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時期,其疾病的臨床表現以及對藥物的耐受性、反應性與成人不盡相同,而且兒童的病情多較急且變化快,用藥需更確切及時。因此必須熟悉藥物的選擇、劑量計算、藥品不良反應及兒童禁用的藥物等註意事項。
1、熟悉兒童的生理特點
壹般認為兒童的年齡範圍為自出生至14周歲,包括新生兒、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期、學齡期及青春期。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影,而是處於生長發育中的機體,許多臟器(如心臟、肝臟、腎臟)及神經系統的功能發育尚不完善,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免疫機制亦不健全,解毒功能也較差,因而對藥物也具有特殊反應。
兒童的藥物代謝特點:
(1)兒童肝酶水平僅為成人的30%——50%,且缺乏葡萄糖醛酸苷類生成的酶,氧化後的產物不能形成葡萄糖醛酸苷類衍生物,對藥物解毒能力差,半衰期延長;
(2)兒童特別是嬰幼兒時期,血腦屏障發育尚未成熟,通透性較高,缺氧時尤甚,腦脊液中藥物濃度相對更高;
(3)兒童腎功能不完善,有效血流量與腎小球濾過率比成人低,藥物排泄慢,生物半衰期延長。壹些在成人少見的不良反應也可能在兒童身上出現,甚至是嚴重的不良反應。因此用藥時需充分考慮兒童的生理特點。
2、掌握兒童用藥劑量的計算
兒童對藥物的反應不同於成人,因此用藥劑量較成年人更須準確。小兒藥物劑量的計算方法包括根據體重、體表面積及年齡計算。目前多采用前兩種方法。
(1)按體重計算:
根據藥品說明書推薦的兒童每千克體重的用藥劑量乘以兒童體重千克數來計算。如未提供,可按公式(兒童劑量=成人劑量x兒童體重/70kg)估算。
(2)按體表面積計算:
此種方法最為合理和科學,適合於各年齡段兒童。不論年齡大小,其每平方米體表面積的用藥劑量是相同的。此法缺點為計算繁瑣。體表面積計算公式:體表面積(m2)=體重(kg)×0.035+0.1。此公式適合於30kg以下的兒童。對體重>30kg的兒童,體重每增加5kg,體表面積增加0.1 m2;對體重>50kg的兒童,體重每增加10kg,體表面積增加0.1 m2。如藥品說明書未提供兒童推薦用量,僅知成人劑量,可按公式(兒童劑量=成人劑量x兒童體表面積/1.73)估算。
3、明確診斷,合理選藥
臨床醫師應嚴格掌握用藥指征,在明確診斷的情況下,慎重合理選擇,並根據年齡、病情,選擇適合的劑型、劑量及給藥途徑。藥物種類不宜過多,可用可不用的藥物盡量不用。在合並應用幾種藥物時,應註意藥物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不良反應或藥效抵消等問題。現就幾類皮膚科常用藥物的選擇列舉如下:
(1)抗組胺藥物:
第壹代H1受體拮抗劑由於能通過血腦屏障和抗膽堿能作用,常引起困倦、鎮靜、嗜睡、疲勞或註意力不集中、口幹、心動過速等不良反應,有報道長時間使用可影響嬰幼兒認知功能發育和兒童的記憶和精神運動。由於缺乏兒童大樣本的臨床對照研究,目前臨床已較少使用。用於兒童相對安全的主要有馬來酸氯苯那敏(0.3-0.4mg/(kg?d))、賽庚啶(0.3mg/(kg?d))和異丙嗪(1-3mg/(kg?d))。這些藥物對新生兒、早產兒均禁用,2歲以下小兒慎用。近年來,大量多中心、隨機雙盲及安慰劑對照的臨床研究證明,第二代H1受體拮抗劑在治療兒童常見過敏性疾病、緩解臨床癥狀方面有確切效果,其在兒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認可,部分兒童制劑已成為OTC產品,故可優先選擇。可用於兒童的有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用藥劑量應按體重及年齡調整。
(2)抗感染藥物:
兒童易患感染性疾病,且多為急性感染,病情變化快,應根據病種、病情輕重、年齡大小選擇藥物。如臨床肯定為病毒性感染(如麻疹,風疹等),可選用抗病毒藥物或某些中草藥制劑而不是抗菌藥物。濫用抗菌藥物,可因各種不良反應而給患兒造成不良後果,因此需慎重考慮適應癥和不良反應。開始可根據臨床癥狀體征及相關實驗室檢查進行經驗用藥,待細菌培養及藥敏結果後有針對性選用。盡量選擇窄譜抗生素,以應用壹種抗菌藥為宜。給藥間隙不宜過長(兒童相對代謝快)。給藥量不可簡單地按成人量的幾分之幾,應按體重及體表面積計算。給藥方法以口服為主。兒童禁用的抗菌藥物:四環素類(8歲以下)、磺胺類(新生兒)、硝基呋喃類(新生兒)、桿菌肽(新生兒)、乙胺丁醇(新生兒)、氟喹諾酮(出生至18歲)。
(3)糖皮質激素:
多用於炎癥性皮膚病、過敏性疾病,可短療程小劑量口服或局部(如治療濕疹)治療,壹般多短期使用。如確需要長期使用,應采用短效(如氫化可的松)或中效制劑(如潑尼松、甲潑尼松龍),避免使用長效制劑(如地塞米松)。兒童參考用量:氫化可的松2-10mg/kg.d,潑尼松1-2mg/kg.d,甲潑尼松龍0.5-2 mg/kg.d。兒童如長期使用可出現抑制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生長發育抑制、骨質疏松、高血壓、胃潰瘍/出血、股骨頭壞死、易感染、神經精神癥狀等多種不良反應,故應謹慎使用,避免濫用。局部外用糖皮質激素通常為治療兒童過敏性皮膚病的主要藥物,由於兒童皮膚薄嫩,體表面積相對較大,敏感性高於成人,故應嚴格掌握適應癥,根據兒童皮膚病的性質、皮損類型、部位等因素選擇不同濃度、不同強弱類型的外用激素,盡可能小劑量短期使用,以減少不良反應。兒童使用強效激素制劑,連續使用不宜超過2周,嬰兒尿布皮炎尤應慎用。
(4)皮科外用藥:
兒童尤其嬰幼兒的皮膚黏膜面積相對成人大,皮膚角質層薄,黏膜嬌嫩,因此藥物經皮膚吸收較成人迅速廣泛,尤其在皮膚有炎癥或破損時,吸收更多,易引起不良反應甚至中毒,需警惕。局部外用藥時,除遵循壹般外用藥原則,兒童用藥還需註意:
①局部外用藥面積不宜過大。如硼酸,壹般小面積濕敷毒性不大,如濕敷面積過大,則可通過創面吸收發生急性中毒,甚至引起循環衰竭、休克或死亡。
②外用藥濃度應比成人低,兒童皮膚比成人薄嫩,體表面積相對較大,故藥物吸收較成人為多。外用藥濃度如接近成人濃度易引起紅斑、燒灼感、疼痛等局部刺激反應。如維A酸類外用藥,濃度不宜過高,壹般小於0.03%為宜。治療疥瘡時兒童宜用5%濃度硫磺軟膏,成人則用l0%硫磺軟膏。
③盡量選擇溫和、無刺激性的外用藥,不宜使用刺激性很強的藥物,如水楊酸、碘酒等,以免皮膚發生水皰、脫皮或腐蝕。如必須使用,應從低濃度開始,出現刺激癥狀需立即停藥。
④註意外用藥的使用安全,需防止患兒用手揉入眼中或吃入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