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土壤遭到破壞
據參考消息報道,110個國家(***10億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亞洲、 和拉丁美洲,由於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過分開發和牧場的過度放牧,土壤剝蝕情 況十分嚴重。裸露的土地變得脆弱了,無法長期抵禦風雨的剝蝕。在有些地方,土壤 的年流失量可達每公頃100噸。 化肥和農藥過多使用,與空氣汙染有關的有毒塵埃降落,泥漿到處噴灑,危險廢 料到處拋棄,所有這些都在對土地構成壹般來說是不可逆轉的汙染。
二、氣候變化和能源浪費 溫室效應嚴重威脅著整個人類。
據2500名有代表性的專家預計,海平面將升高, 許多人口稠密的地區(如孟加拉國、中國沿海地帶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數島嶼) 都將本水淹沒。氣溫的升高也將對農業和生態系統帶來嚴重影響。 據預計,1990-2010年,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能源消費將增加壹倍,拉丁美洲的能 源消費將增加50%-70%。因此,西方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應加強能源節約技術的轉讓進程。 我們特別應當采用經濟鼓勵手段,使工業家們開發改進工業資源利用效率的工藝技術。
三、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由於城市化、農業發展、森林減少和環境汙染,自然區域變得越來越小了,這就 導致了數以千計物種的滅絕。因為壹些物種的絕跡會導致許多可被用於制造新藥品的 分子歸於消失,還會導致許多能有助於農作物戰勝惡劣氣候的基因歸於消失,甚至會 引起新的瘟疫。
四、森林面積減少
最近幾十年以來,熱帶地區國家森林面積減少的情況也十分嚴重。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 .5億公頃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這種森林面積減少的速度,40年以後, 壹些東南亞國家就在也見不到壹棵樹了。
五、淡水資源受到威脅
據專家估計,從下個世紀初開始,世界上將有四分之壹的地方長期缺水。請記住, 我們不能造水,我們只能設法保護水。
六、化學汙染
工業帶來的數百萬種化合物存在於空氣、土壤、水、植物、動物和人體中。即使 作為地球上最後的大型天然生態系統的冰蓋也受到汙染。那些有機化合物、那些重 金屬、那些有毒產品,都集中存在於整個食物鏈中,並最終將威脅到動植物的健康, 引起癌癥,導致土壤肥力減弱。
七、混亂的城市化
到本世紀末,世界上的大城市將達21個,大城市裏的生活條件將進壹步惡化:擁 擠、水被汙染、衛生條件差、無安全感---------- 這些大城市的無序擴大也損害到了自然區。因此,無限制的城市化應當被看作是 文明的新弊端。
八、海洋的過渡開發和沿海地帶被汙染
由於過渡捕撈,海洋的漁業資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減少。因此,許多靠攝取海 產品蛋白質為生的窮人面臨著饑餓的威脅。集中存在於魚肉種的重金屬和有機磷化合物 等物質有可能給食魚者的健康帶來嚴重的問題。 沿海地區受到了巨大的人口壓力。全世界有60%的人口擠在離大海不到100公裏的地方。這種人口擁擠狀態使常常很脆弱的這些地方失去了平衡。
九、空氣汙染
多數大城市裏的空氣含有許多取暖、運輸和工廠生產帶來的汙染物。這些汙染物威脅 著數千萬市民的健康,導致許多人失去了生命。
十、極地臭氧層空洞
盡管人們已簽署了蒙特利爾協定書,但每年春天,在地球的兩個極地的上空仍再次 形成臭氧層空洞,北極的臭氧層損失20%到30%,南極的臭氧層損失50%以上。
==========================================
