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個真實的故事。
43歲的日本男子馬基(Maki)在高中時遭受欺淩,心理受到嚴重幹擾,27年沒有走出家門。
他每天24小時呆在自己的小房間裏,白天睡覺,晚上醒來,通宵上網,看漫畫或玩遊戲,幾乎切斷了與外界的所有聯系。
他的日常生活全靠 69 歲的母親照料,兩人之間沒有任何語言交流。他只有在必要時才用筆記下來。
特裏的情況在日本很典型。據調查,日本約有70萬繭居者,150多萬人瀕臨破繭。
日本著名精神病學家田村武是研究繭族的專家。他在《拯救繭居者》壹書中詳細描述了這些人。
繭人也被稱為 "隱蔽人",他們有三個典型特征:
1.避免任何社交活動。也就是說,"繭居人 "除了家人,不願與其他人接觸,生活在自己封閉的世界裏。
2.日常行為是:整天呆在家裏,睡到自然醒,困了就睡。即使出門,也只去離家近的地方,如便利店或超市。
3.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
如果持續半年以上,就可以稱為作繭自縛。壹旦作繭自縛,就很難改變。因此,如果壹個人總是呆在家裏,超過三個星期都不願出門,就需要引起警惕和重視了。
壹般來說,青春期是蝸居行為的高發期。
從青春期開始,人會逐漸獨立,開始與家庭以外的朋友、戀人建立親密關系,並適度依賴他們。
但在這個過渡期,可能會因為某些原因而中斷。
比如,人際交往障礙是作繭自縛的重要原因。
其中最常見的是校園 "霸淩"。為了不被再次傷害,欺淩者往往選擇自我孤立。如果家長和老師不能及時做好心理輔導,孩子就可能徹底放棄外面的世界,作繭自縛。
比如,家長和孩子的相處方式。
很多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界限感非常模糊。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往往會出於愛和關心,為孩子承擔起各種各樣的責任。
人在社會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危險。因此,在孩子青春期到來之前,父母可以站出來,主動幫助孩子處理各種問題。這也是父母的責任。但從青春期開始,孩子會逐漸開始用自己的力量保護自己,這是孩子走向獨立和心理成熟的必經過程。
如果父母在這個時候不能放手,甚至繼續 "剝奪 "孩子自己選擇和決定的權利,那麽孩子就有可能失去獨立的能力,變得過分依賴父母。
這是導致作繭自縛的壹個重要因素。
另外,壹個人的性格也是有可能作繭自縛的壹個原因。
天壹認為,壹絲不茍、潔身自好、缺乏安全感、墨守成規、不接受不合自己心意的東西、自尊心強、不願打破自己的規矩等,都是容易作繭自縛的性格。
那麽,我們該如何避免成為繭中人呢?
首先,從父母的角度來說,最重要的是從保護孩子的立場轉變為信任孩子的立場。
進入青春期後,孩子接觸外界的時間和事物越來越多,壹些不愉快或危險的事情會闖入他們的世界。比如,被欺負、不如意等等。這會讓孩子體驗到挫折和失敗。
這個時候,父母真正需要做的不是替孩子解決問題,而是看著孩子安靜地站起來。如果父母能夠站起來,相信孩子,那麽孩子就會戰勝傷痛,樹立信心,相信自己能夠應對挫折和傷害。
從自身出發,努力擺脫 "全能的自己"。
很多人腦子裏都有這樣的想法:
"當妳不能百分百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壹件事時,妳就會覺得自己不再是自己了!"
