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為因素 2、環境因素 3、氣候因素 4、混合因素
壹、脫離隊伍
在野外,脫離隊伍是非常危險的。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發前應再次強調紀律;安排副領隊護送。
個別隊員因體力下降或其他原因(如在上廁所途中)暫時離隊時,應立即通知前面的隊員停止原地休息,並安排專人陪同個別隊員離隊,無論何種情況,必須兩人以上行動,嚴禁單獨行動。
同時,我們還要做好萬壹離隊的準備:
1、所有隊員必須明確每天的行程和到達目的地的時間,不能全靠領隊,盲目跟從。
2、每個人都要帶好地圖、指南針、水壺、食物、臺燈、救生盒等必要的個人裝備,切忌出現壹人以上****,帶某壹裝備。
3、萬壹離開隊伍,如果有把握可以繼續走到目的地,就要繼續前進,直到和隊友會合(編者註:不建議);如果體力有限或過度恐慌,就要原地不動,然後想辦法返回隊伍的行進路線或最後的營地尋找掩體,等待隊友救援。
4、領隊要時刻註意人數,壹旦發現有人離隊未歸,應立即安排全隊人員或原地等待或派人搜索。
二、迷路
在人跡罕至的野外環境中。特別是在長有灌木或有大石頭的樹林裏,由於看不清楚腳印,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迷路。雨中、霧中或傍晚,由於能見度低,也有可能迷路。
迷路時,千萬不要驚慌失措,四處亂走,因為這樣只會導致更加迷失方向。首先,妳必須保持安靜。休息壹會兒。然後,試著回到自己有把握找到的地方。沿途做好標記。並將這些標記的位置記錄在本子上。
為了避免再次迷路,回到妳有把握找到的地方,然後先選擇方向再試壹次。沿途做好標記,留意周圍的地形、地貌或自然物體,直到找到正確的方向,並在適當的時候發出求助信號。
三、未能按計劃到達營地
在進行野外活動時,如果超過預定時間,到達目的地前天色已暗,應采取以下措施:
(1)如果距離明顯,當前位置確定,同時離目的地已不遠,則可以點亮燈繼續前進。
(2)但如果出現其他不利情況,如下雨、氣溫下降,或迷路無法返回原地,或有隊員身體不適。或者如果在黑暗中行動很危險,有必要決定在該地區過夜,以防萬壹。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您帶了帳篷,並能找到紮營的地方,就可以按照通常的方式紮營過夜。但是,如果您沒有帶帳篷,或者地形處於斜坡上,無法紮營,則應盡量多穿衣服,註意保暖。如果攜帶了食物和火爐,則可以調整飲食。
(3)為防萬壹,應養成帶足水和應急食物的習慣。
四、遭遇毒蛇
在野外遭遇毒蛇。常發生在以下幾種情況:無意中踩到蛇;抓樹枝時碰到蛇;早上收拾背包時發現蛇;等等。
這基本上是行人闖入蛇的領地造成的。這些意外的遭遇會引起很大的恐慌,如果被毒蛇本能的自衛行為咬傷,是非常危險的。防止被蛇咬傷的措施是準備壹根拐杖,壹邊走壹邊敲打草叢嚇唬蛇,因為蛇很少會主動攻擊人,受到驚嚇會識趣地離開,如果發現毒蛇,最好避開,這是避免被咬的最好辦法。另外,在野外活動時,尤其是在經常有蛇出沒的地方。只要戴好帽子,穿上長袖外套,以及有結實護腳的褲子和堅硬的靴子就可以了。還要帶上蛇藥。需要捕捉或殺死毒蛇時。盡量用石頭或 "呀 "字形樹枝敲打或控制蛇的頭部,盡量不要用手觸碰蛇,並將蛇裝入布袋中。因為蛇的獠牙是向內彎曲的,裝在布袋裏不容易傷人(註:抓蛇很危險,不要輕易嘗試)
