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兩虛:陽虛+陰虛並見,典型癥狀為夏季怕熱,冬季怕冷,脈象細弱,體虛乏力。調理方藥,陰陽雙補,推薦方劑:靈芝 人參 黃精 瑪咖 黃芪 枸杞子 菟絲子 五味子 覆盆子 車前子 陰虛陽亢癥狀明顯,尤其對40歲以上的人群,首先調理腎的母臟--肺,直接補腎很可能難以吸收和運化,具體辨證要辯證。
陰盛格陽:體內陰氣太盛,不能與陽氣相合,陽氣外迫,導致內寒外熱,有時寒下有熱,所以會出現咽幹舌燥,但又想喝溫水,手足心熱,手腳出汗,但又不想減衣服。可以簡單地描述為陽虛在內、陰虛在外的癥狀,也可以說是陽虛在上、陰虛在下的癥狀,脈象大而無力。從這種情況的表面癥狀來看,很容易認為是陰虛,用滋陰藥,這就會適得其反。調理方向以熱藥為主,以寒藥養陰,(有點以熱治熱,以毒攻毒的意思)內寒壹清,陰陽互榮,表面的虛寒癥狀消失。推薦方藥:人參、砂仁、山茱萸、甘草、黃柏、肉桂、熟地、制附片。辯證加減同煎,或泡酒,或熬成膏服用。
陽盛格陰:(陰盛格陽的反義詞)體內陽氣過盛,不能與陰氣相合,陰氣外迫,導致內熱外寒,或上寒下熱,故有手足冰冷而不惡寒,不願加衣,還容易便秘盜汗,小便少而稠,脈沈細。這種情況看表面癥狀,很容易誤防成陽虛,其實切不可用補陽的藥材,調理方向要以寒涼解毒的藥材走內陽熱,內熱壹清,陰陽互榮,表面的假熱癥狀就消失了。推薦配方:靈芝、石斛、敗醬草、金銀花、黃連、甘草、黃芩。辯證加減同煎,或泡酒或熬成膏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