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太陽還在曬屁股,這兩天準備把襪子放在秋褲裏。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前幾天北京因為迎來妖風登上了微博熱搜。
我記得Kizai當時穿著毛衣,祈禱老板通知他不上班的消息~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好骨感~
但是從大家的朋友圈可以看出,當代年輕人的抗寒能力越來越差了!
Kizai,我也看了Genebao的檢測結果。是的,“秋衣超人”的身份已經確定了?
除了吃高熱量食物,增加脂肪外,再加壹層被子厚度,抵禦寒冷天氣。
在這個感冒病毒肆意肆虐的季節,口袋裏的感冒藥也是必不可少的。
無論是流鼻涕、發燒、咳嗽、打噴嚏還是喉嚨痛,都可以放幾片在嘴裏。
但事實上,關於服用感冒藥,還是有很多不理智的行為...
所以,今天Kizai就來給大家講講吧~
1.這樣吃感冒藥容易“殺人”嗎?
1.避免服用過多感冒藥。
否則容易腎衰竭。
有些人感冒時,往往喜歡吃各種感冒藥,以求盡快治好感冒。
但這是不對的。雖然市面上的感冒藥種類很多,但大部分成分都是壹樣的。
例如,下面是壹個眾所周知的感冒藥處方:
可以看到,這裏列出的感冒藥幾乎都含有對乙酰氨基酚,也就是俗稱的撲熱息痛,是壹種解熱鎮痛藥。
如果壹次服用過多或者藥物間隔時間過短,都有可能導致肝損傷,甚至肝小葉壞死,甚至失敗的可怕後果。
Kizai記得之前在網上看到壹篇報道。
壹個27歲的小夥子,亂吃感冒藥,因為五臟六腑衰竭,沒能挽救年輕的生命。
這個男孩器官衰竭的原因是“過量攝入對乙酰氨基酚”。
那麽對乙酰氨基酚的攝入量應該是多少呢?
壹般來說,建議成人壹次服用對乙酰氨基酚不超過500mg,兩次劑量間隔不少於6小時。每日不超過2g,療程不超過3天。
而且有孩子的媽媽也要記住,對乙酰氨基酚在新生兒體內排泄緩慢,毒性相對增強。3歲以下嬰兒應避免使用。
2.吃感冒藥代替喝酒。
“雙硫侖樣反應”會導致猝死。
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常識,喝酒不吃藥,吃藥不喝酒。
因為有些藥物和酒在我們體內會發生化學反應,也就是傳說中的“雙硫侖樣反應”。
雙硫侖本身是壹種戒酒藥物。雙硫侖和乙醇結合會阻礙乙醇的正常代謝,所以喝少量的乙醇也會引起乙醛中毒。
主要表現為虛弱、頭暈、嗜睡、幻覺、潮紅、頭痛、惡心、嘔吐、血壓下降、急性心力衰竭、呼吸困難、急性肝損傷、驚厥和死亡。
除雙硫侖外,甲硝唑、呋喃唑酮、甲苯磺丁脲、氯磺酰脲和壹些帶有甲基四氮唑側鏈的頭孢菌素均可引起此反應。
所以,大寶寶們,吃藥,不要喝酒,不要拿生命開玩笑。
但是,人類有時候會做壹些極端的事情。有些人感冒時幹脆選擇不吃藥,因為他們認為感冒可以自愈。
所以,問題來了...
第二,感冒能完全自愈嗎?
其實不只是患者這麽想,有些醫生甚至認為感冒是小病,沒必要吃藥。
他們通常說感冒是“自限性疾病”。
也就是說,?感冒有其自然過程,過壹段時間可能會好。
但這並不意味著感冒時不需要任何治療措施。對於老人、嬰幼兒和身體不好的人來說,感冒不是小問題,而是需要認真對待的“大病”。
所以壹旦感冒,壹定要及時服用具有解熱鎮痛作用的感冒藥。
曾經有壹個案例,壹個女生感冒了,很久沒去醫院。嚴重的時候,她去醫院檢查,確診為急性白血病。
因為白血病的早期癥狀很像感冒,比如發燒,喉嚨痛,乏力,而且還會復發。
這種情況只有去醫院查血常規和骨髓像才能發現。
所以不要以為感冒是小事,積極就醫可以避免很多麻煩~
還有的寶寶缺乏用藥常識,去藥店買感冒藥總是容易浪費錢。
所以Kizai決定帶給妳壹個終極用藥指南。有了這個“神器”,可以幫助妳更精準的用藥~
三、這裏有壹個“坑”用藥指南。
1.解熱鎮痛藥(發熱和頭痛癥狀)
這類藥物主要是針對感冒中的發熱癥狀,有止痛消炎的作用,但對乙酰氨基酚沒有消炎作用。
常見的解熱鎮痛藥有: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布洛芬、雙氯芬酸。這些常見的解熱鎮痛藥療效差別不大,在治療劑量下是安全的。
2.抗過敏藥(流鼻涕、打噴嚏等。)
感冒時,身體會產生更多的組胺(壹種由身體產生的可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從而出現鼻子發癢、流鼻涕、打噴嚏等過敏癥狀。
此時感冒藥中會加入壹些抗過敏成分如撲爾敏、苯海拉明等來緩解這些癥狀。
不過值得註意的是,這些抗過敏藥都是針對嗜睡的。
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感冒藥(比如白加黑)白天片,晚上片。這其中的秘密在於,日間藥片可以在開車時使用,但過敏癥狀無法緩解。
3.減充血劑(鼻塞癥狀)
當我們感冒時,我們的鼻子經常是不通氣的,呼吸變得困難。為了緩解這種情況,我們必須依賴減充血劑。
偽麻黃堿是感冒藥中常用的減充血藥,但高血壓患者慎用該藥。
4.咳嗽藥和祛痰藥
右美沙芬,感冒藥和止咳糖漿中常用的止咳西藥,通過中樞系統抑制咳嗽,按照說明書使用就不會擔心成癮。
但是另壹種替代咳嗽藥可待因並不那麽安全,而且極易上癮。
所以除非萬不得已,不要讓醫生開含可待因的藥~
另外,寶寶可以打開基因寶App。
在“精準健康”頁面,我們可以看到“藥物風險提示”和“家庭常規用藥”兩個板塊。
在“藥物風險提示”中,我們可以知道我們的基因中有哪些藥物存在風險,所以我們在選擇藥物時會更加謹慎。
比如Kizai的檢測結果告訴我,服用含有對乙酰氨基酚的藥物時,需要酌情調整劑量。
這個貼心功能是不是很棒?
因此,Kizai建議每個人都應該有壹本個人用藥指南。畢竟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不是嗎?
*以上建議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臨床決策的唯壹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