五、遇到野獸
除了饑餓的食肉動物或受傷的野獸。壹般動物很少主動攻擊人類。只要我們不侵犯它們,它們就不會攻擊。但是,如果在狹窄的道路上相遇,或者我們攜帶的食物吸引了它們,那就相當危險了。在行進過程中大聲說話、吹口哨,會驚動壹些猛獸,它們會識趣地離開,如果和熊、野豬等猛獸相遇,不要表現得過於驚慌,慢慢地註視著它,保持微笑背離它們,有時猛獸會自己走開。遇到狼、野狗時,不要轉身逃跑,應蹲下來撿石頭、樹枝。並背靠石墻或大樹,防止它們從背後襲擊,伺機爬樹躲避。
六、蚊蟲叮咬、水蛭騷擾
會叮人的蚊蟲有兩種:
壹種是蚊子、虻、蚋等吸血昆蟲,被叮咬後不僅痛癢難忍,還會傳播瘧疾、腦炎等嚴重疾病。預防的方法是使用滅蚊噴霧劑或蚊香,但這會汙染環境。相對環保的方法是熏制或使用天然防蚊植物,如夜來香和藥用菊花。在蚊蠅較多的地方,每天至少用肥皂徹底清洗全身皮膚壹次,並隨身攜帶驅風油、海葵等防蚊藥品。
另壹種是蜜蜂、黃蜂和大黃蜂。被蜜蜂、黃蜂或大黃蜂蜇傷後,起初會感到疼痛,然後傷口會腫脹發炎。蜜蜂蜇傷後通常會在傷口內留下壹個刺囊,應該用刀片將其刮出,並用肥皂和水清洗傷口。容易發生過敏性休克的人應該隨身攜帶藥物,並告訴他人在被蜇後的緊急情況下如何給自己用藥。
七、落石
如遇到嚴重落石,壹定要趁停止落石的間隙,迅速逃離現場,事前應尋找能避開落石的大石頭下或拐彎處,以便通過。有效保護頭部,穿戴壹些防護用品(如安全帽、厚衣服、木板、鐵鍋等)較為適宜。
應盡量避免人為造成的落石。在巖石較多的地方,如果不小心碰到巖石,應大喊 "小心落石",並通知下面的人,以免釀成大事故。當遇到可能導致落石的陡坡時,隊員們應保持安全和適當的距離。
VIII.暴雨
遇到暴雨時,領隊應根據山路的路段、雨勢的大小和隊員的身體狀況,迅速決定是繼續前行還是避雨。
(1)繼續行進時,由於暴雨影響能見度,更要註意辨別方向。雨水濕滑,路面濕滑,必要時可使用安全繩,確保行進安全。
(2)避雨時要註意保暖,防止雷擊和山洪暴發。
(3)露營時遇到大雨:A根據周圍地形和雨勢大小決定是否進行轉營,並將帳篷轉移到安全地帶;B加固帳篷,挖好排水溝;C整理好帳篷內多余的物品,裝入背包,做好隨時撤離的準備;D必須輪流外出值班,壹旦發現帳篷內存在山洪、泥石流等險情,應立即撤離帳篷。
九、雷電
(1)、天空高聳的積雲下雨容易形成雷電。
(2)、頭發豎立或皮膚如山顫抖,易被雷擊中。
預防:
(1)如果預報有雷雨。
(2)、不要在狹窄的山谷、溪谷活動。
(3)、不要去高曠地帶。
(4)、註意觀察積雨是否增大增強。
危機處理:
(1)及時急救,還有壹線生機,不能放棄。
(2)、病人平臥,寬衣解帶。
(3)、人工呼吸,心肺復蘇。
(4)、用手指或針灸人中穴、十宣(十指尖)、湧泉、命門。
(5)、待有心跳、呼吸後,及時送醫院搶救。
十、洪水泛濫
連續降雨,容易發生洪水泛濫。原本清澈的河水壹下子變得渾濁,無異於山洪暴發的前兆。此時,應選擇高大的樹頂躲避,及時向高處轉移。如果不幸落水,則應拼命抓住背包(可用作救生圈),或抓住隨山洪而來的大樹。千萬不要低估山洪的威力和速度。小溪流中的水流往往是由上遊的強降雨造成的,雨水會在幾分鐘內噴湧而下,變成巨大的山洪,如果遊泳者在溪流中,很容易被洪水沖走,造成人員傷亡。
預防措施:
(1)如無準備,不要在溪河邊徒步旅行。
