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的作用是溫陽,《內經》有言:"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以天與日喻人之陽氣,認為陽氣是人體生命之本,而養生對延年益壽和防病祛病至關重要。張介賓的《大寶論》、趙陽葵的《醫貫》,都對陽氣有精辟的論述,但壹身陽氣的根基在於腎,以腎為水火之府,陰陽合於腎,才能構成少陰之火的有益機體。因此,所謂溫陽,首先表現在溫補腎陽,還包括心陽、脾陽。在生理學上,陽氣是生命的動力,在病理學上,陽氣是抗邪的元氣。趙氏《醫貫》猶如走馬燈,張仲景的四逆湯、茜草湯溫陽祛寒,其實就是振奮全身臟腑功能,增強機體抗邪的動力和能力、所以臨床上應用以茜草為主的復方 "回陽救逆"、"溫陽行水"、"溫中散寒"、"溫中祛寒"。因此,臨床應用復方主方 "回陽救逆"、"溫陽行水"、"溫中散寒 "等法,如審證準確,使用效果宜鼓椽,筆者不揣淺陋,僅就應用體會筆者體會如下。
? "1.為亡陽厥脫之證?
臨床表現為手足厥冷、脈沈細、出冷汗、血壓下降、舌淡苔嫩、昏厥等,余臨床用四逆湯加人參、萸肉、龍骨、牡蠣其效甚佳。如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用西藥升壓可暫時維持,但不能停用升壓藥,藥壹停即血壓下降,手足冰冷,面色青紫,精神萎靡。脈細數,舌質嫩滑。
人參20克,附片80克(另包先煎),幹姜15克,甘草15克,龍骨20克,牡蠣20克,吳茱萸20克。水煎服,每4小時服1次,連服,待血壓穩定後停用西藥,繼續前服,直至病情痊愈。
2.嘔吐脫水
治療小兒嘔吐腹瀉出現肢厥,口唇青紫,面色蒼白,死陽脫水,脈細數。人參10克,幹姜5克,附子10克,甘草10克,五味子5克,吳茱萸10克。本方是四逆加人參湯以回陽固脫,合五味、山萸肉以斂陰,反復使用反復見效,使用本方即是藥煎頻飲為好,嘔吐壹止手足即溫,血壓徐升即轉安、但目前小兒病至此時均在兒科病房住院,中藥已缺乏治療機會,余已久未用,今後如改進劑型可利用中藥的特點發揮救治作用。
1.治療心力衰竭
癥見面色蒼白,心悸氣短,咳嗽,口渴不欲飲,四肢不溫,溏溺,下肢浮腫,腹脹,舌體胖嫩,舌質紫,唇甲青紺,脈細數或澀結,為腎陽不足,寒水淩心肺,宜溫陽氣水法。
藥材:附子20克(先煎),茯苓20克,白術15克,白芍15克,生姜10克。加丹參、澤蘭葉、桃仁、益母草等活血之品。如肺心病、心力衰竭及感染等,面色晦暗,口唇青紫,頸部青筋暴起,張口結舌,肩擡不能平臥,咽喉痰多,咳吐濃痰,足跗浮腫,舌體胖淡,腰以下冷、腎陽不振,水淩心肺,痰熱壅盛,宜加紫菀、葶藶子、魚腥草、杏仁,清熱化痰行氣,與脈飲合用,剛柔相濟,效果尤佳。
因真武湯溫腎助陽,火土健水歸谷,心射肺腑之癥自消。陽衰血瘀加丹參、桃仁、澤瀉以活血化瘀:痰熱壅盛加紫菀、魚腥草、杏仁、葶藶以清熱化痰降濁,則肺氣得以肅降,此為標本兼治之法。
生脈飲與人參同用,溫陽益氣,麥門冬五陰斂陽,剛柔相濟,可防燥熱傷陰之弊。筆者治療過不少風心病心衰,臨床表現為心悸氣短,呼吸困難不能平臥,下肢浮腫,小便不利,腹脹,指甲發紫,兩顴暗紅,畏寒肢冷、脈弦澀或結代,辨證為心陽減弱,氣虛血瘀,以真武湯合生脈飲,加紅花、桃仁、丹參等活血之品,大都有效。
尤其值得註意的是,此類患者用強心藥西地蘭(去乙酰化氟苷)、地高辛等,雖能糾正心力衰竭(亦無效),但對癥狀的改善不如真武湯顯著,服用真武湯後,患者體力大增,精神大振,是西藥所不能望其項背的。附子的用量可根據病情輕重而定,壹般以3~6錢(9~18克)為宜,註意壹定要煎半小時以上,以減少其毒性,如服藥後小便仍少,可加入澤瀉、茯苓、桂枝等溫陽利水之品。
