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犀角:低密度、犀角、犀角、印度犀、獨角犀、爪哇犀、小獨角犀、蘇木犀、雙角犀
《低密度名考》(《綱目》)、犀角(《真詮》)、香犀角(《現代實用中藥》)。印度犀又名:獨角犀(《綱目》),爪哇犀,又名:小獨角犀。蘇門犀,又名:雙角犀。
印度犀、爪哇犀、蘇門犀等角的藥用部位。上述犀牛的肉(犀牛肉)、皮(犀牛皮)也可入藥。
性味歸經:酸鹹,寒。
①《本草蒙筌》:"味苦,性寒"。
②《別錄》:"酸鹹,微寒,無毒"。
③《藥性論》:"味甘,有小毒"。
入心、肝經。
①《本草蒙筌》:"入陽明"。
②《雷公炮炙論》:"入陽明":"入心、肝經"。
③《本草綱目》:"入手太陰、少陰經,足厥陰肝經"。
功效分類清熱藥、清熱涼血藥
功效與主治清熱、涼血、鎮驚、解毒。用於傷寒、溫疫、熱入血分、驚恐、煩躁、譫語、斑疹、發黃、吐血、衄血、吐血、痛疽、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磨汁或研末,1.5-3 克;煎湯,2.5-10 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汁外敷。
使用禁忌
①《雷公炮炙論》:"婦人妊期勿服,能消愈氣。"
② 《本草經集註》:"松脂為使。惡MIAO菌,雷丸。"
③《綱目》:"升麻為使。惡烏頭,烏頭喙。"
④《本草經疏》:"氣虛無大熱不宜用痘;傷寒陰證發躁不宜誤用。"
配石膏;清熱解毒;配黃連治外感。
炮制方法犀角片:取犀角劈成瓣,放入溫水中浸泡,撈出,搗爛切片,曬幹。犀角粉:取犀角銼粉,研成極細末。
①《雷公炮炙論》:"凡修治諸角,大忌鹽"。
②《本草衍義》:"犀角尖,以研末服之良,若在湯中,則碎"。
資源分布
①印度犀牛分布於尼泊爾和印度北部。
② 爪哇犀分布在爪哇島。
③蘇門答臘犀分布於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婆羅洲等地。
參考來源《神農本草經》、《唐本草》、《本草圖經》、《綱目》
功效分類清熱藥,清熱涼血
相關藥物犀角毒素丸
犀牛是國際社會保護的珍稀瀕危動物、非洲犀牛角的價格約為650-1000克不等,亞洲犀牛角的價格更高,原因是受利益驅使,大量獵殺,而獵殺犀牛角是重中之重。在大量獵殺的驅使下,現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中國作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簽署國,自1993年起,國家禁止犀牛角(包括其任何可識別部分及含有其成分的藥品、工藝品等)貿易,並取消了犀牛角的藥用標準,對出售、收購、運輸、攜帶和郵寄犀牛角的行為依法進行查處。
主要成分:
犀牛角有表皮角質形成,內無骨質心。犀牛角的主要成分為角蛋白(Keratin)、膽固醇、磷酸鈣、碳酸鈣等。還含有其他蛋白質、肽、遊離氨基酸、胍衍生物(胍衍生物)、甾醇等。犀牛角用熱水提取,可得到 2 毫克/克的氨基酸,包括絲氨酸、甘氨酸等約 20 種。水煎液中還含有乙醇胺。
角呈圓錐形,自下而上漸細,略彎曲,長短不壹,大者可達30厘米。表面黑色,下部顏色漸淺,呈灰褐色。底部外圍有鋸齒狀的馬齒,稱為 "馬齒邊",高約 3 厘米,表面凹凸不平。"馬齒緣 "向上的中間部分有縱紋和堅硬、筆直、幹凈的刺,通常被稱為 "鬃毛",有時有裂紋;中間向上的部分逐漸光滑,角的頂端鈍圓而有光澤,可見鬃毛眼狀的小點。角的前方有壹縱向凹槽,槽長約 9-15 厘米,深約 3 厘米,習慣上稱為 "溝",其下底盤反面有壹突出的高柱,長約 6-7 厘米,高約 2-4 厘米,習慣上稱為 "地柱"。底板很大,呈長圓形,前窄後寬,像龜背壹樣,長 13-20 厘米,寬 11-14 厘米,灰黑色或黑褐色,逐漸向外變淺,呈灰褐色或灰黃色,下凹面長 3-6 厘米,稱為 "窩",上面長滿了剛毛,呈眼狀的小點,稱為 "沙底"。角質堅硬,但從縱側裂開,為光滑絲,無絞絲。斤片灰白色,有芝麻點或短絲。氣微香而不腥,味微鹹。對色黑亮,完好無裂紋,砂底色灰黑,鬃眼大,氣香好。底盤色灰黑,五官不全或不明顯者質量較差。
犀角除上述品種外,作為犀角的使用者,還有以下兩種:
