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藥的時間很有講究,因為時間不當,可影響血中的藥物濃度,進而影響藥物的療效。
每日服用壹次者,時間要固定,都應在同壹時間服用;服用2次,即早8時與晚8時;服3次者,即指早、中、晚各1次;日服4次,即早8時、午1時、下午4時和晚8時;每4小時服1次,即每間隔4小時服壹次。
此外,飯前服用,壹般指飯前半小時服用,健胃藥、助消化藥大都在飯前,不註明飯前的皆在飯後服用。
睡前指睡前半小時服藥;空腹服用,指清晨空腹服用,大約早餐前1小時;必要時服用,指癥狀出現時,如退燒藥在發燒時服用,鎮痛藥在疼痛時服用。
壹些藥品的最佳服用時間
滋補類藥物:如人參蜂王漿、蜂乳等,適宜在晨起空腹時或夜晚臨睡前服用。
助消化藥物:宜在飯前10分鐘服,以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充分與食物結合。
催眠、避孕藥:壹般在夜晚臨睡前半小時服用。
維生素類藥物:宜在兩餐飯之間服用(維生素K止血時應及時服用)。
降血壓藥:根據人體生物鐘的節律服用降血壓藥。如1日3次,分別安排在早上7時、下午3時和晚上7時。臨睡前不可服用降壓藥。
治皮膚過敏藥:如撲爾敏、苯海拉明,宜在臨睡前半小時服用。
對胃有刺激的藥: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應在飯後半小時服用。
驅蟲藥:壹般空腹口服,但有時易刺激胃腸道引起的惡心等癥,也可於兩餐之間或稍食早點後半空腹服用。
鐵劑:如果晚上7時服用,療效最好。
鈣劑:人體的血鈣水平在午夜至清晨最低,故補鈣藥臨睡前服用效果較好。
強心藥:淩晨時人體對強心藥最為敏感,此時服藥,療效倍增。
抗哮喘藥:氨茶堿宜在早上7時左右服用,效果最佳。
激素類藥:人體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高峰在上午7時左右,故在每天上午7時壹次性給藥,療效最佳。
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早上7時左右(餐後)服用療效高而持久,下午6時和晚上10時服用,效果較差。
降脂藥:晚上血脂產生增加,因此,宜在晚飯時服用降血脂藥物。
抑酸藥:胃酸的分泌有晝少夜多的規律,因此,抑酸藥晚上服用效果較好。
煎中藥不要用水洗
有些人認為中藥材臟,於是在煎熬之前用水清洗壹下,這樣做很不對。
因為不少中藥中含有的糖和甙類等物質能溶於水,如果用水洗,會失去壹部分有效成分。再者,有不少中藥是經過加工炮制的,常添加蜜、酒、醋等輔助材料,用水洗後會影響中藥炮制目的。
中藥煎液不宜過夜
有些人常把煎過的湯藥留在第二天服用,這樣做也不對。
在放置過程中,中藥湯劑中的各種化學成分之間可發生各種化學反應。如鞣質與蛋白質、生物堿、甙類相遇,生物堿與甙類、有機酸相遇,都會發生沈澱反應。生成新的難溶於水的化合物,從溶液中析出。沈澱物越多,相應的有效成分就減少得越多。
另外,還會因空氣、溫度、時間和細菌汙染等因素的影響,使藥液中的酶分解減效,細菌繁殖滋生,澱粉、糖類營養等成分發酵水解,以致藥液發餿變質,服用後對人體健康不利。
家庭用藥不宜求貴
有些人認為,藥品的價格越高,藥效就越好。其實未必,像價廉的阿司匹林,由於療效確切,臨床上使用率經久不衰。
其實,有些藥物的價格與療效無直接關系,如有的是由於原料成本高,有的則是新藥或國外進口藥,或產量不多而難以得到,因物以稀為貴,所以價格偏高。
