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縣位於上海西郊,是上海郊縣之壹。位於北緯30° 59′-31° 16′,東經120° 53′-121° 17′。位於長江三角洲太湖平原東部,總面積677.8平方公裏,東鄰上海縣,南接浙江省松江縣、金山縣、嘉善縣,西接江蘇省吳江縣、昆山縣,北沿吳淞江與嘉定縣相望。縣城東北有青龍鎮(今老青浦鎮),東有烏普(趙屯、大營、古會、盤龍、松滋)與吳淞河交匯,故名青浦。縣城東西寬,中間窄,像壹只蝴蝶展開翅膀。地勢低平,地下水位高,東部河流港灣縱橫交錯,西部湖泊湖泊叢生,占水域面積的21.6%。西北跨青浦、昆山兩縣的澱山湖,是上海最大的淡水湖,十萬畝煙浪,水質清澈,水產豐富。它不僅是黃浦江上遊的重點保護水源,也是上海淡水水產品的活倉庫。隨著近年來的不斷開發和建設,它已成為壹個郊區旅遊景點。境內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65438±05.5℃,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無霜期235天。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地理位置優越,民風淳樸,是眾所周知的魚米之鄉。
青浦歷史悠久。七千年來是土地,六千年來是先民居住。他們在青浦勞動繁衍,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崧澤、福泉山、司前村、金山墳等10古文化遺址的發掘,特別是大量的文物、生活和生產遺跡,以及崧澤古文化遺址土層中出土的稻種、畜骨等典型器物,經考古界鑒定為之前的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認為青浦地區是上海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人類聚居地。
有文字記載以來,青浦縣的隸屬關系變化頻繁。春秋戰國時期,先後屬吳、越、楚。秦時屬會稽郡東領地,漢時屬樓縣。隋朝時,劃歸蘇州昆山郡。唐天寶十年(751)後,華亭縣位於華亭縣西北。元二十九年(1292)設上海郡後,郡界壹半在上海郡西,壹半在華亭郡北。明嘉靖二十壹年(1542),華亭縣修竹、華亭,新疆青浦縣,上海灘縣北亭、於海,設青龍鎮為縣,32年廢。萬歷元年,恢復縣,遷唐行鎮(今青浦鎮),屬松江府。清雍正二年(1724),北庭、新疆劃為福泉縣,乾隆八年(1743)廢,仍並入青浦縣。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青浦縣歸江蘇第三行政督察署管轄。1949解放後,先屬蘇南行政公署,後劃歸江蘇,1958劃歸上海。全縣有青浦、朱家角、李安堂、金澤四個鎮,19個農業鄉,1個漁業鄉。1985總人口為440263,農業人口占87.5%。我國居民多為漢族,116人屬於回族、蒙古族、滿族、壯族、高山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
青浦人民充滿了革命鬥爭精神。在漫長的封建統治時期,農民起義和反抗外來侵略和騷擾的鬥爭持續不斷。從漢朝到建縣,據《至誠》記載,孫恩、朱燮、張士誠等農民起義軍占領了縣境。南宋時,韓世忠鎮守郡東北沿海。明朝嘉靖年間,倭寇為敵,青浦是抗擊倭寇的前哨。陳子龍的反清武裝爆發於清初。鹹豐二年(1852),周立春、周秀英起義,武裝抗糧,先後攻占南匯、寶山、嘉定、上海灘、青浦等縣。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東進,占領青浦縣兩年多。清軍整頓的華爾洋槍隊屢攻不下,壹度被稱為“鐵青鋪”。宣彤三年九月(1911111),清末同盟會推翻清政府的縣政權,宣布光復。