第三屆全球部長級環境論壇會議2月15日在哥倫比亞海濱城市卡塔赫納閉幕。會議向世界各國再次發出了環境惡化對人類可持續發展構成嚴峻挑戰的警報。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森林覆蓋率急劇下降,淡水資源不斷減少,各種化學品的汙染不斷蔓延。
臭氧空洞比歐洲大
人類發現並大量使用石油和煤炭,排放溫室氣體,引起全球氣候異常,“厄爾尼諾現象”肆虐橫行,僅10年間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0億美元,令人聞風喪膽。目前全世界氟利昂年使用量超過100萬噸,迄今為止排放了2000萬噸氟利昂,使大氣臭氧層在20世紀被破壞了60%,以致南極上空出現了壹個有歐洲那麽大的臭氧空洞。臭氧層出現空洞早在20世紀80年代即已敲響警鐘,但是人類對此似乎並不關心。向大氣中排放CFC(Chlorofluorocarbures)產生的毒素,使大城市的空氣更加令人“窒息”。最低限度地使用CFC是有利於全人類的行動,因為北極上空的臭氧層已經損失20%,而南極已經損失50%。據科學家估計,即使從現在起開始減少CFC的數量,也要到2050年臭氧層才能恢復原狀。
大量物種遭毀滅
人類瘋狂掠奪地球,造成大量物種悄然消失。被譽為“地球之肺”、總面積達650萬平方公裏的亞馬孫熱帶雨林,遭到空前規模的破壞,每天有8萬公頃熱帶雨林被消滅,這意味著維持各種生物生存的氧氣將減少1/3。森林被稱為基因寶庫,地球上約1億個物種中的1/5生長在這裏。熱帶雨林的消亡使每天至少消失壹種物種。海洋的汙染加上人類的濫捕酷漁,也使海洋物種大量消失。有專家預測,30年後,至少將有50萬至80萬種動植物物種滅絕。由於森林的破壞和非法狩獵活動,絕種的生物日益增多。森林大火也是造成生物滅絕的無可爭辯的原因之壹。科學家們指出,從1600年至今,各種生物滅絕的速度加快了100倍!特殊藥品(犀牛角、海豹、虎骨、熊膽……)的需求,將許多動物擠到了墻角。其他“受害者”,如白熊、海龜、山魈、亞洲虎、非洲象、亞歷山大公主蝴蝶等等,都已列入即將滅絕者的名單。雖然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護區越來越多,但殺害野生動物的水平也越來越高,速度越來越快,強度越來越大。
無名疾病在盛行
環境汙染帶來壹些無名疾病,以往有可怕的水俁病、痛痛病等,20世紀90年代,在英國有37萬頭牛染上了瘋牛病,16.5萬頭牛死亡。壹些食用了病牛肉的人患上了“新克雅氏病”,又叫“人瘋牛病”,人變得癡呆、震顫並最後因大腦破壞嚴重而死亡。瘋牛病的肆虐蔓延,是某些科學家在改良基因時把優質牛的抗病基因壹起毀掉了,使牛內喪失了抗病能力。同樣,轉(毀)基因植物也許正在或將會給人類帶來致命而又無名的疾病。這壹點,已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註。瘋牛病風波未平,二惡英汙染又粉墨登場。二惡英有210個同族體,有幾種毒性最強(比劇毒的氰化鉀強50至100倍),並有強致癌性、生殖毒性、內分泌毒性和免疫毒性效應。1滴二惡英可殺死1000人,1盎司(約28.35克)可置100萬人於死地!二惡英使男子精子數量明顯減少,女性子宮內膜癥患病率增加,有的人則出現智能低下,健康嚴重受損。受無數不知名的環境激素的汙染,人類的機能正在退化。
土地抗拒力衰退
人們大多只談論地球溫度升高等各種問題,但很少談及地球素質的下降。據聯合國的資料顯示,截至1999年11月,有120個國家的土地受到嚴重毒害,這些國家的人口多達10億!由於森林被破壞,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正在遭受嚴重的侵蝕。此外,毀林墾荒和到處飼養牲畜,也使土地受到毒害。由於地面失去植被的保護,土地無法抗拒風力的襲擊。世界上的許多地區,每年每公頃土地被風雨“拋”出上百噸土壤!殺蟲劑、化肥、工業垃圾、衛生垃圾、放射性殘留物的威脅,使危險增加數十倍。法國有大約2500個地區、美國有3.5萬個地區、荷蘭有2500個地區的土地受到嚴重毒害!
