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腎上腺皮質激素以及磺胺藥,為目前控制本病最有效的藥物。
(1)腎上腺皮質激素和ACTH。適用於結腸病變廣泛的急性期和嚴重病例,每日ACTH20 ~ 40 單位加入5% 葡萄糖溶液500ml 中靜脈滴註(約8 小時滴完),或ACTH 乳劑80 ~ 1000 單位皮下註射;每日氫化可的松100 ~ 300mg 加入5% 葡萄糖溶液500ml 中靜脈緩慢滴註,通常2 周為壹療程,或口服潑尼松或潑尼松龍每日20 ~ 80mg。經以上劑量治療,取得滿意療效後,宜逐漸減量,至維持量時,可每晨或隔日壹劑,壹般服用潑尼松。待病變完全或基本消退,然後在1 ~ 3 個月內逐漸減量直至停用。
為了避免長期全身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而引起不良反應,對病變局限於直腸和乙狀結腸遠端的較輕型病例,可局部給藥。輕癥病例和降結腸病變的病例,可采用註射用琥珀酸鈉氫化可的松100mg或註射用潑尼松龍20mg 加生理鹽水,保留灌腸,睡前1 次,癥狀控制後改為每周2 ~ 3 次,療程1 ~ 3 個月。國外報道用本法治療遠端結腸炎,有效率為75%;國內使用激素或加中藥灌腸,療效有所提高。直腸病變嚴重的病例可采用含氫化可的松10mg 的抗菌藥物栓劑,每日兩次納入肛門,每次1 支;也可作灌腸治療,但易發生直腸痙攣,不易保留,可於藥液中加入普魯卡因,或用糖皮質激素泡沫劑有助於藥液保留。
(2)抗感染藥物。首選柳氮磺胺吡啶(SASP),本藥的治療機制,主要是口服後被結腸細菌分解為磺胺吡啶(SP)與5- 氨基水楊酸(5-SAS),前者重新吸收代謝後從尿排出,而後者則在腸道內發揮消炎作用,此藥可以減輕發作和減少發作,較適用於慢性期。對於輕度、中度患者於發作期每日4 ~ 6g,分4 次口服,病情緩解後改為每日2g,分2 次口服,使用1 ~ 2 年。據認為最佳療效期間是6 ~ 24 個月,故最長使用兩年後即需重新評價療效。該藥對本病治療有效率壹般在80% 以上。在服藥期間,本藥的不良反應有惡心、嘔吐、頭痛,偶爾引起粒細胞減少癥、藥疹和產生精液異常而導致不育。副作用發生與藥量有關,日用量4g 以上者,副作用顯著增多。
目前已有新藥如水楊酸偶氮苯甲酸、偶氮水楊酸二鈉等問世,它們均能保存SASP 的有效成分5- 氨基水楊酸(5-SAS),而減少SASP 的副反應,這些藥物的長期用量平均每日1.8g。另外,現在有直接口服的5-SAS 制劑,因在小腸吸收起不到治療結腸潰瘍的作用,可應用5-SAS2 ~ 4g 置於適量溶液中,加腎上腺皮質激素灌腸,每日1 次,2 周為1 個療程,必要時可重復。對磺胺過敏的患者,可每日口服氨芐西林2 ~ 4g,或頭孢氨芐2 ~ 4g。
近年發現本病患者的腸內有某種(或某些)厭氧菌的繁殖,有時,在活動期患者的糞內,可檢出難辨梭狀芽孢桿菌的外毒素,而後者可加劇病變和癥狀,對於此等病情,可采用甲硝唑或萬古黴素口服來控制癥狀。
(3)免疫抑制劑。對磺胺藥或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無效的病例,有人主張改用或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或6- 巰基嘌呤,劑量均按每日1.5mg/kg 計算。但本類藥物毒性大,副作用多,特別是對骨髓的抑制,故使用時必須慎重,用藥過程中應定期檢查血象,嚴密觀察血液白細胞的改變,當白細胞數減少至5×109/L 以下,宜減半服用,白細胞數減至3×109/L 以下者應停藥。壹般療程半年至2 年。這些藥物對本病的療效尚未確定,在動物模型中還表明有致癌作用,因此,這類藥不是常規使用的藥物,只有在其他治療無效的情況下,才有使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