中國* *產黨在上海成立後,這個縣的國外先進青年知識分子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在上海、蘇州、北京等地建立了以“團結青年,改造家鄉”為宗旨的“學聯”“學聯”等進步組織。他們創辦刊物,宣傳革命真理,開展革命活動。民國12 (1923)下半年後,高爾森、高爾拜、陳雲先後加入中國* * *產黨。“四·壹二”反革命政變後,青浦的革命鬥爭並沒有停止。16 (1927)年9月,在陳雲的組織下,鄭瀟成立了該縣第壹個農村黨支部。隨後,該縣成立了黨的獨立支部,並在程響、李安堂、黃渡成立了專門的支部,領導革命鬥爭。165438+10月,青浦縣委成立,陳雲任第壹任縣委書記。26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顧回到(即)縣城參加抗日救國工作。次年年初,顧等組織抗日武裝,開辟抗日遊擊區,動員組織群眾武裝對敵偽軍作戰。八年抗戰,全縣人民在* * *生產黨的領導下,發起了近百次戰役,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民國34年,新四軍於5438年6月+10月奉命北撤後,堅持在青浦作戰的* * *生產者展開了以反對征兵、征糧、征稅為中心的武裝鬥爭。解放前夕,深入國民黨中下層軍政機構進行叛亂,發動群眾保護工廠、學校、糧食,保存重要檔案,維護地方治安。
5月1949青浦解放,隨即成立青浦縣委、青浦縣人民政府。很快,區、鄉、村三級人民政府相繼成立。為了鞏固人民政權,穩定社會秩序,先後進行了鎮壓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政治運動,隨後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實施了發展國民經濟的各種五年計劃。1957後半段,壹系列持續的政治運動挫傷了壹部分人的積極性。尤其是“大躍進”時代,經濟發展受阻,生產增長緩慢。中央“整頓、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實行以後,工農業生產才恢復起來。
始於1966,歷時10年的“文化大革命”是壹場災難性的浩劫。由於王洪穩的幹預,派性嚴重,戰鬥繼續,生產停滯,經濟受到影響。在該縣的戰鬥中,23人死亡,數百人傷殘。“大掃除”期間非正常死亡170人,受傷100多人。許多幹部群眾被綁架、關押、批判、搶劫甚至刑訊逼供,經濟損失無法估量。青浦成為上海“文革”的“重災區”。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開始撥亂反正,執行黨的政策,平反冤假錯案。許多老幹部恢復了領導工作,全縣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順利地進行了經濟改革和開放。
青浦壹直是以糧食種植為主的農業縣。長期以來,農民在水稻育種、種植、灌溉和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棉花種植始於元朝。由於地勢較低,縣城中部和甸壩地區容易發生內澇。再加上明朝以來,賦稅和地租特別重,農業諺語說“九年三熟,湯和粥。”解放前,水利失修,天災人禍,農民水深火熱。解放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進行治水改土,進行農田基本建設。截止1985年底,全縣投入水利建設資金130萬元,建成大面積旱澇保收高產農田,推廣先進生產技術,農業生產持續增長。1949年糧食畝產181.5公斤,油菜畝產21.5公斤,棉花畝產7公斤。到1985,糧食畝產提高到603.5公斤,油菜畝產109.5公斤,棉花畝產42。“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極“左”思想的幹擾,農業生產壹度停滯不前。“文革”10年間,農村人均分配每年增長不到1%。1983以來,農村全面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產業結構,充分發揮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逐年增長,農村工農輔三產業全面發展。同時,充分利用該縣水鄉自然資源優勢,發展水產、水禽、水生蔬菜“三水”生產,成為該縣致富的重要途徑。1985年,全縣上市水產品1.33萬噸,家禽347萬只,鮮蛋1.1萬公斤。隨著生產的發展,農業收入逐年增加。從65438年到0985年,農民人均產值3439元,人均生產性純收入786元。1986以後,農業生產規模開始向綜合經營模式發展,農副產品多渠道流通,各種專業戶不斷湧現,從1985的1777發展到1987的6135。大農戶集中了全縣2%的土地,專業戶提供了70%以上的產品。
