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讀書的權力還給學生,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探求知識的過程,這是新課程改革的壹個亮點,人本主義代表人物羅傑斯曾經說過:學生的內在需要和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基礎。因為興趣可以引發需要和動機,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之壹,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其目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之中,使整個課堂充滿活力,從而變被動接受的要我學為主動探求知識的我要學。例如,我在教學《稱象》壹課時,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自主讀書,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自我感悟課文內容。我從網上下載了課件,借助課件,再現了曹沖稱象的過程,直觀形象地明白曹沖以船代稱的才華,這樣就突破了重點、難點,又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使學生愛學、樂學,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當然,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我又創設了問題情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比如:曹沖來到了我們中間,妳想對他說些什麽?妳能想出更好的稱象辦法嗎?妳們願意學曹沖那樣想出金點子,稱出壹只關在籠子裏的小白鼠重量嗎?我在提問的同時也在關註學生的思維發展。還有《烏鴉喝水》教學壹課時,我設計了壹些問題:妳能幫小烏鴉想出更好的辦法嗎?烏鴉把石子放到瓶裏能喝到水,假如石子淹沒水啥辦呢?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拓展了課文內容,大大地激發了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
不過,在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時,我適當地放權,但是權利放到什麽程度,是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學生的自主學習,不能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另外,在實際教學中,我實行的是教學民主、註重學生個性差異,註重他們個性化的學習方式,給他們更多的自主權。在施給學生自主權的同時,也要嚴格要求學生,給予有力的指導和點撥,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壹課時,我通過創設情境,在黑板上掛了幅中國地形圖,然後引導學生尋找我國森林分布區域,找出小興安嶺的具體位置,接著我又播放了壹段小興安嶺壹年四季景色的VCD。學生欣賞後,我大膽地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實際情況確定的目標。不過,在讓學生自主制定學習目標時,我還提出了壹些建議,目的是讓學生有源可求,不是放任自流。
二、啟發學習,訓練思維
第斯多惠曾經說過:科學的知識不應該是傳授給學生的,而是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掌握它們2。因此,在教學時,我改變傳統課堂灌輸式教學,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啟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例如,我在教學《凡卡》時,在引導凡卡讀信內容時,我適當設計:讀了凡卡的信後,妳有什麽感受?妳心裏是壹種什麽滋味?學生各自闡述自己的體會,接著,我又抓住學生此時此刻的心情,追問:凡卡感覺怎樣?凡卡受了那麽多苦,如果妳是凡卡,妳最想做什麽凡卡為什麽想到死? 凡卡為什麽不想呆在莫斯科卻想回家?凡卡心裏想家和村子時,他是壹個什麽樣的心情?我通過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來理解凡卡所遭受的痛苦,引導學生產生對凡卡的困情,使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他們的情感也得到了升華,真正做到了語文教學的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壹。不過,並不是多設計問題就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太簡單的問題不能起到作用,反而會產生負面效應,不能讓學生太過於依賴教材,只想從書本中尋求答案,而要開發學生的大腦智慧,設計的問題最好具有智力挑戰性。例如:教學《跳水》壹課後,我再次讓學生讀課文,然後讓學生說說:妳讀了課文,明白了什麽道理?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的從小孩的個性出發談感受;有的從開玩笑的利與弊談感受;有的從船長的機智談感受;有的從個人讀書體會談(這個值得表揚)在學生暢所欲言之後,我趁機讓學生寫讀後感,聯系生活實際來談妳明白的道理。然後,我把同學們的體會張貼在學習園地,分享學習的成果。從此課中,我明白了課堂教學時要能夠啟發學生的發展思維,所啟發的內容最好要具有智力挑戰性和人文思想性。