如螺旋黴素的售價,約等於紅黴素的幾倍,而它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僅是紅黴素的1/32。
當然,貴藥的療效顯著,貴點也值得,但如果只片面強調貴藥便是好藥,這就不對了。
家庭用藥不宜求多
有些人治病心切,恨不能壹吃藥就好。往往多種藥物壹起上,少則兩三種,多則四五種,甚至更多。如果配伍不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會成倍增加。聯合用藥品種越雜,不良反應率越高。
因此,家庭用藥壹定要慎重,必須根據病情的需要,由醫生確定,不要自作主張盲目行事。
家庭用藥不宜求新
壹種新藥的問世,盡管經過臨床證實有較好的療效,但對這些藥物實踐檢驗的時間性和全面性還不夠,難以全面、準確地反映其實際性能。在推廣的過程中,有些新藥由於療效不佳或毒副作用大而被淘汰。切記壹條千古不變的用藥原則:對癥下藥,療效顯著就是好藥。
用藥不可驟減驟停
有些疾病需要長期用藥治療,但由於患者缺乏耐心,不經醫生允許便驟然減藥停藥,導致出現諸多不良後果。
比如,治療癲癇需長期服用苯妥英鈉、苯巴比妥,突然停藥可引起癲癇發作;糖尿病患者如果突然停用降糖藥,可誘發酮癥酸中毒、昏迷。
這些現象並非藥物本身的作用所引起,而是因為用藥後,機體已經產生了相應的適應性變化,突然減、停藥物,生理上出現嚴重失衡,會導致壹些不良反應,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某些疾病在治療過程中,不可貿然減藥停藥。
巧用藥引送服中藥
蔥白湯:鮮蔥白3根切碎,煎水即成。此方能散風祛寒,適用於送服風寒感冒藥。
大棗湯:能補中益氣、補脾胃與緩和藥性。可用大棗10枚煎湯,送服歸脾丸。
蜂蜜水:可潤肺止咳,潤腸通便。可用少許蜂蜜,加入溫開水,送服蛤蚧定喘丸、百合固金丸及麻仁丸、潤腸丸等。
米湯:能保護胃氣,減少苦寒藥對胃腸的刺激。可用小米湯送服香連丸,大米湯送服八珍丸、人參養榮丸、十全大補丸等。
藕汁:能清熱止血。如用其送服十灰散等,效果頗佳。
黃酒:能舒筋活絡、發散風寒,多與跌打損傷的中成藥同用,如活絡丸、七厘散等。
姜湯:可散風寒、暖腸胃、止嘔逆。取姜10克,水煎取汁,送服治療風寒外感、胃寒嘔吐、腹痛腹瀉及健脾和胃等癥的中成藥。
鹽湯:食鹽2克,加溫開水半杯攪拌溶化即可。鹽能引藥入腎,有軟堅散結、清熱涼血之效,故送服補腎藥較好,如大補陰丸、六味地黃丸、七寶美髯丹等。
首劑綜合征巧預防
有些藥物在剛開始使用時,會出現壹系列明顯的反應,即首劑綜合征。用藥者往往誤認為是過敏反應或副作用。其實,這往往是由於首次用藥劑量稍大、次數較多所導致的。
由於初次用較大量藥物之後,機體還沒有適應,從而表現出壹種保護性的用藥反應。以提醒、告誡人們減量使用。
為預防這種現象的出現,使用藥物時,應先從小劑量、常用量開始,然後視病情和耐受情況,逐漸增加劑量。如果癥狀較輕,可不必停藥,重者應立即停藥,積極救治。
中西藥合用應謹慎
不少中西藥物合並使用,可以提高療效。但是,並非所有的中西藥物都能聯合使用。有些中西藥物合用後,不但會降低各自的藥效,而且還有可能起副作用。
如含有朱砂成分的中藥與含溴的西藥合用,會馬上出現了腹痛、腹瀉。如保和丸、金匱腎氣丸、六味地黃丸和西藥胃舒平、氨茶堿、碳酸氫鈉、氫氧化鋁凝膠合用,可造成酸堿平衡失調而失去作用。