森林瀕臨絕境
在過去四個世紀中,非洲失去了許多重要的森林區。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熱帶雨林瀕臨絕境,地球之肺——亞馬孫大森林正以令人吃驚的速度遭到破壞。1980~1990年,大約1.5億公頃森林(占森林總面積的12%)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據國際大自然保護基金會(WWF)報告,在未來40年內,東南亞壹些國家將不再有任何壹片森林!由於濫砍濫伐森林,1999年12月的委內瑞拉洪水,使3萬至5萬人死亡,生態失去平衡,造成許多動物大規模遷徙。
水源汙染災難深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在各貧窮國家,80%~90%的疾病和大約1/3的死亡與水有關。含有病菌的水源、舊的傳統習慣和不講衛生,造成許多人死亡,特別是免疫系統脆弱的兒童和老人。此外,工業廢水註入江河湖泊,也使情況變得更加嚴重。令人難以置信但千真萬確的數字顯示,每24小時便有2.5萬人(包括兒童)死於“毒”水。供人飲用的清潔水源逐漸枯竭。人類正在努力避免日本Minamata海灣事件重演:水俁工廠含汞的廢水造成2萬日本人中毒,其中1000人死亡。油船泄漏造成的海洋汙染也是壹種對綠色環境的現實危險。此外,向海中拋棄種種垃圾,包括重金屬、化學制品以及放射性垃圾,是壹個重大危險和威脅。這些有毒物質滲入魚、蝦、蟹、貝體內,而人會把這些毒素“吃”進肚裏!
英國倫敦煙霧事件
英國倫敦煙霧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壹1952年12月5~8日發生在英國倫敦。
1952年12月3日,是英國倫敦壹個可愛的冬日。氣象臺報告說,壹個冷鋒已在夜間通過,到中午,氣溫達到5.6℃相對濕度大約70%。風從北方吹來令人舒適。天空中點綴著絨毛狀積雲,這是英格蘭有名的在天氣晴朗的片刻才有的雲彩。總之,這是美好的壹天。老年人與病人特別高興,他們坐著曬太陽,迎著從北海吹來的清凈的風喝茶。這股風吹遍了英格蘭,把中部地區的工廠和城市住戶煙筒裏冒出來的煙統統刮走了。倫敦正處於壹個巨大的反氣旋,也就是高氣壓地區的東南邊緣。風圍繞這壹高壓中心以順時針方向吹著。
12月4日,這個反氣旋沿著通常的路徑移向東南方,其中心在倫敦以西幾百公裏風向已稍轉,從西北偏北的方向吹來,風速比原來慢了。幾層陰雲幾乎遮蔽了天空,透過較低層廣闊均勻的暗灰色層雲裂縫間,可以看到約3000米高空處還有較高的雲層。它們把太陽和天空統統遮住。中午的氣溫為38℃相對濕度是82%。
空氣中充滿了煙味。成千上萬個煙筒排出的煤煙和灰粒悄悄飄進大氣中。大的顆粒落在屋頂、街道上,落在帽子和衣服上。較小的煙塵隨著空氣而飄動。玩耍的孩子們跑進跑出房子時,壹陣陣的風就把這些煙塵與煤氣帶進室內。煙霧甚至自己有辦法進入門窗都關閉著的房子;當室內外氣溫變化時,房屋“吸入”汙染的外面空氣,“呼出”了室內較清潔的空氣。但是,從所有的因素考慮,12月4日這壹天的天氣還不是太壞的,僅是和前壹天比起來顯得天氣不好而已。隨後的數日內,在倫敦的人才知道天氣之壞達到何等可怕的程度。
12月5日,高壓中心幾乎已經移到了倫敦上空。風非常微弱,大霧降低了能見度,以至使人走路都有困難。中午氣溫是33℃,相對濕度約80%。
煙的氣味漸漸變得強烈。風太弱,不能刮走煙筒排出的煙。煙和濕氣積聚在離地面幾千米的大氣層裏。人們開始向他們的鄰居相互叫苦,汽車司機嘟嘟囔囔地咒罵著濃霧。