三、探究學習,培養創新
古人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3。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激勵學生發散思維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在質疑的同時,我努力引導學生對同壹問題尋求不同的答案,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各抒己見,答案力求多元化,不求惟壹。例如:我在教學低年級語文《夏夜多美》壹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生了解圖上的內容後,我請學生結合插圖,說說夏夜美在哪裏,或者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在教學時,有壹學生提出:我覺得夏夜很美,但是美中不足的是這幅畫太亮了,不像夜晚。我贊美該同學很註意觀察,也非常勇敢;接著另壹個學生也就課文上的文字與插圖不同提出意見;我繼續引導鼓勵學生多提意見,然後試著給編輯部寫信;有的學生說:星星不能畫太多,月亮要彎彎,也有的學生說:我知道星星太多了就太亂了,不好看。在本課中,學生在我的指導和鼓勵下,把課文和插圖完美結合起來,並且敢於對教材、課文的插圖提出自己意見,我耐心傾聽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並給予充分肯定,加以表揚鼓勵。同時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再說說自己的修改意見,使學生感到有壹種成就感,極大地激勵了學生的創新熱情。
還比如,低年級語文《龜兔賽跑》教學完後,我為了激勵學生的創新精神,我故意說:別看烏龜慢吞吞的,也是個精靈鬼呢!話壹講完,就有壹些學生1說:烏龜怎麽能跟白兔去賽跑,這樣的比賽是不公平的。學生2說:白兔怎麽會睡得那麽死,半路上怎麽睡得著呢?等它醒來時烏龜已經爬到了,這不太可能吧。學生3說:我想烏龜準是事先已經知道白兔半路上要睡壹覺的,要不,他再傻也不會去跟白兔比賽跑步呀!學生4說:說不定,烏龜先跟白兔商量好了,白兔是假裝睡覺的,有意輸給它的。我發現學生的想法太異想天開,我心裏暗喜,我表揚了他們,我認為對於學生不同認識,都給予充分的尊重,允許學生發表獨特的感受和理解,把他們看成獨特的人,才可能有創新可言,決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橫量兒童的想法!
每壹個學生都有主動發現和探究的意願和要求,發現和探究是學生的壹種內在需要和本能,在上課時,我想方設法地把學生的這種本能引導出來,引導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句名言說:壹百個讀者心中就有壹百個哈姆雷特4。每壹個學生對相同的問題會有不同的想法,在探究過程中,我強調的是問題探究的過程,而非問題的結果。例如:在教學《烏鴉喝水》壹課時,我為了讓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烏鴉喝到水以及不能喝到水的原因,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我做了壹個試驗,讓學生註意觀察瓶子裏的水變化過程。學生發現水漸漸升高,於是我啟發:通過實驗,妳們知道了什麽?學生紛紛舉手說:瓶子裏的水很少,烏鴉喝不到水,於是想出個辦法,把小石子放進瓶子裏,瓶子裏的水升高了,烏鴉就喝到水了。我贊揚學生了壹番,我又再做壹個實驗,要求學生全神貫註盯著,我把瓶子裏的水倒出壹些,然後重新把石子放進,再次要求學生回答,這時烏鴉是否喝到水。我又說:烏鴉還能喝到水?不能學生齊齊回答。為什麽?因為水太少了,石子淹沒了水!我抓住學生說的水太少與課文上瓶子裏的水不多作比較,體會句子意思,並結合插圖,對比手中的瓶子,讓學生觀察、探究,學生明白了:瓶子裏的水很多,但不滿。我又啟發:水不滿烏鴉就壹定喝不著嗎?這時,學生又明白了:瓶口又太小,水很多但並不滿。對於教學這壹課,我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性的使用直觀教具,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很容易觀察到什麽時候投石子水上升,什麽時候投石子水淹沒,從而讓學生理解投石子並不壹定總會使水上升這個道理,在整節課中,我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可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訓練他們的發散思維,在觀察實驗中,啟發學生積極動腦、深入思考,不迷信書本,大膽質疑,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意識和問題意識。課堂教學因人、因境、因內容而異,但教學中應以學生為本,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或策略,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大幅度地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