中藥與西藥合用時,應相隔半小時服用。因為大多數西藥半小時左右就可被吸收,經新陳代謝後對中藥的影響很小。
同樣,服用中藥半小時後可吃其他藥。但具有滋補作用的中藥,相隔時間應適當延長。
不可濫用安定類藥物
安定類藥物主要用於消除緊張、焦慮、興奮、不安和失眠。長期服用,可產生依賴性和耐受性,嚴重時可以成癮。因此,對這類藥物應謹慎使用。
對於失眠者來說,不應長期使用安眠藥,應進行自我調節,放松心情,盡可能不依賴藥物。必要時,應間斷服用,或與其他藥物交替使用。並且,不可隨意加大用量。
另外,年老體弱者及肝腎功能不良者慎用,哺乳期婦女及孕婦禁用,特別是在妊娠的前3個月。
膠囊不可打開服用
藥物用的膠囊有其相應的作用,它可以掩蓋某些藥物中不良氣味。更重要的是,避免某些藥物被胃液破壞,使其順利達到腸中發揮作用,故特地制成腸溶膠囊劑。
如果把藥粉倒出來服用,不但影響療效,而且還會產生壹些副作用。
腸溶片不可嚼碎服用
許多藥物在胃液酸性條件下不穩定,易分解失效或對胃黏膜有刺激性,還有的藥品只有在腸腔中能夠吸收。
為了妥善解決這些問題,就在這些藥物的外面包上壹層只能在堿性腸液中溶解的物質(如蟲膠等),這就是腸溶衣。
因此,為了充分發揮藥物的治療效果,減少毒副反應,腸溶片劑應整片吞服,切不可嚼碎或研成粉末服用。
孕婦服中藥要警惕
壹部分中藥對孕婦可產生不良影響。如枳實、牛膝、大黃等,可直接作用於子宮,增強子宮收縮,有引起流產、早產的危險,紅花可使子宮肌緊張等。
另外,桃仁、丹皮、紅花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可能影響胎盤血液循環而危及胎兒。大黃、芒硝、薏苡仁等有導瀉作用,過度導瀉不利於胎兒的血液供應,還有壹些中藥,可導致胎兒畸形。
因此,孕婦需要使用中藥時,務必向中醫師咨詢,切不可自行隨意服用中藥,以免發生不良後果。
孕婦用藥應註意
妊娠期婦女最好不要隨便服藥,因為藥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有時能影響胎兒的發育。比如磺胺藥、四環素、苯妥英鈉、安定、咖啡因、可待因、維生素A和維生素D等。特別是在妊娠的前3個月,有些藥物容易造成胎兒發育畸形。
另外,有些藥可通過乳汁被新生兒吸收,所以乳母也不能隨便用藥。如紅黴素在乳汁裏的濃度比在血裏的濃度高20倍,況且,新生兒肝臟的代謝和解毒功能還不完善,藥物很容易在體內積存引起中毒。
如何選用補品
壹要根據需要選用補品。
確實虛弱,需要進補時,才可選用相應的補品。身體消瘦無力時,可以用點海參、燕窩、蛋、奶、魚等。貧血病人可以加用中藥當歸、阿膠、龜膏等。
如果營養良好,硬是進補,不但無益,反而會加重機體負擔。身體偏胖且不虛弱時,長期大量服用人參,則可出現浮腫;沒有陽痿而長期服鹿茸,可以導致鼻流血、脫發及血壓升高等。
二不要依賴補品。
依賴補品不是健康長壽的根本,任何高級補品都不能替代日常的飲食,補品只能在正常飲食的基礎上起輔助作用。
補藥不能亂吃
任何事物都有兩重性,有利也有弊,補藥也是如此。
比如長期過量服用維生素C,可引起嘔吐、腹瀉,陰虛火盛的人長期服用人參,也是有害無益。
人體所需的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糖、無機鹽和微量元素,都可從食物中攝取。只要不是特殊需要,不必特地去吃補藥,藥補不如食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