"如果事情沒有100%按照妳的預期發展,妳也會覺得自己很失敗"。
也就是說,很多人認為,只要不能保證100%的自我,就等於失去了自我,沒有中間地帶。這就是所謂的 "全能自我"。
如果妳想接受壹個與自己不同的人,如果妳想做壹件自己從未做過的事,妳可能會受到傷害或妥協。此時,100% 的自我變成了 70% 的自我。當 30% 的自我逐漸隱藏或消失時,70% 的自我依然存在。
如果我們能意識到:"70% 的自己是可以的,保留 70% 的自己不會讓我失去自我。我還是那個我。"
當我們能夠意識到這壹點時,我們就能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挫折甚至傷害。
最後,如果妳已經是壹個作繭自縛的家庭,那麽求助於心理咨詢師,在專業人士的指導和幫助下,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作繭自縛的治療
家庭治療是壹種相對較新的心理治療方法(心理咨詢),於 20 世紀 70 年代從美國開始流行。壹般的心理咨詢只處理個別案例,而家庭治療則處理多個相互關聯的案例。
家庭治療往往會引起病人家屬的反感。人們通常認為,作繭自縛是作繭自縛的問題。為什麽要家人壹起參與?
其實恰恰相反,家庭治療並不是要追究家庭的責任,也不是要治療整個家庭的問題。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家庭。所有的家庭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這很正常。完全沒有必要把解決家庭問題作為家庭治療的目標。
雖然每個家庭都有負面問題,但我們有克服這些問題的力量,我們稱之為 "復原力"。家庭治療不是關註消極因素,而是試圖加強家庭內部的潛力,利用積極因素,並找到使家庭能夠自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情感產生於人際關系。然而,"繭居者 "失去了與他人建立聯系的動力,他們的家人也無法與他們相處。家庭治療就是幫助他們找到與他人相處的動力。
只要家庭成員和繭居者能夠和睦相處,繭居者就能很好地融入社會。尤其值得關註的是親子關系。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青春期,逐漸擺脫對家庭的依賴,成為獨立的成年人。而蝸居是因為孩子沒有成功地把依賴轉化為自立和自信,沒有成功地蛻變為成人。
我們應該讓繭居者直面父母的苦惱,為家庭著想。所以,家庭和繭居者都需要****共同參與治療,****共同解開心結,這就是家庭治療的奧秘所在。
如果 "繭人 "不願意出去見咨詢師,我不在的時候該怎麽辦?
家長的參與也很有幫助。
這主要是因為家庭治療旨在找到人際關系的癥結所在。通過有針對性的調整來解決問題。當家庭與繭居者的相處方式發生改變時,繭居者本人也會逐漸改變。
另外,恢復對家庭的信心也是最重要的。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沒有優點的父母。父母還是有他們的長處的。而輔導員的工作就是引導這種力量。
如果父母失去了自信,不知道如何面對孩子,不敢與孩子相處,最終不能很好地引導孩子。當孩子逐漸改變時,父母不能強迫孩子。尊重孩子的意願是根本,但也不能放任自流。父母明確地引導孩子很重要。讓孩子逐漸實現自立,走向成長之路。如果父母此時重拾信心,自然可以判斷如何應對。
總之,不要對問題視而不見。
櫥櫃裏有個骷髏。即使因為家庭問題而感到羞愧和自卑,也不要失去信心。不要對問題視而不見。重要的是與家人壹起面對問題,冷靜地坐下來好好溝通,或者請專家幫助妳解決問題。總之,要用積極的心態去解決家庭問題。
孩子是有成長能力的。家長不要過於擔心,把責任從家長身上推給孩子。即使從現在開始,也為時不晚。"在外面的世界,人們會受到傷害,但沒關系。即使受到壹定程度的傷害,也不會被擊垮。這是成功的必經之路!大膽嘗試吧!"請把這句讓人安心的話傳達給孩子,他們會覺得家人總是包容和放心的。
作繭自縛的人生不是人生的失敗,而是成長過程的壹部分,是壹種考驗。這個過程的第壹階段是為他創造壹個安心生活的地方。第二階段是創造壹條通往社會的安全通道。在這之前,有壹個重要的前提條件:父母必須首先正視自己的不安全感,並消除這些不安全感。父母以身作則,孩子就會受到影響,克服焦慮。理解並接受孩子作繭自縛的事實,真正充分相信孩子有能力走出困境。幫助他們積累各種經驗,慢慢讓他們蛻變成社會中的自我,從而回歸社會,最終擺脫作繭自縛的生存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