12月6日,情況更壞。濃霧遮住了整個天空,城市處於反氣旋西端。中午溫度降到-2℃,同時相對濕度升到100%,大氣能見度僅為幾十尺。所有飛機的飛行都取消了,只有最有經驗的司機才敢於駕駛汽車上路。步行的人沿著人行道摸索著走動。風速表不轉動,讀數為零。由於空氣流動太慢,慢到不足以轉動風速表上的轉杯,風速不超過每小時二三公裏。有時可以勉強察覺的微風時而吹向這壹方,時而吹向另壹方。當空氣停滯不動地浮懸在城市上空時,工廠的鍋爐、住家的壁爐及其他冒煙的爐子往空氣內增添著毒素。霧滴混雜上煙裏的壹些氣體和顆粒,霧不再是潔凈的霧了,也不再是清潔的小水滴了,而是煙和霧的混合物,我們稱之為“煙霧”的混合物。
煙霧彌漫全城,侵襲著壹切有生命的東西。當人們的眼睛感覺到它時,眼淚就會順著面頰流下來。每吸壹口氣就吸入壹肺腔的汙染氣體。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都可以聽到咳嗽聲。學校裏講課的人不得不提高聲調以超過幹咳聲和哮喘聲。對於這壹異常情況首先有反應的是當時正準備在倫敦展出的壹群獲獎牛,表現為呼吸困難,舌頭外伸,其中壹頭當即死亡,另有12頭因病重只能送往屠宰場。
12月7日和8日的倫敦天氣仍沒有變好。煙霧厲害極了。幾天以來曾享受來自北方的爽快和風的老年人和病人,現在在這汙濁的空氣中就感到呼吸非常困難,甚至壹些青年人也感到不適,患有呼吸器官疾病的人更覺得難於使肺部得到氧氣。對於氣喘患者來說,這煙霧簡直是壹種苦刑。倫敦的醫院擠滿了病人,都是煙霧的受難者,並且有許多人因此而死亡。
12月9日,天氣略有好轉。大霧依然存在,但是風不斷地從南方輕輕吹來。壹些潔凈的空氣與煙霧混合,沖淡了原有的煙霧。中午的氣溫為3℃,相對濕度為95%。
12月10日,壹個冷鋒通過英格蘭。輕快的西風帶來了北大西洋的空氣。人們的肺部又重新吸進了新鮮清潔的空氣。這時都***同長嘆壹聲,放下了心。回想起那5天(包括了12月9日),就好像作了壹場惡夢。
據事後統計,在煙霧期間(12月5~8日)4天中死亡人數較常年同期約多4000人。45歲以上的死亡最多,約為平時的3倍;1歲以下的兒童死亡數,約為平時的2倍。事件發生的壹周中因支氣管炎、冠心病、肺結核和心臟衰弱者死亡,分別為事件發生前壹周同類死亡人數的9.3倍、2.4倍、5.5倍和2.8倍。肺炎、肺癌、流感及其他呼吸道病患者死亡率均有成倍增加。
除死亡之外,還有成升上萬的人病情大大加重,也還有些人由此而引起呼吸系統疾病這些人尚未統計在內。另外,受難人數中還應包括病人和死者的親屬,他們雖然幸存,可是他們所受的損失使他們的生活變了樣。不管怎樣說,這肯定得算是壹場大災禍。
倫敦巨大煙霧的發生,是因為潮濕有霧的空氣在城市上空停滯不動,溫度逆增,逆溫層在40~150米低空,大量的煙噴入其中,使煙霧不斷積聚。倫敦上空的大氣成了堆置工廠和住戶煙筒裏出來的粉碎了的廢物的垃圾場。事後調查數據顯示,塵粒濃度高達4.46 g/L,為平時的10倍;二氧化硫高達1.34μg/L,為平時的6倍。煙霧中的三氧化二鐵促使二氧化硫氧化產生硫酸泡沫,凝結在煙塵上形成酸霧。
1.過度砍伐森林
2.向空氣中排放CO2,等各種有毒氣體,形成溫室效應,破壞臭氧層。
3.過度開采石油和煤
4.對大量瀕危動的滅絕負有直接責任
5.汙染水源
1992年,全國廢氣排放量 l0.5萬化標立方米(不包括鄉鎮工業,下同)。廢氣中煙塵排放量 1111萬噸,比上年增長 7.6%;二氧化硫排放量 1685萬噸,比上年增長 3.9%;工業粉塵排放量 576萬噸,比上年下降 0.5%。
全國城市大氣中總懸浮微粒年日均值範圍為 90壹663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403微克/立方米,與上年相比下降6.1%;南方城市平均243微克/立方米,與上年相比增長 8%。據67個城市統計,51% 的城市年日均值超標,尤以吉林、濟南、太原、蘭州、包頭、延安、西安等城市為重。