2.慢性腎小球腎炎水腫的治療
水腫屬脾腎陽衰,不能溫陽利水,水濕瀦留成陰水。癥見腰以下浮腫,按之凹陷,小便不利,畏寒肢冷,腹脹便溏,腰痛,或反復水腫,面色晄白,舌體胖嫩,色淡,苔白滑,脈緩弱。宜加人參、黃芪益脾肺之氣,效果尤佳。若水腫伴有咳喘、頭面浮腫、不能平臥者,宜肺脾腎同治,加麻黃、細辛宣肺、或給桂枝去芍藥、麻黃、附子,加麻黃、附子,多用後者,如審證準確,大多有效,隨著水腫的消退,蛋白尿也隨之好轉。麻黃、附子則兼有肺腎壹宣壹溫,大棗、甘草、桂枝溫助脾陽以利樞機,故陽虛水濕不振之水腫宜宣溫而能奏效。
3.治頭暈目眩
屬陽虛水泛,畏寒肢冷,面色蒼白,手足厥冷,下肢浮腫,頭暈目眩,或頭痛,惡心嘔吐,精神萎靡,面目浮腫,舌質淡,嫩滑,舌體胖大,脈沈細緩,宜用真武湯治療。傷寒論》曰:頭痛,心下悸,身動,振欲搏地,此方主之。主因陽虛水泛所致,余曾遇壹患者頭暈行走不穩,兩足外仰,西醫診斷為腦動脈供血不足,用維甲酸等藥均無效,來診求治,觀其舌胖嫩滑。脈緩,面昏,辨為陽虛水泛,投真武湯加人參,用附子20克,水煎服,連進6劑,眩暈大減,再服而愈。
4.治療甲狀腺功能減退癥
全身粘液性水腫,癥見頭暈、嗜睡、精神萎靡、肢體酸痛、畏寒、手足冰冷、氣短、心悸、舌質濡、脈細弱或久坐晚起,屬脾腎陽衰,方用人參、桂枝,效果甚佳。
曾治壹女青年,上海復旦大學學生,患此病後輟學,服甲狀腺素片無明顯效果來診,如上所述。血壓90/55毫米汞柱,給予本方加附子20克,加人參15克,連進8劑,浮腫全消,諸癥均減,復上方量身服50劑,完全治愈赴上海復學。另治壹婦人,姓李,38歲,患甲低近來水腫甚劇,畏寒肢冷,心悸頭暈,精神不振,終日困倦,目不欲開,脈沈細無力,舌苔滑膩,上方加肉桂15克,人參15克,甘草10克,經月余而愈。粘液性水腫畏寒肢冷,符合陰水之病,用利水之劑多無效,如以上兩例均用中西藥利水之劑無效,因腎陽衰微不能利水,故利水滲濕,溫腎陽則利水小便,水腫消除,精神振奮。
《金匱要略》有粳米湯治腹中雷鳴切痛,寒氣上攻之證,取種子溫中散寒止痛,用半夏降逆,大棗健脾和中,筆者常用此方治療寒氣上攻之證腹痛甚效。
吉林省榆樹縣壹農民,腹痛腸鳴,上攻上逆,嘔吐不能進食,久治不效,名治之,余見其面色青紫,手足厥冷,脈沈無力,舌質胖嫩滑。
辨證為寒氣上沖,脾胃虛寒,給予附子粳米湯,原方加幹姜15克,附子30克先煎半小時,再入其他藥物,再進10劑,腹痛大減,腸鳴消失,繼續調治而愈。
患者是壹位農民,患此病兩年多不能參加勞動,曾到醫院系統檢查未得結果,後用附子湯為主的復方治愈。
這批產婦都是 "老中醫 "了,都是 "老中醫 "了,都是 "老中醫 "了,都是 "老中醫 "了。
凡屬寒邪之痛附子為不可少之藥。屬於寒積腹痛者宜與大黃合用,癥見便秘腹痛,口舌幹燥,腹冷拒按,脈沈緊,非大黃不足以去其寒,非大黃不足以去其積,大黃苦寒以清實熱,與附子合用借其清力下寒積,是中藥的絕妙組合。
曾有壹患者臍腹疼痛拒按,每遇陰雨天氣或寒冷腹痛加劇,大便數日不通,脈沈緊,口幹舌燥舌苔厚膩,此非實熱,乃寒積之證,以溫脾湯量身定做處方如下:人參15克,附子15克,幹姜15克,大黃10克,硝酸錳5克,川樸15克,刺猬皮15克,廣木香7克。
服3劑,臍腹陣痛,大便下行如豬油樣,疼痛大減,繼服3劑,大便轉稀,腹痛止,遂愈。
須知,寒積腹痛,並非大黃、芒硝的適應癥。但與附子、幹姜、辛熱祛寒合用,既調和了其苦寒之味,又發揮了其清熱通降之力,可謂寒熱並用,妙不可言。
仲景有附子瀉心湯,大黃附子湯都是寒熱結合可以借鑒的。除溫腹外,還治風寒痹痛。傷寒論》有桂枝附子湯、桂枝加白術湯、甘草附子湯三方,均用附子治療風濕相搏、周身疼痛之癥。俞痹之偏寒者皆用附子散寒止痛,寒熱錯雜痹痛者亦用附子清熱藥,仿桂枝加芍藥知母湯意,每收良效。
