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年間(約公元1890年前後),廣東開平人氏潘百世、潘應世兄弟在廣州高第街設藥鋪,店號“長春洞”。長春洞是前店後場式的藥鋪,前店賣藥,後場制丸,雇工10余人,進行作坊式生產。潘氏兄弟於20年代初先後去世。藥鋪由潘百世之子潘逸流、潘應世之子潘楚持***同經營。沒多久潘逸流、潘楚持又相繼離去,轉營他業。藥鋪由潘百世的四子潘郁生出任司理,潘郁生剛接手經營,就爆發了廣州起義。長春洞藥鋪毀於戰火。潘氏改在西關十三行路豆欄上街設店,重新營業。辛亥革命後,西醫逐漸為人們所接受。這對於傳統中成藥的壹統天下無疑是壹大沖擊,那些藥效平平的中成藥鋪就更是慘淡經營,長春洞潘高壽蠟丸因此營業額壹落千丈。潘郁生意識到再獨沽壹味蠟丸業難於持久經營,於是決意另辟路徑,著手創制新藥,復興祖業。潘郁生看到南方氣候炎熱多雨;且多乍暖乍寒天氣,人們容易患傷風咳嗽,但市面銷售的枇杷露多是獨味單方,治咳療效不顯著,於是他將具有潤肺鎮咳作用的川貝母和有祛痰作用的桔梗與枇杷葉壹起熬煉,為消除病人怕吃苦藥的心理,還在藥液中加上香料和糖漿,將湯劑改為糖漿劑,為使該劑耐久存放,又吸取了西藥制劑方法,加進了苯甲酸等作防腐劑。新藥制成後,定名為“潘高壽川貝枇杷露”。
潘郁生為擴大宣傳,以父親潘百世的真像和自己的畫像為商標,並特意在自己的像旁註明潘四俶創制(潘郁生又名潘四俶),印成精致的包裝盒,使人容易辨認。潘還通過報章廣作宣傳,到處貼街招,還經常寫些奇文怪論在報上發表,引起社會人士註意。使潘高壽川貝枇杷露名聲鵲起。幾年間便成為家喻戶曉的治咳藥,並行銷省港澳以及臺灣等地。
隨著潘高壽川貝枇杷露走俏,1929年,潘郁生正式樹起潘高壽藥行招牌,專營枇杷露。長春洞仍然以經營蠟丸業為主。
由於潘高壽川貝枇杷露暢銷,不少藥鋪也紛紛仿制,為此,潘郁生曾在香港與誠濟堂打了壹場官司。事情的起因是誠濟堂在香港的各大報紙上賣川貝枇杷露廣告,潘郁生壹向以創制川批杷露自居,見此情況,十分氣憤,於是以“壹二三四五六七,忠孝仁愛禮義廉”為題,在報章上撰文嘲笑誠濟堂“誌八”(王八)“無恥”,其川貝露是冒牌貨。誠濟堂的人見到文章後,到法院告潘郁生,因為誠濟堂的川貝枇杷露在香港政府中有註冊,故此法院判潘郁生以影射他人冒牌而敗訴。於是潘郁生又在川貝枇把露的包裝盒上印上“勸人莫冒潘高壽,留些善果子孫收”以泄憤。 日本侵華,廣州淪陷,長春洞被迫歇業,潘郁生父子分別逃到香港、韶關等地,繼續經營川枇杷露。抗戰勝利後,因長春洞藥鋪被洗劫壹空,族人無力集資復業,於是由潘郁生獨資經營,以潘高壽藥行取代長春洞,並淘汰祖業經營的蠟丸,專營川貝枇杷露,又在杉木欄路開新店鋪以擴大生產。1948—1949年間,潘高壽藥行發展到鼎盛時期,潘鈕生除在香港設廠外,還在臺灣、澳門設點經營。
潘高壽藥行壹直采用傳統方式生產:煮藥是鐵鍋木柴、土爐明火,像民間“煲涼茶”壹樣。濃縮藥液和煮糖也是用明火煎熬,木棍攪拌。由於怕配方泄露,所以調配藥液往往是老板親自動手,或者叫自己的親戚做配藥,這樣就限制了生產的發展。直到公私合營前,潘高壽藥行仍是作坊式生產,雇工亦不到30人。 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潘高壽藥行與生產止咳枇杷露、止痛散、濟眾水的大同成藥社和生產白蘿仙咳水及丹杜蓮皮膚水的中華成藥社合並,組成“公私合營潘高壽聯合制藥廠”。生產以各合並廠原有的止咳糖漿為主,將川貝枇杷露作為主體產品,保持了原“潘高壽”的傳統特色,其它外用藥則調出劃歸其他廠生產。
合營以後,企業進行了擴產、改建。企業的規模擴大了,生產得到壹定的發展。