(2)、夏季雨季或大雨過後,不要涉水進入溪流和河流。
(3)、下雨時,不要留在河裏休息,尤其是下遊。
(4)、開始下雨時,應迅速離開溪流,向兩邊的高地走去。
(5)、千萬不要試圖通過被河水覆蓋的橋梁,應迅速離開河道。
危機處理:
(1)、當天氣轉壞,峽谷、山谷下雨時,應密切註意雨量的變化。
(2)、如果發現流水湍急、渾濁,並夾雜著泥沙和腐爛的樹木,這是山洪暴發的前兆,應迅速遠離河道和山谷。
(3)如果不幸掉入湍急的河水中,應緊緊抓住岸邊的石頭、樹幹或藤蔓,設法爬回岸邊或等待同伴來救。
十壹、沼澤
沼澤地形主要是淤積而成,兩山坡的山脊向下形成水線,匯集雨水後經過較長的距離流入水庫,與雨水壹起沖刷下來的還有泥沙,在雨水流入水庫去的時候,淤積下來的泥沙卻留了下來,形成爛泥塘---沼澤。
這些沼澤是我第壹次在世界上看到的。
友情提醒:在水庫或河床邊上的河溝過河,壹定要仔細觀察地形,選擇好穩固的河段過河,能繞則繞,不要冒險嘗試。渡河前要準備好繩索,按照野外集體渡河戰術進行操作。
預防:
(1)集體行進時,如遇沼澤、濕地,要註意觀察,評估風險,不要冒然進入。
(2)、每5人壹組用繩子連接通過時,人與人之間保持2至3米的縱向行進距離。有隊員不幸掉入沼澤時,可以及時得到隊友的幫助。
危機處理:
(1)行進中如有個別人掉入沼澤,不要亂動,掙紮只會越陷越深。
(2)、可以松開背包帶,把背包帶放在身後,仰臥在背包上抽出壹條腿,再抽出另壹條腿。或者把背包放在胸前,仰臥著 "遊 "出沼澤。
十二、森林火災
除了雷電和幹燥天氣起火外,人為疏忽是山火的最大隱患。
大家要註意野外用火安全,嚴格野外用火制度,不要亂扔煙頭、火種。
野炊時,準備壹桶水或沙子放在篝火旁,隨時待命,撤離營地時,篝火必須完全熄滅方可離開。
壹旦發生山火,應盡量在燃燒初期將火撲滅;當火勢失去控制時,應盡量逆風逃到山下或河邊等安全地帶,以免被大火圍困。如果火勢已被圍困。可采用砍伐或在主動滅火後,利用火燒周圍樹林、灌木形成空曠地帶的方法保護自己。
十三、地震
地震時,要立即熄滅篝火,盡快逃到空曠處或大樹下,山坡上很危險,地震會引發泥石流。千萬不要進入山洞。
第十四,崩塌
崩塌廣泛發生在山坡、河湖沿岸和沿海地區。
形成條件:
(1)壹般在50米以上的急陡山坡或江河、湖泊沿岸,坡度在30-60度之間。
(2)其次是發育良好的巖溶裂隙和破碎構造。主要發生在暴雨、冰雪融化季節。
(3)、特別是巖面和裂隙面與山體方向壹致時,更易發生崩塌。
(4)、在暴雨或連日暴雨後,天然或人工邊坡滲入大量雨水,容易發生滑坡和崩塌。
預防措施:
(1)在暴雨期間或連日暴雨後,避免接近或逗留在陡坡附近。
(2)當坡底或麻孔有大量泥水流出時,說明坡面含水飽和,當坡面中部或頂部出現裂縫,或有新形成的臺階狀露出新泥時,是山泥傾瀉坍塌的前兆,應盡快遠離這些坡面。
(3)如遇山體滑坡,不要試圖踩著浮泥前進,應立即後退,另尋安全的山路繼續或停止前行。
危機處理
(1)如果隊友被塌方淤泥掩埋,不要貿然施救,以免造成更大傷亡
(2)立即通知有關部門,準備好相應的救援工具。
十五、滑坡
按速度分四類
高速滑坡--最危險,形成每秒數米至數十米的滑坡
滑坡的主要特點:多發生在暴雨和冰雪消融季節,且有大雨滑、小雨滑、無雨滑的特點。
十六、泥石流
泥石流的發生時間,壹般在每年的7、8月份,雷雨多發季節。
如何判斷泥石流的發生?