有壹少婦下肢冷痛,據雲在產後,雖是盛夏季節,下肢亦覺如風吹樣,經久治無效,余用甘草附子湯加牛膝15克、附子15克,初時稍效。繼而加量,最後加至80克,連進八十余劑而愈。可見附子是溫經散寒、通陽止痛的唯壹有效藥物。須先煎40~60分鐘以減其毒,再下其他藥物。
《傷寒論》第三十條雲:"太陽病汗泄不止,惡風者,小便難,四肢屈伸微急,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本條為汗多陽虛營衛不和之證。余臨床觀察,凡汗多畏寒屬陽虛者,此方有效。
壹青年男子受治多年汗多而惡寒,曾用中西藥治療均無效,西醫診斷為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來我院門診時正值盛夏,汗出如洗,自述受風甚劇,余感其手冷如冰,舌淡口淡而脈緩,辨證為營衛不和而汗出,陽虛不固。
處方如下: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棗5枚,附子15克。水煎服。首服8劑後,汗出減少,全身稍有力。繼用此方,闌尾炎增至80克,再進8劑,汗止大半,邪風亦大減。
再囑繼續用此方不變,再服60劑,汗止手足溫無冷感,遂痊愈。
余臨床治療自汗證甚多,多數患者舌紅身燥熱汗出,喜用當歸六黃湯切,清熱養陰固表,或用甘麥大棗湯效果甚佳。但其中有些患者陽虛畏寒,陰陽兩虛寒熱錯雜,遷延不愈,在原方(當歸六黃湯)中加入附子10~15克,寒溫並用,入數劑後汗隨即驟出,寒也同時消失。附子助陽,又為滋陰之藥,有陽生陰長之妙。陰陽調和,自汗自止。
中醫有 "陰陽和則自汗止"、"陰陽和則自汗止"、"陰陽和則自汗止"、"陰陽和則自汗止 "等治法。
治內傷發熱,神疲自汗,頭暈氣短,脈細弱,舌質嫩,乃陰虛陽氣外越所致。這類發熱,用甘溫清熱法無效,余用龍牡收斂浮陽,加附子引火歸元,更有人參益氣、白薇、銀柴胡、青蒿等以清瀉虛熱頗有療效。
有壹婦女患低熱9個月,體溫壹般在37.6℃~37.8℃之間,經某醫院系統檢查無定論,曾用中藥甘寒養陰、甘溫除熱法數十劑,均無效,來門診求治。倦怠自汗,頭暈氣短,低熱,脈沈細無力,舌質細嫩。診為陰虛陽氣浮越,宜助陽益氣潛陽法。
藥物:龍骨20克,牡蠣20克,附子2.6克,白薇20克,銀柴胡15克,黃芩15克,麥冬15克,甘草10克,人參10克。水煎服。
進上方6劑,體溫有下降趨勢,數日在37.1℃~37.3℃之間,自覺全身較前有力,精神好轉,但仍頭暈目眩,手足心熱,脈見細數,此為陽氣稍斂,重用上方不變。
繼服6劑,數日體溫在36.5℃,連續數月無此現象,全身較有力,但有時仍出汗,舌苔薄脈弦而較前有力。筆者建議繼續用此方,又服6劑,體溫已穩定,在36.4℃~36.8℃之間,汗止,身心均恢復正常,遂痊愈。
本方仿照二加龍蠣湯的思路,壹方用附子、龍骨、牡蠣,以潛陽收引,引火歸元;壹方用麥門冬、黃芩、白薇、銀柴胡滋陰清熱,再用人參益氣,用於低熱纏綿、神疲乏力頗有療效,與甘溫清熱之法異曲同工之妙。
《金匱要略-消渴篇》雲:"小便不利者,氣息如水,口苦渴,栝蔞薤白丸主之"。本方以附子溫陽化氣,使津液上升而止渴,水氣得化而利小便。栝蔞根清熱潤肺,肺為水之源,肺清則水氣下行。余師意用附子配合清熱利濕或甘寒清熱之劑治療脾肺腎參與功能失調的頑固性水腫,屢收良效,在大隊清熱利濕或甘寒養陰方中加附子以溫腎助陽,小便利而水腫消除。
近治壹李姓男性患者,39歲,患慢性腎小球腎炎,高度水腫,尿蛋白(+++),水腫久不消退,小便不利,用呋塞米等利尿藥無明顯效果、約水劑亦無效,面色發白,全身水腫,每天排尿約 300 毫升,口幹舌燥舌紅,胃脘灼熱,下肢發涼,睪丸濕冷,血漿蛋白 3.3,球蛋白 1.8,白蛋白 1.8,血漿蛋白 3.3。8,白蛋白1.5,脈沈細,手足厥冷,此上熱下寒之證,病機為肺胃有熱,脾虛腎陽衰弱,用清肺養陰,清利濕熱,溫補腎陽之劑。