青浦解放前,工業很薄弱。民間只有紡織、針織等副業,城鎮有釀酒、染紗、榨油等作坊。清宣彤三年(1911),朱家角鎮創辦光華電器公司。辛亥革命後,油料和糧食加工業發展起來。據解放時統計,全縣有個體手工業427家,私營工廠(作坊)58家,年產值825萬元。20世紀50年代初,私營工業還在發展。1954年,全縣個體手工業發展到3479家,私營企業83家,年產值1680萬元。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時,全縣有54個手工業合作社(組),32個工業企業,年產值2128萬元。1958建立了社區和城鎮產業,產業也隨著產品種類的增加而增加。20世紀60年代初,大多數社區辦的工業都被解散了。20世紀70年代初,社區經營的工業再次興起。1983後,鄉鎮工業發展迅速。1985年縣辦工業116,鄉辦工業298,村辦工業922,合資工業80,個體工業366,總產值7.22億元,1987為1534億元。主要工業有服裝、絲織、箱包、紡織、電器、儀器、化工、建材等。許多產品已進入國際市場,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青浦的商業繁榮始於唐天寶五年青龍鎮的建立。當時貨主雲集,市場繁榮。到了宋朝,商業仍然非常繁榮。青龍鎮是“島內洋人、閩粵、兩廣聚居之地,風浪洶湧之地,富商巨賈、宗昊、尤興交匯之地”。“城中人夏混,珍寶是東南之物。”對外貿易也很發達。據《宋瑤匯》編纂,宋熙寧十年(1077),青龍鎮稅收達15879,占當時華亭縣的壹半。明朝建縣時,位於縣城中部的唐行鎮和朱家角(今朱家角)也相繼崛起。20世紀30年代,全縣有大小集鎮40多個,商戶、商人、攤販3000多人。抗戰勝利後,成立了30個消費合作社。解放後,國營商業的建立、供銷社的建立和農副產品貿易市場的開設,形成了商品流通的三條渠道,市場活躍,購銷兩旺。大躍進時期,商業網點合並,商品流通受到影響。80年代改革商業制度,全面開放公平貿易,發展商品生產,發展外向型經濟。1985年,社會商品零售額達到3.94億元,比1978增長1.5倍,其中國營和集體商業占93.6%,公平貿易占3.7%,個體商業占2.7%。1987比1985高出40.6%。物資管理部供應國家統配物資和計劃外物資5600多種,年銷售額1.985達到81.59萬元。對外貿易和橫向經濟合作的規模日益擴大。1985年出口商品金額1.2億元,創匯3000多萬美元。1987增加到2.5億元,其中2.37億元重點開發深加工產品。從65438年到0985年,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華僑和港澳同胞分68批600多人來我縣洽談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項目。到1987,全縣有中外合資合作企業5家,補償貿易企業6家,農貿合資企業20家,外貿定點加工企業56家,* * *吸收外資590多萬美元。
近40年來青浦經濟發展跌宕起伏。有恢復穩定發展階段,有生產停滯徘徊階段,有持續協調發展階段。1985年社會總產值1522萬元,國民生產總值6.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65438+5900萬元(工農業總產值按1980不變價格計算,下同),工業產值(含村辦工業)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2.3%。人均國民收入1363元。1987社會總產值24.3億元,國民生產總值914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7.74億元,分別增長59.7%、38.5%和53.1%。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6.5%,農業占13.5%。人均國民收入達到1818元。青浦縣從單壹的農業縣逐步發展成為以工業經濟為主體的貿工農全面發展的縣。財政收支也發展迅速,財政收入從1953年的374萬元,增加到15367萬元,增長了40倍。從1953到1985,全縣財政總收入的66.6%上繳國家。1985年財政支出3660萬元,占總收入的23.8%,其中基本建設投資、支農支出和文教衛生事業支出占總支出的62%。1987財政收入16444萬元,比1985增長7%;財政支出5334萬元,占收入的32.4%,其中基本建設投資、支農支出和文教衛生事業支出占75.4%。從1978開始,信貸規模和城鄉儲蓄不斷增加。1985年末,貸款余額為134萬元,是1978的8倍,1987為2.87億元。1985的存款總額為158萬元,是1978的3.6倍;其中,城鄉居民儲蓄7649萬元,比1978增長10倍,人均儲蓄174元。1987中的存款為2.86億元,比1985增加81%;其中,城鄉居民儲蓄1.67億元,比1.985增加1.65,438+0.8倍,人均儲蓄374元。1985年全縣從業人員3.7萬人,人均年收入1151元。