①廣角:又稱牛角、柱角或天馬角,為非洲產的黑犀Rhinoceros nicornis L.或白犀R.simus Burchell的角。角較長,最長約 60 厘米,自下而上逐漸變細,中部較圓,上部略彎曲,尖端細而稍扁。上部呈灰黑色,下部呈灰黃色,商品多為漆光烏木。底板圓潤,窩淺,無水溝和馬牙邊,有腥味。也有鋸成規整小塊的,叫 "廣角瓣"。
②小犀角:又稱 "蘑菇頭",為犀角的頂端。長3~13厘米,色黑發亮,下半部顏色較淺,裂紋較多,頂部圓潤似小饅頭頭。底板呈圓形,直徑 3~9 厘米,有淺 "窩 "和細 "沙底"。縱切面粗絞而光滑,無絞紋,多呈灰黑色。斯特林片多有雜色。口感略渾濁。
犀角及其鑒別
犀角又分為非洲犀角(又稱廣角)和亞洲犀角(又稱暹羅角)。(犀牛科除白犀牛命名亞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外,其余物種均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
(壹)寬角及其特征
寬角取自奇蹄目犀科黑犀和白犀的角。又名天馬角、柱角、犀牛角。黑犀牛又稱非洲雙角犀牛,產於非洲東南部國家,白犀牛產於烏幹達。根據國務院國辦發[1993]39號文件精神,寬角已禁止貿易。角呈圓錐形或長圓錐形,略彎曲,長達60厘米,由下向上漸細,中間較圓,尖端彎曲細而稍平,稍光滑。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黃色,表面粗糙,有細小裂紋。底部周圍有粗毛,花盤呈圓形,微凹,有極細的剛毛眼。角質堅硬,不易劈開。縱切面上的縱絲斷裂並卷入股中。純品呈灰白色,間有暗褐色短紋,芝麻狀小點不明顯,質地柔韌不脆,入沸水浸泡,無明顯香氣。
(二)暹羅角及其特點
暹羅角來源於犀科動物印度犀、爪哇犀、犀牛犀,又稱犀角,進口稱蛇角。印度犀又稱獨角犀。暹羅角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應用歷史,根據國務院國發[1993]39號文件精神,已禁止買賣和藥用。暹羅角呈圓錐形,略向後彎曲,長達 10 厘米~30 厘米,表面黑色。下部逐漸呈淺灰褐色,近基部顏色較淺,有的近白色。中部有縱紋和未脫落的硬刺,稱為 "剛毛"。上部光滑,有細縱紋,頂端鈍圓。角前有壹縱溝,溝長 9 厘米~15 厘米,深約 3 厘米,稱為 "溝"。基部寬大,周邊有鈍齒,稱為 "馬齒緣"。底面呈長圓形,長 13 厘米~20 厘米,寬 11 厘米~14 厘米,凹 3 厘米~6 厘米,稱 "窩",密布細孔,稱 "沙底",灰黑色或黑褐色,向外逐漸變淺,灰褐色至灰黃色,前後沿有顆粒狀花紋。暹羅角為灰黑色或黑褐色,逐漸向外變淺,呈灰褐色至灰黃色,沿前後方向有顆粒狀隆起,習慣上稱為 "地岡",而廣角則不具有 "地溝 "或 "地岡 "的特征,暹羅角與廣角有很大區別。角質堅硬。可縱向劈開,縱切面有明顯的縱向粗絲,不斷裂,無牽絲。鎊塊卷曲不平,灰白色,間有黑褐色芝麻點或短線。稍浸沸水後,氣微香。
廣角和暹羅角的化學成分都含有角蛋白、肽、胍衍生物、甾醇和無機物。
犀牛角與其他牛角特性的區別
壹.犀牛角長在鼻子上,有單角和雙角之分。由於長在頭部中間,比較接近圓形或大橢圓形;牛角是長在腦部向兩側分叉處,因為牛的腦部比較扁平(誰也沒見過牛有大本頭吧?) 什麽是 "前槽後柱"?犀牛角向尖端方向,有壹個凹槽,就是 "前槽",朝向尾部。犀角往鼻子方向,有壹條凸起的脊,就是 "後脊",朝向天空。因為有了這個柱子,犀角杯狀的器物側口,仿佛給人營造出犀角是扁平的感覺;
三、所有的犀角都有**** 性,就是 "前實後空","前實 "是指角尖去的地方是實的;"後空"。實;"空 "是指鼻子或腦門去的地方是空的。牛的年齡越大,空心越長,實心越短;
四、另**** 性,所有的角都是年輪化的。所有角制品的橫截面上的裂紋都是圍繞年輪綻開的。為什麽在本文中只說是全角制品這個詞,還包括象牙;
五、犀牛角的顏色並不單壹,接近縱向中心的均勻黑色,這是區別犀牛角和其他角的重要特征;犀牛角的顏色常被染成仿古的紅色,是為了達到仿古的效果。事實上,自然界中只有已經滅絕的亞犀牛種群才有紅色的角。這裏需要說明的是,乾隆爺爺根本沒有機會看到亞犀牛的犀牛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