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疊白求恩組織群眾血庫
1938年6月,白求恩在五臺縣松巖口陸軍後方醫院講授輸血技術。在當時,"輸血 "是壹項比較新的技術,只有中國大城市的幾家醫院能夠開展。野戰醫療條件下的輸血,人們想都不敢想。白群首先詳細介紹了采血操作、標準血型制作、血型鑒定、血液配型檢測、儲存、運輸、保管等基本知識,然後推了壹位胸部外傷的病人,32 歲的衛生部部長葉青山第壹個獻血。核對好血型,白群讓葉青山和病人頭腳相對躺在病床上,拿出簡易輸血器。皮管用針頭連著自己左右手臂的靜脈,皮管中間有個三通閥門,閥門連著註射器。白求恩把閥門遞給葉部長,拔下針頭,深紅色的血液流入註射器,再轉動閥門,血液流入病人體內。大家熱烈鼓掌。在中國軍隊野戰外科史上,野戰輸血第壹次獲得成功。第二個病人被推進來,白求恩主動躺在他身邊,不容置疑地說:"我是O型血,抽我的吧。"白求恩因此被群眾譽為 "群眾的血庫"。
折疊白求恩親自授課
1939年夏,白求恩在晉察冀衛生學校學習,講授 "野戰外科示範課"。壹開課,白求恩首先叫護士趙沖打開 "盧溝橋"。"盧溝橋 "是白群為野外手術而設計的壹個橋式木架,裝在馬背上,壹頭裝藥品,壹頭裝器械。護士搬下 "盧溝橋",取出東西,不壹會兒,手術臺、敷料臺、器械筒、藥瓶車、洗臉盆等壹壹準備就緒,醫生、護士、藥品、擔架員、記錄員就位,簡易手術室就布置好了。接下來是演示傷員進入手術室的過程。傷員從門外擡入、移動、拆繃帶、檢查傷情、換藥、包紮,或手術進行,井然有序。第三步是撤出手術室,所有物資有序歸位,最後由 "盧溝橋 "馱到馬背上。白春醫生說,當壹名好醫生不僅要技術好,還要時刻準備著沖鋒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