解放以來,這個縣的城鄉建設呈現出新的面貌。公共* * *交通村鎮通車,村鎮通公路。城鄉住房逐年更新。到1985,三個縣已建成4910000平方米的新房。從1979到1985,總面積超過20萬的農村地區房屋4.5萬間,515萬平方米,1986和1987新建250萬平方米。農民人均居住面積已達26.6平方米,多為二層小樓。城市居民的用水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部分集鎮和部分農村地區有自來水廠,80%的居民和17.6%的農民喝上了自來水。1984,青浦鎮建設管道燃氣工程。到1987,全鎮4000多戶用上了煤氣。
青浦教育比較發達。縣學和書院歷史悠久,城鄉都有彜學和私塾。五四運動後,創辦了師範學校。民國25年(1936),全縣小學生2萬人,初中生200人。解放後,教育迅速發展。1985年有小學292所,初中31所,完全中學9所,中等專業學校3所,成人教育機構10所,幼兒園515個班。1986被命名為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教育培養和造就了許多人才,提高了人們的文化素質。青浦在古代有著燦爛的文學藝術,為祖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解放後,特別是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文藝隊伍不斷壯大,縣有文化館,鎮有文化分館,鄉有文化館。科技攻關促進了生產發展,144項科研項目分別獲得市、縣科技成果獎。到1985,全縣專業學會21個,農村科普協會21個。在1986和1987這兩年,有10個項目被列入市“星火計劃”。
青浦的健康體育主要是在解放後發展起來的,認真貫徹“動員起來,註意衛生,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和“發展體育,增強人民體質”的方針,以造福人民為根本。青浦曾是全國血吸蟲病疫情嚴重的縣之壹,波及245個鄉鎮,患者157萬人,釘螺面積7400多萬平方米。聯盛鄉任屯村是著名的“肚皮村”,有“九灣十三蚌,蚌中只生螺”的諺語。解放前的20年,壹半人病死,到解放時,村裏只剩下400多人。30年來,全縣治愈病人40多萬人,滅螺2.47億平方米,國家支出794萬元。最終在1983消滅了血吸蟲病,10多萬勞動力恢復了健康。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如武術、船拳、龍舟和舞龍,早在清朝就很流行,而球類運動則始於20世紀20年代。解放後,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發展良好。現在縣城裏有體育場、遊泳池、燈光球場、乒乓球室等設施,體育比賽年年舉行。縣初級體校向市裏輸送了許多運動員。
青浦的湖山美景和鐘靈的郁秀都是名人。古代有農民起義的女英雄,有農田水利建設的專家,有世代行醫的中醫世家,有偉大的書法家、畫家和詩人,還有碑刻家。近代有壹代風騷的革命家,有熱愛祖國、獻身人民事業的牧師,有熱心中小學教育改革發展的教育家,有大出版家、著名記者、通俗小說家、航海家、飛行員。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湧現出許多具有高級職稱的專家、學者和工程師,為振興中華、造福人民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青浦名勝古跡眾多,包括十大古文化遺址和大量出土文物。有三座古塔,有宋、元、明以來的古橋,有江南園林風格的曲水園、克之園,近年新建成澱山湖旅遊區。根據青浦水鄉的特色,旅遊業得到了進壹步發展。
青浦44萬人民在中國* * *生產黨的領導下,解放以來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現在他們團結起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青浦早日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