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芍藥褐斑病主要危害植物的哪些地方?

芍藥褐斑病主要危害植物的哪些地方?

芍藥褐斑病又稱芍藥紅斑病、芍藥及牡丹輪斑病,是芍藥栽培品種上最常見的重要病害。河南洛陽等地發生。該病使芍藥葉片早枯,連年發生削弱植株的生長勢,植株矮小,花少而小,以致全株枯死,嚴重影響了切花產量和“白芍”的產量。牡丹也受侵染。

癥狀褐斑病主要危害葉片,也侵染枝條、花、果殼等。早春葉片展開即可受到侵染,葉背出現針尖大小的凹陷斑點,逐漸擴大成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病斑,直徑約5~24mm,葉邊緣的病斑多為半圓形。葉片正面病斑上有淡褐色的輪紋,不太明顯。病斑相互連接成片,使整個葉片皺縮、枯焦,葉片常破碎。幼莖及枝條上的病斑長橢圓形,紅褐色,病斑長3~13mm;葉柄基部或枝幹分叉處發病呈黑褐色的潰瘍斑,病部容易折斷。葉柄上的病斑和莖上的相似;萼片、花瓣上的病斑均為紫紅色小斑點。

在潮濕條件下,葉片病斑的背面產生墨綠色的黴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發病嚴重時病斑正面及枝幹上的病斑也有少量的黴層。

病原褐斑病的病原菌是牡丹枝孢黴CladosporiumpaeoniaePass.,屬半知菌亞門,絲孢菌綱,叢梗孢目,枝孢菌屬。

發病規律病原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病葉、病枝條、果殼等殘體上越冬;在南京地區,由於葉片的腐爛,病原菌不能在葉片上越冬。病原菌自傷口侵入或直接侵入,但傷口侵入發病率更高。在自然界,下雨時泥漿的反濺使莖基部產生微傷口,也有利於該病原菌的侵入,葉片等處茸毛的脫落,也可以造成微傷口。潛育期短,壹般6天左右,但病斑上子實層的形成時間則很長,大約病斑出現1.5~2個月左右才產生子實層,因此再侵染次數極少。

在生長季節該病均可發生。在南京地區,3月下旬開始發病,6~7月份為發病盛期;北京地區則4月底至5月初才開始發病,7~8月份為發病盛期。

褐斑病發生的早晚、嚴重程度與當年春雨的早晚、降雨量的大小密切相關,春雨早、降雨量適中發病早、危害重。田間病殘體的數量、立地條件與發病有關,病殘體數量多,發病重;土壤貧瘠、含沙量大,植株生長不良均可能加重病害的發生。

芍藥栽培品種抗病性差異顯著。據北京、南京等地報道,“東海朝陽”、“紫袍金帶”、“小紫玲”、“蘭盤銀菊”、“粉霞點翠”、“鳳落金池”等品種抗病性強。“紫芙蓉”、“胭脂點玉”、“無暇玉”、“娃娃面”、“粉邊金魚”、“粉珠盤”、“黑紫含金”等品種最易感病。

種植過密,株叢過大均可造成通風不良,加重病害的發生。

防治措施:

(1)減少侵染來源。秋季割除芍藥的地上部分,殘茬越短越好,並及時處理病殘體。休眠期發病重的地塊噴灑波美3度的石硫合劑,或在早春展葉前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2)加強栽培管理,控制病害的發生。株叢過大要及時分株移栽,栽植密度不要過大,以利通風透光,降低田間小氣候的濕度;肥水管理要好;及時清除田間雜草;種植圃早春覆蓋塑料薄膜,對病殘體上越冬菌源的傳播起到隔離作用,能大幅度地降低發病率。

(3)化學防治。在芍藥展葉後、開花前,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落花後可交替噴灑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和1%波爾多液與0.1%多菌靈。7~10天噴1次,雨後重噴。

(4)栽培抗病品種,並加強養護管理,保持寄主的抗病性。

  • 上一篇:非那雄胺片怎麽吃
  • 下一篇:民營醫院醫療欺詐怎麽辦?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