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為什麽?可能是因為作為第壹批吃螃蟹的人,掌握了相對大的主動權。對於深耕醫藥市場多年,並在渠道把控上有相當自信的原研藥外企,至少就現階段而言,即使主流的集采賽道被其他藥企占領,他們的品牌效應仍然影響著臨床的醫生和患者。
而且,對於進入集采的仿制藥,由於利潤空間基本被壓縮,很難再騰出更多的市場費用來打造自身品牌,所以集采反而形成天然的市場區隔——原研藥成了“貴的好藥”,集采中標藥卻是“便宜的次藥”。
對於原研外企,與其“跳水式”降價為博帶量采購入圍,不如深耕院外市場,可能會是這類藥企的策略。而這壹策略,本身受有兩方面的趨勢影響:
(壹)對於集采入圍的廠家,很大可能會放棄對第二、三終端等院外市場的投入,縮減推廣費用投入。這給原本在院外市場推廣靈活性相對薄弱的原研藥企,順利實現仿制藥替換創造了可能。
(二)隨著DRGs、零差價、醫藥分離、分級診療等政策的推出,處方外流成為了未來的必然趨勢,院外市場將成為未來5年的新增長點。
當然,我覺得原研藥企也不至於真的傻到直接拋棄拽在手中那麽久的公立院內市場。只要還牢牢把握著臨床終端,就有太多的方式可以將屬於自己的市場份額搶回來。目前的主流的模式無外乎幾種:
1.院內自費藥房。這類藥房壹般開設在醫院內或醫院旁邊,和醫院通常會有合作約定,如在處方引流方面給予技術或內部政策支持等,藥房再將盈利的壹部分以合規方式如物業租金、藥事服務等方式返回給醫院。以前找這種藥房是相比較靠譜的,當然,現在由於空子鉆多了,公立體系的自費藥房也陸續被停掉了。
2.互聯網遠程醫療+線下社會藥房。醫生通過微醫、好大夫等平臺遠程問診,然後由特定的社會藥房將藥品配送到家。這個事情也是我現在在做的,很大可能會成為未來的壹個重要通道,雖然醫保問題現在還是壹個比較重要的問題,但是如果藥品本身確實是壹個好藥,那其實報不報醫保也不是特別的重要了。
3.院邊(外)藥房。算是目前比較主流的方式,主要為適用於那些原來在某些醫院銷售不錯而後遭到落標的藥品,患者可以到藥店購買,如果是醫保目錄的藥品,患者還可以用醫保卡支付,只是使用的是個人賬戶的資金。
當然還有很多其它模式,只是現在還並不是特別流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