就地取材,只要不漏水就行。水池深度30 cm,面積盡量大,壹個成年人可以算1.5m2。
3.自然湖泊文化。螺旋藻是壹種原始藻類,自然生長在鹽湖中。在天然湖泊中養殖螺旋藻是最原始、最經濟的生產方式。對設備要求低,只需要投入除澇和處理,湖水的肥力就能自然恢復。但由於螺旋藻對光照、溫度、PH值有特殊要求,並不是所有的湖泊都可以養殖。而是要通過實驗和研究,選擇適合其繁殖的湖泊(如中國雲南省的程海)。
4.工廠化農業。設備先進,規模宏大,要求嚴格。目前跑道式橢圓形水泥池是最好的養殖池;最佳養殖面積為65438+50萬m2。可以采用開放式培養,也可以采用封閉式生產。開放式養殖是壹種貼近自然的生產方式,分為淡水系統和海水系統。大部分培養罐設計為可循環使用,用攪拌機攪拌,培養液深度為15-25 cm,以陽光為光源和熱源。封閉式生產是指借助自然光或人工照明,在封閉的生物反應器中工業化繁殖螺旋藻的壹種生產方式。具體可分為自然光源(自然光源生物反應器)和人工光源(人工光源生物反應器)兩種方式。
四、掌握螺旋藻培養的關鍵技術:除了氮、磷、鉀,螺旋藻最大的需求是碳源(CO2)。其主要營養鹽配方為小蘇打、食鹽、硫酸鉀、硫酸鎂、硝酸鈉、氯化鈣、亞硫酸鐵等。其生產工藝:藻類種子培養池(原種)→壹級培養→二級培養→生產池→采收→清洗→脫水→噴霧幹燥→滅菌→檢驗→包裝→入庫→醫藥級、食品級(或脫水→自然幹燥→飼料級)。
螺旋藻有害生物的防治:螺旋藻養殖中的汙染生物種類繁多,危害最大的是那些能在藻液中快速大量繁殖的生物。比如大型輪蟲可以直接吞食藻類細胞,而敵方生物分泌的代謝產物對藻類細胞有極強的毒性。以預防為主,嚴防汙染,保持養殖藻類的生長和數量優勢,藻類長勢良好,做好藻種的分離、保存和供應;同時也要及時做好防控工作。我們可以通過過濾去除大型敵害,通過藥物抑制或殺死敵害,通過改變環境條件來抑制或殺死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