1959年,潘高壽藥廠的壹個重要產品“鐵破湯”問世。這種對肺病有壹定療效的藥物,本是壹種有前途的產品,由於片面追求產值,造成質量下降而被有關部門勒令停產。同年10月23日深夜,藥廠旁的壹家木屐工場失火,火勢很快漫延到潘高壽藥廠,壹夜之間將廠房毀為平地。火災後,工人們壹方面代農林藥廠包裝“肥豬萊”進行生產自救,另方面物色地點重建工廠。後來在大同路同安裏找到壹塊空地,用竹竿撐起幾塊油布,擺開了盆盆罐罐,生產起農藥“DDT”。經過壹段艱苦時期,積累了壹定資金和生產資料,因陋就簡地蓋起了簡易工場,砌起了爐竈,架起了鐵鍋,便成了煮糖間。到1960年底,潘高壽藥廠才恢復傳統產品“川貝枇杷露”的生產。經過幾年的艱苦奮鬥,潘高壽藥廠恢復了生機,生產直線上升。1961年,川貝枇杷露榮獲市“壹等名牌產品”稱號;紅中牌白蘿仙止咳露和祟業牌小兒咳糖漿同獲“二等名牌產品”稱號。潘高壽的產品再度名揚市場,暢銷各地。
1964年,潘高壽藥廠劃入廣州市化工局屬下的中藥總廠。工廠的產、供、銷由中藥總廠統壹計劃安排。翌年4月,將位於和平西路的星群藥廠的中藥提煉車間並入潘高壽,調整後,使潘高壽藥廠從窩棚戶中擺脫出來,規模進壹步擴大。
“文化大革命”期間,取消了原廠名,改為“廣州中藥七廠”,且壹度命名為“中藥七連”。1974年中藥總廠撤銷,並入市醫藥工業公司。直到1981年才恢復廣州潘高壽藥廠名。 十壹屆三中全會後,潘高壽藥廠生產有了飛躍的發展。制藥車間大樓落成投產後,先後兩次改造鍋爐,徹底改變過去土爐明火式制藥生產,代之以蒸汽加熱煉制,大大減輕勞動強度,改善了工作環境,提高了生產效率;還改革了原酊水糖漿灌裝機,使之達到了半自動化,提高了分裝的工作效率。同時根據生產情況,調整了廠房布局和生產設備。
隨著形勢的發展,被同行喻為“獨抱琵琶”的潘高壽藥廠,因為長期生產單壹酊水糖漿制劑川貝枇杷露,在廠家林立、同類產品激烈競爭的市場上,曾壹度產品滯消,“琵琶斷弦”,陷入困境。
通過認真的探究,“潘高壽”人找到醫治“斷弦”癥結的良方,就是以重點開發治咳藥物系列為主,同時多品種、多劑型地發展其它治療藥物。針對小孩、老人等不同對象,熱咳、寒咳等不同癥狀,高低等不同檔次,從單壹產品向治咳藥物系列方向發展,先後推出了全國首創的驅風鎮咳、除痰散結的蛇膽川貝液和潤肺止咳、祛痰定喘的蛇膽川貝枇杷膏。同時又研制出鼻咽清毒劑、升血調元湯、炎熱清等新產品,僅用幾年時間,便開發了20多個新產品,不但發揚了精制治咳藥的傳統,而且發展到生產治療膽囊炎、肝炎和腎炎等多種疾病的藥品,使產品結構向著多元化發展。
在積極開發新產品的同時,對於老牌產品川貝枇杷露,亦在組方上研究改進,使藥料的配伍上更趨合理。工藝上亦不斷改進,針對川貝的特性,將傳統的水煮法改為酒提的方法,制成川貝流浸膏,使有效成份充分釋出,然後以半制品的形式加入藥液,使治咳療效更加顯著。川貝枇杷露之所以歷久不衰,原因就在於配方和工藝上日臻完善。
潘高壽藥廠還不斷引進新技術、新設備,大力改造和擴建生產場地,從昔日手工業作坊式生產變為現代化大生產企業。
經過幾年的艱苦拼搏,潘高壽藥廠從壹個年產值在五六百萬,利潤在六七十萬間徘徊的企業,壹躍成為廣州市中成藥行業中第壹個利潤超千萬的“富戶”,成為廣東省的重點盈利單位,並榮獲廣東省醫藥行業先進集體、廣州市先進集體和廣州市文明單位稱號。目前潘高壽已發展為中國中藥工業企業50強之列。產品結構向著多元化發展,現生產有糖漿、煎膏、膠囊、顆粒、合劑等五大劑型,100多個品種,產品暢銷海內外。
潘高壽藥廠在短短的幾年間取得高速度的發展,引起了國家部委以及市領導的重視。副市長謝士華、衛生部副部長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胡熙明、原國家經委副主任範慕韓等先後來廠視察。範慕韓在視察後題詞勉勵:“提高療效、保證質量、在久負盛名的基礎上前進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