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後,盟軍以英國為跳板登陸歐洲大陸,從西線進攻德國。德國陷入了兩條戰線作戰的困境,第三帝國不到壹年就分崩離析了。
很多人認為,如果德國暫停對蘇聯的進攻,全力進攻英國,可能會贏得二戰。真的是這樣嗎?那只是壹個愛管閑事的人的壹廂情願。如果德英繼續死磕,只會浪費時間,損失更重。二戰局勢會提前逆轉,原因如下。
德國海軍太弱,無法在英國登陸。
壹戰後的德國,海軍沒了,壹切都得從零開始。在兵種資源分配上,傳統優勢兵種的陸軍和戈林強勢領導下的空軍占據大頭,德國海軍的復興可謂舉步維艱。相比之下,雖然英國有衰落的跡象,但英國海軍仍是全球海上強國。
在雙方海上對峙中,皇家海軍占了上風。德國海軍驕傲的俾斯麥號雖然擊沈了胡德號,但隨即被英國海軍擊沈,這對原本就弱小的德國海軍來說是個骨傷。二戰中德國海軍唯壹值得稱道的戰績就是鄧尼茨的狼群不分青紅皂白襲擊盟軍商船,不過是撿軟柿子吃。這也是德國海軍的恥辱。開放的海軍不敢和他們的敵艦亮劍,居然欺負手無寸鐵的商船。
德國海軍除了潛艇基本上沒有大型艦艇可以拿出來,這對於登陸作戰來說是很可笑的。事實上,德國不能依靠海軍登陸英國,因為英國海軍對德國人有壓倒性優勢,但任何敢於出海的德國船只都會成為英國海軍船只的攻擊目標。
英國空戰的失敗宣告了德國在對英作戰中沒有空中優勢。
德國曾經在英國做過海獅登陸計劃。因為海軍太弱,德軍希望通過空軍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從而掩護陸軍登陸。
但是在不列顛之戰最關鍵的階段從7月1940到10月1733各型飛機被德軍擊落,損失了兩三千飛行員。英國空軍損失了1547架飛機和900多名飛行員。英國以較小的代價挫敗了德軍的進攻,並發起反擊。
英國空軍還轟炸了德國海獅計劃在英吉利海峽歐洲壹側的目標,海獅計劃失去了實施的基礎。英國空軍甚至多次轟炸德國本土和港口,給德國造成巨大損失。
德國在英國的空戰目標是奪取制空權。結果皇家空軍沒有被打敗,反而給了德國壹頓胖揍。如果德國繼續進攻英國,將毫無優勢可言,連續的失利將進壹步削弱其士氣。
如果德國和英國的戰爭陷入僵局,
蘇聯很可能在背後捅德國壹刀。
斯大林的野心不亞於希特勒。蘇聯在二戰爆發前策劃了進攻德國的“雷雨計劃”。壹旦德英打了消耗戰,蘇聯趁火打劫的概率非常大。
蘇聯在德軍奇襲損失慘重的情況下,仍能堅持打敗德軍。如果蘇聯帶頭,德國的損失會更大,戰爭很可能提前結束。
即使蘇聯不主動進攻德國,隨著時間的推移,蘇聯對戰爭的準備也會更加充分,未來的蘇德戰爭對德國也沒有任何優勢。
即使德國有幸登陸英國,也難免失敗。
德國登陸英國的關鍵是摧毀英國皇家空軍。即使英國空軍全軍覆沒,皇家海軍仍有能力阻止德軍登陸。當時德國只有不到壹萬架飛機,但英國海軍艦艇有壹千多艘。加上航空母艦的艦載機,英國仍然可以組織相當數量的戰鬥機與海軍艦艇配合,確保艦隊的防空安全。德國在英國登陸不是壹件容易的事。
退壹萬步講,德國有幸登陸英國。德軍會贏嗎?英軍真的像網友說的那麽“弱雞”嗎?當然不是。英國陸軍與海軍和空軍相比並不那麽強大,但仍是壹支鶴立雞群的陸軍。難道不是英軍壹步步搞了3000多萬海外殖民地?如此強大的軍隊在歷史上是無與倫比的。
再參考阿拉曼戰役,強大的德軍最後是不是被英軍打得壹路狂奔逃回利比亞了?
再退壹萬步講,德國幸運地征服了英倫三島,這絕不是征服了整個英國。因為英倫三島只是英國的壹部分,英國完全可以搬到加拿大或者印度繼續抵抗。英國在海外有大量資產,有足夠的人力物力與納粹鬥爭到底。
此外,即使沒有盟軍在諾曼底登陸,蘇聯仍然有足夠的力量解放整個歐洲。東線是整個二戰的主戰場,德軍將80%的兵力集中在蘇德戰場。諾曼底登陸前夕,蘇聯紅軍已經反攻到德國邊緣,德國的失敗在壹年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就已經有了伏筆。庫爾斯克戰役後,德國只是茍延殘喘,沒有任何扭轉戰局的資本,只能被動挨打至死。
諾曼底登陸的意義在於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同時也具有鮮明的政治意義,即與紅軍爭奪勝利果實,防止整個歐洲大陸“面紅耳赤”。
綜上所述,德英繼續死磕,蘇聯收獲最大,德國處境更危險。二戰不過是德國人民被綁架到希特勒的戰爭機器裏當炮灰罷了。
自身國力對英美蘇沒有優勢,失敗是註定的。軍隊強大的戰鬥力,戰略戰術的革命性發展,所謂的黑科技,都是在三國絕對實力面前的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