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不為妳贊嘆的理由,妳是那樣溫柔;找不到不為妳鼓掌的理由,妳是那樣敬業;找不到不為妳喝彩的理由,妳是那樣的勤勞;找不到不為妳感動的理由,妳是那樣的無私。—— 致所有醫護人員
醫生,從古至今,從國內到海外,壹直都是令人欽佩的行業。網上有壹段話精煉地概括出他們的過人之處:用妙手呵護生命,堪稱偉大;用青春護航人生,令人欽佩;用心靈捍衛操守,堪稱執著;用大愛溫暖人間,醫德崇高。
醫生這壹職業,固有讓人充滿敬意。可真正令人感恩戴德,無比尊敬的只有醫德。
王振義之所以得到無數人的贊賞與崇拜,也因如此。
年少有誌
1924年的上海,誕生了壹位偉大的醫者:王振義。王振義很幸運,他不像很多成功人士壹樣,有壹個坎坷的童年。他出生在壹富裕的家庭,家境優渥,從小就在壹棟三層洋房裏長大。
不過,正是因為不用擔心生活的條件,父母才有了更多的精力放在子女的教育上。王振義家裏面***有八個兄弟姊妹,雖然姊妹眾多,可是父母教育有方,不偏袒任何壹個孩子,全部壹視同仁。
父親除了關註他們的生活和成長之外,也十分關註他們的精神世界。從小父親就告誡他們,要與人為善,做壹個善良的人。
在父母的教育下,八個孩子很快長大成人,並且都成為了優秀的人。除了最小的女兒被卷入五十四年前的時代浪潮中之外,其余七個孩子都從國內知名學府順利畢業。
每個人都在各自領域享有聲譽,而王振義在1942年的時候,直接免試進入了上海的震旦大學,他選擇了醫學專業。
在考大學之前,王振義就決定要從事醫學專業,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壹是由於,祖母去世後,父親就迫切希望子女中有人可以從事醫學。二是當醫生可以救死扶傷,王振義也想做壹個對社會有幫助的人。
大學期間,王振義壹直都在認真學習,從來沒有松懈過。救死扶傷,幫助更多的人已然成為他心中的信念,壹直支撐他在這個行業走下去。
1948年,王振義就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因為在學校中的表現優異,直接被派送到廣慈醫院擔任住院醫師。
白血病的克星—— 王振義
王振義在醫院親眼看著患有急性白血病的病人飽受折磨和痛苦,最終痛苦的逝去。
病人痛苦的嚎叫聲和病人家屬絕望的哭泣聲,都讓他深感痛苦和自責,身為壹個醫生,他不想讓這種事情再發生。
可是急性白血病是白血病中致死率和最惡劣的壹種病,想要攻克這個難題,對於當時的他來說,無疑是舉步維艱。
1952年,王振義恰巧轉入了廣慈的血液科工作,在這個科室,他報以慣有的勤奮作風,辛辛苦苦7年,又當上了白血病病房的主任。
1953年的時候,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了,王振義身為醫院科室的主任。他毫不猶豫的奔赴抗美援朝的戰場,救死扶傷。
戰爭好不容易結束後,國內又陷入壹片動蕩的局勢,因為大環境所迫,王振義只得不斷地被更換工作。
他在時局動蕩年間,從事過很多職業。當過醫生,也做過研究,甚至還去鄉村做過教師。
在這段時光,王振義也陷入迷茫時期,他忘不了想要攻克白血病的崇高理想,但他有時候又只能隨遇而安。面對大環境,他對自己的渺小深感無奈。
或是命運也被王振義這份為人服務的心感動了,1973年,他調回了瑞金醫院的內科。壹直到五十歲,他才能以有時間去深入研究難題,王振義每天在醫院除了完成就診之外,還從事白血病的研究。
王振義非常清楚要從國外著名的文獻資料下手開始學習,因為國內當時的醫療水平還趕不上國外。
王振義定小目標後,就常常身陷圖書館開始翻閱大量的資料。
功夫不負有心人,王振義在國外的學者中看到了壹項不壹樣的治療白血病的方法。即:用13順維甲酸誘導急性早幼粒細胞內正常細胞逆轉。
王振義看了這個方法後,很受啟示,奈何他就算找遍上海所有的藥廠,也沒有壹家可以生產13順維甲酸。只有壹家藥廠可以生產全反式維甲酸。
王振義不想放棄這個機會,因此他猶豫壹番後,決定用全反式維甲酸實驗。誰曾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全反式維甲酸不僅對白血病的治療有作用,並且這個療效還比13順維甲酸的療效更好,是它的十倍。
1986年的時候,恰巧遇到壹個患有急性白血病的五歲小女孩,小女孩在病床上毫無生機,王振義不忍看到這種場景,他就想到了自己和團隊研究的全反式維甲酸,可是這項研究成果還沒有用於臨床實驗。
當時王振義想要把這個臨床實驗用到小女孩身上,很多人知道了這件事,都在責罵王振義。即便是這樣,王振義心裏也十分清楚,倘若不進行臨床治療,小女孩很可能就得失去生命。
最後在進行壹番思想搏鬥後,王振義頂著巨大的輿論壓力還是決定要把這項實驗用在小女孩身上,無奈之下,他只有放手壹搏。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這項臨床實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小女孩體內的癌細胞慢慢變成了正常的細胞,最終小女孩奇跡般地康復了。
首次治療就成功了,這對於王振義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鼓舞,因此他和團隊趕緊對其它患者展開了治療,治療結果顯示,治愈的機率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當所有人都陷入巨大的喜悅中時,問題卻出現了。之前治愈的患者在六個月後開始復發,而再次適用ATRA治療後,卻沒有效果了。
王振義再次陷入了深思,他開始不斷地找尋解決方法。最後在哈爾濱醫科大學教授的研究中,他看到了希望。
這位哈爾濱的教授也是在研究癌細胞的誘導分化,只不過他適用的是ATO,ATO的治療概率也只能達到百分之六十五。後來,王振義主動聯系了這個教授,他們把ATRA和ATO混在壹起適用制作成了口服的藥物。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項實驗竟然成功了。白血病患者使用這款口服藥物,治愈率高達百分之八十,並且還沒有復發的機率。
放棄專利
王振義無疑是全世界第壹位研究出這種治療白血病方式的人。可是他和團隊卻放棄了申請專利,後來美國的制藥公司申請了這項專利,這個口服藥物壹盒就要43美金。但是在當時的中國,壹盒只需要13元,患者便能吃上救命藥。
王振義也從來不後悔自己的選擇,他想要治療白血病的初衷也是為了這些患者,即使王振義後來獲得了很多榮譽和獎金,他仍然不在乎這些身外之外,而是把錢捐給自己的學生進行醫藥研究。
王振義即使進入耄耋之年,仍然還堅守在醫療事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