(1)正常水流突然中斷或洪水突然增大,夾雜著較多的柴草和樹木。
(2)深谷中傳來火車轟鳴聲或悶雷聲,即使聲音極其微弱,也應判斷泥石流已經形成,應迅速離開。
(3)、河谷深谷突然變黑,並夾雜著滑坡現象,要迅速離開,不是山洪就是泥石流
預防:
(1)、不要在陰雨天或連續陰雨幾天進入河谷,當天下雨,謹防山洪、滑坡、泥石流。
(2)、泥石流往往滯後於暴雨和發山。
(3)、不要心存僥幸。
危機處理:
(1)、不能沿溝向上或向下跑,而應向兩側山坡跑,並迅速沖出河道、河谷、溪谷地帶。
(2)不要在土質松軟、主土層不穩定的山坡上停留
(3)在基質堅實、比較平整的地方避險。
(4)、不要在樹上躲避。
十七、中暑
誘發原因:高溫、衣著不當、脫水、疲勞、時間過長、睡眠不好。
亞型:先兆中暑、輕度中暑、深度中暑。
先兆中暑:頭暈、頭痛、口飲、多汗、惡心、四肢無力、脈搏加快。
輕度中暑:註意力不集中,意識精神錯亂,動作不協調。皮膚濕冷,體溫常在38度以上,面色潮紅,多汗,皮膚發熱,四肢乍暖還寒。
熱痙攣:大汗淋漓,口中喝水,引發肌肉痙攣(俗稱抽筋)。
曬傷:受到陽光直射,對腦細胞造成損傷。
熱衰竭:過度脫水、缺鹽、年老。
熱衰竭:在高溫下體力消耗過大。
預防:
(1)、合理安排活動時間,早出晚歸,避開中午高溫時段。出行前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不要帶著不良情緒或工作壓力參加活動。
(2)降溫避暑,短暫休息。參加活動時,要穿合適的、能散熱的衣服。途中,盡量用水浸濕帽子,適當給頭部降溫。在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行走,要及時摘下帽子,進行短期降溫;
(3)、休息點,避開太陽通風處。穿越途中,休息時間較長,休息點要選擇避開烈日暴曬和通風良好的陰涼處休息。休息時要迅速卸下背包,摘下帽子,解開衣袖和領口的紐扣,挽起褲腿,迅速降溫。
(4)註意行走節奏,避免過度疲勞。少量、多次、科學、合理、及時補充水分和含鹽食物,適當搭配壹些富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
危機處理
(1)脫衣、通風,脫離高溫環境。(帶少量冰鎮飲料和冰塊)
(2)、給患者多次飲用清涼飲料或電解質飲料,及時補充水分。
(3)、擡高患者雙腳,在頭部適當位置塗抹清涼油、風油精,口服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搶救藥等防暑降溫藥物。(4)、病人清醒後,看恢復情況能否繼續旅行,不適者有人陪同,及時送醫院。
十八、失溫
(什麽是感風溫度?什麽是高原風?中心體溫的部位是什麽?(參考:人體中心體溫為36.5-37度,手腳表面為35度)
失溫的原因:衣服濕冷、體表受冷風吹、饑餓、疲勞、年老體弱。
體溫過低的癥狀:感覺寒冷、四肢冰冷、持續顫抖、面色蒼白、記憶力減退、言語不清、肌肉缺乏意誌控制、反應遲鈍、性情改變或喪失理智、脈搏減慢、意識喪失。
參考溫度:40 度--建議復溫溫度
37 度--正常
35 度--體溫過低的跡象,顫抖。
33度-嚴重,意識模糊。
30度-意識無針刺感
28度-死亡
危機處理:
[建議記住兩個字避免體溫過低--"勤",當體溫過低時。勤",熱了--脫!冷--加!濕--換!]
(1)、保持體力,停止活動或緊急野營,不斷進食高熱量食物。
(2)、脫離寒冷惡劣環境,及時脫去寒濕衣服,更換保暖禦寒衣物。
(3)、防止體溫繼續過低,協助恢復體溫,多吃熱水、糖水。
(4)、保持清醒,給予助消化熱食,平臥時向睡袋內扔熱水瓶或向施救者傳導體溫。
(5)、意識模糊,狀態嚴重者,用40度溫水浸泡。
(6)、意識喪失,進行人工呼吸時,用40度溫水從肛門灌腸的方式直接中心復溫。
(7)、勿飲水,勿按摩四肢。
十九、高原反應
海平面標準大氣壓高760毫米汞柱,空氣含氧量約為21%。
通常海拔3000米以上就是高原,壹般人到了這個高度就會開始出現高山反應。
高山反應是因為地勢增高,氣壓降低,空氣中的含氧量隨著氣壓的降低而降低,使氧氣不能充分進入人體血液,從而產生高山反應。不同的個體,不同的氣候環境,反應是不壹樣的。關鍵是每個人的適應能力不同。以前爬 6 公裏沒反應,不等於這次爬 4 公裏就沒反應。
主要癥狀:頭暈、耳鳴、嘔吐、味覺差、不想吃飯、嗜睡、困倦、輕微發燒。嚴重者反應遲鈍、呼吸急促、情緒紊亂、多動、記憶力減退和出現幻覺。
預防:
(1)、控制每天的上升高度,盡量將每天的上升高度控制在700米左右。
(2)、合理安排行程,不要過渡疲勞。(編者按:
(2)、行程合理,不要過渡疲勞:有不少山友反應體重控制問題很重要)。
(3)、多喝水,均衡飲食。
(4)、不早睡,不動腦,輕活動,主動適應。
(5)、保證充足的睡眠,除非非常需要,盡量不要吃藥。
危機處理:
(1)、供氧,快速撤出,盡快到低海拔地區,離開高海拔地區。
(2)、病人休克,優先處理,註意失溫等並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