據66個城市統計,降上半月均值在 3.8壹55.8噸/平方公裏·月之間,較上年略有增加,比方城市明顯重於南方城市。降塵年月均值在 30噸/平方公裏·月以上的城市有三明、鞍山、長春、大同、石家莊、哈爾濱、銀川、吉林、鶴崗、沈陽、蘭州和唐山。
據72個城市統計,二氧化硫年日均值範圍為 7—]63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97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90微克/立方米,與上年相比略有上升。超過國家三級標準的城市有貴陽、重慶、太原、烏魯木齊、宜賓、南充、濟南、石嘴山、青島、天津、長沙和大同。
據72個城市統計,氮氧化物年日均值範圍為 l1壹129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56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40微克/立方米,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長春、濟南和運城汙染明顯加重,蘭州、寶雞和南充咯有好轉。
2000年,酸雨仍限於局部地區。據58個城市統計,降水pH年均值範圍為3.85壹7.43,pH年均值低於5.6的占52%,均為南方城市。贛州、長沙和廈門市酸雨出現頻率高達90%以上,南充、宜昌、南昌、懷化、百色、南京、重慶和廣州市酸雨出現頻率在70%以上。
實破壞就在我們身邊的,煤礦開采,紙張的制造,電池的制造,我們開的汽車,垃圾的焚燒,汙水亂排,塑料的大量使用,我們用的木頭,用的手機,噴霧劑,動不動就吃的山珍海味,太多了
由於人類的活動,地球的健康正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可謂“從頭到腳”毛病不少。科學家發現,今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的面積和深度都創下了歷史紀錄,完全修復需要60年時間。而海洋由於遭受汙染也出現了200個“死亡地帶”。
臭氧空洞面積大於北美洲
據英國《衛報》10月20日報道,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19日發布的最新觀測結果,今年南極臭氧損耗嚴重。9月21日到9月30日,南極臭氧空洞平均面積為1060萬平方英裏(約合2745萬平方公裏),比北美洲的面積還大。
據悉,NASA“奧拉”衛星上的臭氧觀測儀可以測量到整個南極大陸從地表到大氣層上部的臭氧總量。該監測設備10月8日在南極東部冰原上空檢測到那裏的臭氧量值極低,僅為85多布森單位(1個多布森單位是標準狀態下千分之壹厘米的臭氧層厚度)。另外,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地球系統研究實驗室的科學家還利用氣球上攜帶的設備直接測量南極臭氧量,數據顯示,截至10月9日,南極的臭氧總量已經從7月的約300多布森單位驟降至93多布森單位。
更令科學家吃驚的是,臭氧層中距地表12.9公裏至21.9公裏範圍內的臭氧基本被損耗殆盡。7、8月份時,這壹區間的平均臭氧量為125多布森單位,目前已經急劇下降,最低時測到的臭氧量僅為1.2多布森單位,幾乎完全耗盡。
臭氧層是指距離地球25至30公裏處臭氧分子相對富集的大氣平流層。它能吸收99%以上對人類有害的太陽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線的危害。當臭氧層厚度低於220個多布森單位時,便被認為出現空洞。197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羅蘭和莫萊特發現,大氣臭氧層已遭到嚴重破壞,人類頭頂上的這把“傘”已出現空洞,並造成地球溫室效應加劇。這主要是由於人類活動產生的氯氟烴等化學物質進入臭氧層後,消耗臭氧造成的。