花粉15克,麥門冬15克,益母草15克,沙參15克,黃芪25克,山藥20克,茯苓20克,瞿麥20克,扁蓄20克,昆梔30克,蓮子15克,生地20克,附子15克,肉桂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2次。
連進10劑,24小時尿量達2500毫升,水腫全部消除,尤其是全身較前有力,精神振奮,食欲大增,口幹、咽幹、胃燥及脘腹灼熱感大為減輕,尿蛋白由(+++)降至(+++),繼續調節尿蛋白(+),血漿總蛋白0.7克。
此方溫陽滋陰與清利濕熱相結合,病機與療效相符。
《金匱》薏苡附子散治腸癰。本病病理為陽氣不足,濕濁壅盛,氣血壅塞成癰膿,不能用苦寒下藥。本方以附子扶助陽氣,苦寒敗毒清熱解毒,活血排膿,薏苡仁清熱利濕。三藥合用,治陽虛癰疽膿血不除。
余按此意治療壹婦人慢性尿路感染,小便中有大量膿球,各種抗生素及消炎藥均無效,經年累月刺激尿路癥狀不除,疼痛異常來余求治。腰部酸冷,脈象遲緩,舌潤而口幹,分析此為陽氣虛夾膀胱熱毒膿液所致,單純清熱解毒,不助陽氣,正不勝邪故不愈,故予薏苡附子粉化裁。
處方:薏苡仁30克,附子15克,敗醬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甘草15克。水煎服。服6劑,尿路刺激癥狀大減。服10劑後,小便全轉為陰性,腰痛及惡寒亦消除,遂痊愈。
經本方治療的類似患者很多,凡下元虛寒、腰痛、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尿檢白細胞大量增多或帶膿球、脈沈細、舌質濕潤者,辨證屬陽虛熱邪,用附子清熱解毒藥均有效。此類患者長期使用抗生素、八正散等,先用有效,後用無效,纏綿不愈,所見比比皆是。如兼氣虛者可加黃芪30克,熱甚則惡之,加木通、瞿麥、扁蓄等。
總之,要權衡邪之輕重,切中變化,以適合病情,方能藥到病除。又如前列腺炎,前列腺中白細胞大量增多,腰酸,睪丸濕冷,應用本方亦多治愈。
曾有朱某同學,前列腺液中有大量白細胞,會陰部甚至尿道脹痛。腰痛怕冷,經醫院診斷為前列腺炎,經治療無效,用薏苡附子散加白花蛇舌草,服二十余劑,前列腺液白細胞陰性,諸癥消除而愈。
酸用於心、脾、腎經,溫腎水,強心回陽,郁治心衰,除用酸配以活血化瘀藥外(見酸配溫陽水法),用氣血同治心律失常屬心陽衰者亦頗有效機。
有壹男子患心律失常頻發室性早搏,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異戊巴比妥、乙胺碘呋酮、慢節律等藥均無明顯療效,全身乏力,心悸氣短,手足發涼,脈結代,舌淡嫩,辨為心陽不足,血瘀絡阻,以益氣扶陽絡法。
處方:附子10克,紅參15克,桂枝15克,薤白15克,黃芪30克,紅花15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丹參15克,麥冬15克,五味子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服17劑,心律恢復正常,諸癥減輕。唯夜間睡眠不佳,前方加酸棗仁20克、茯苓15克、遠誌15克,連進10劑,諸癥皆除而愈。
凡心律失常,脈緩無力,舌質濡,怕冷,有陽虛證出現者,附子和氣血藥,均可糾正。附子又能鼓舞心陽,與人參黃芪益氣,丹參桃仁活血,岐黃血行可謂痊愈矣。
總之,附子性味辛熱,能通十二經脈,由上而下,出表入裏,為回陽救逆之要藥,如配伍得法,可發揮其壹藥多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