“奧拉”衛星的微波分叉發聲器測量顯示,今年9月中下旬,南極平流層下部的含氯化合物壹直處於極高水平。另外,平流層氣溫也是影響臭氧空洞的主要因素。氣溫偏低時,空洞面積變大、深度增加。氣溫偏高時,空洞面積縮減。10月至11月間,臭氧空洞將持續惡化,預計紫外線照射會異常增強。由於臭氧層損耗物質的釋放已經受到國際公約的限制並在持續減少,科學家估計,南極洲臭氧層空洞到2065年可以完全修復。
“死亡地帶”數量不斷增多
10月19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北京召開的大會上發布了《2006全球環境展望年鑒》,該報告稱,海洋中“死亡區”數量已經達到了200個,在過去兩年中增長了34%。
由於化肥、糞便、汙水等排泄入海,為壹些藻類提供了充足的養料,刺激這些海藻的瘋狂生長,加上空氣汙染因素,導致海中形成了壹些“低氧區”和“缺氧區”,不但魚、蝦、貝類無法在低氧或缺氧狀態下存活,連海草也難以幸存,因此“低氧區”和“缺氧區”又被稱為“死亡區”。
報告指出,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死亡區”的數量和面積壹直在擴大。1994年估計全球海洋***有149個“死亡區”,但2006年“死亡區”可能已多達200個。最早發現和記錄到的“死亡區”在美國東北的大西洋海岸、波羅的海、卡提加特灣、黑海和亞得利亞海東北部。最著名的“死亡區”在墨西哥灣,是由密西西比河排泄的養料導致的。最新的壹些死亡區出現在南美、中國、日本、澳大利亞東南部和新西蘭等地區和國家的沿海。海洋“死亡區”對漁業形成了極大的威脅,但如果風能夠將富有營養的水沖走,“死亡區”就可能復活。環境規劃署呼籲沿海國家采取措施控制陸源汙染,遏止“死亡區”持續增多的勢頭。
人類對地球破壞 速度前所未有 [閱讀:1487]
人類對地球的破壞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驚人速度,千年生態系統評估機構認為,這將使得自然界更加可能出現突變,導致疾病蔓延、森林遭到摧毀、海洋出現“死區”。
千年生態系統評估機構(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的1360名專家在95個國家進行的調查得出的結論是——過去50年來,人口增加使得人類賴以生活的三分之二的生態系統,包括空氣和水源,受到汙染和過度開發。
該機構由45個成員組成的董事局發表的報告指出:“人類的活動已經對地球的自然運規律帶來很大的壓力,地球的生態系統因此未必能養活得了未來的人口。”
報告指出,10%至30%的哺乳動物、鳥類和兩棲動物瀕臨滅絕的邊緣。
這項歷來最大規模的地球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發現:“過去50年來,人類為了取得食物、凈水、木材、纖維和燃料,對生態系統的造成的破壞速度比以往任何壹個年代都要來得快,破壞面也比任何壹個年代來得廣。這使得生物的多樣性承受著無法扭轉的損失。”
報告補充道,從1945年至今,人類開墾為耕地的面積,比18世紀和19世紀開墾的土地加起來還要多。報告說:“未來50年,地表剝蝕會帶來越來越嚴重的後果。”
整理報告的專家解釋說,生態系統未來的變化可能會造成疾病爆發、非洲大湖區可能會因為氣候變化而成為霍亂散播的溫床。肥料中的氮累積在農田裏,接著再沖刷入海,會導致海藻生長茂盛,從而使得魚兒因缺氧而大量死亡火和使得沿海地區因而出現沒有氧氣的“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