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通進,1914年出生,福建省長汀縣塗坊鎮塗坊村人,醫學博士,全科醫生,中國神經外科奠基人,從長征中走出來。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an主義青年團,同年加入中國****an主義黨。
在紅軍歷史上,***出現過三位醫生,塗通今是目前唯壹的幸存者。塗通今出生於福建省長汀縣塗坊鄉,在父母的拼命供養和族人的資助下,塗通今讀了五年私塾,三年高中,畢業於國文講習所。塗通今在西安創辦了第四軍醫大學神經外科培訓中心。曾任第四軍醫大學副校長、校長,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副部長,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
1964年,他被授予少將軍銜。
中文名:塗同進
國籍:中國
出生日期:1953年12月31日:中國
出生地:長汀縣塗坊鎮:福建省長汀縣塗坊鎮
出生日期:1914 年
職業:軍人
1972 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士兵
主要成就:壹等紅星功臣:壹等紅星功勛榮譽章
代表作:
榮獲三等功勛章:榮獲三級八壹勛章、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八壹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八壹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軍銜:1955 年被授予大校軍銜
軍銜:1964 年晉升為少將
個人簡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福建軍區後方總醫院護士,1932 年 10 月考入紅軍衛生學校第二期學習。1933年畢業後,任紅九軍團八團醫生、軍醫院主治醫生,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第五次反 "圍剿 "和二萬五千裏長征。紅壹、四方面軍會師後,紅九軍團改編為紅四方面軍第32軍,任96師衛生所醫生兼所長、中央教導師醫務主任。到陜北後,考入延安中國醫科大學。抗日戰爭時期,任軍委衛生部第四後方醫院醫務科科長、延安國際和平醫院主治醫師,1944年考入中央黨校二部學習。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松江軍區衛生部長、東北民主聯軍東線兵團後勤部衛生部長、東北野戰軍衛生部副部長。參加了開辟東北解放區的戰鬥行動和遼沈、平津戰役。建國後,任第四野戰軍和中南軍區衛生部副部長。1951 年入蘇聯醫學科學院神經外科研究所學習,1955 年獲醫學副博士學位,1955 年入蘇聯軍事醫學科學院特別系進修。1956 年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副校長、校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副部長。1956 年回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副校長、校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副部長,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顧問,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1988 年 7 月被授予三級紅星功勛榮譽章、三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二級解放勛章。著有《蘇聯神經外科》、《急診神經外科》等10部專著。
少年時代
1914年出生於壹個貧苦農民家庭。祖父是個貢生,父親是個文盲。塗通今讀過幾年私塾和中學,1929年紅軍占領長汀後,父親參加了農會和赤衛隊,塗通今參加了少先隊,1930年參加了縣蘇維埃宣傳隊。
活動年表
1914年,塗通今出生於壹個貧苦農民家庭。塗通今讀過幾年私塾和中學。
1929年,紅軍占領長汀,塗通今的父親參加了農民協會和赤衛隊,塗通今參加了少先隊,
1930年,他參加了縣蘇維埃宣傳隊。
1932年,在擔任區蘇維埃代表的父親的支持下,塗通今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當時,蘇區正在進行反圍剿鬥爭,戰鬥中的傷亡凸顯了紅軍對醫療人才的迫切需求。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塗通今參加紅軍後,立即被分配到福建軍區後方總醫院。入院第二天,他就接到了壹份題為 "為什麽要學護理 "的試卷。乍壹看,高中畢業的塗同進壹頭霧水。突然,他想起了醫院大門上的壹副對聯:"搶救前線英勇歸來的戰士,培養無產階級醫學人才",憑著記憶,他把這句話壹字不差地寫在了答卷上。發榜時,屠同進名列第壹!
經過八個月的護理,塗通今被送到江西興國縣茶陵的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學習。這是他接受正規醫學教育的起點。正是在紅軍衛生學校緊張的學習期間,塗通今加入了中國****anitarian 青年團,同年成為中國****anitarian 黨員。
1932年10月,塗通今考入紅軍衛生學校第二期,學員近30人。李濟是當時的專職教員。紅軍衛生學校創辦於1931年,開始稱紅軍醫學院,何誠任首任校長,第壹期學員25人,張汝光、劉芳、遊聖華。1932年紅軍醫學院更名為紅軍衛生學校。
1933年,紅軍衛生學校與傅連璋的紅軍醫學院合並,李贄負責解剖學、生理學、細菌學教學,孫詒讓負責病理學、內科學、診斷學教學。
1933年,塗通今畢業,成為紅3師8團的壹名軍醫。不久紅3師與紅12軍合並為紅9軍團,他仍在8團任軍醫。長征初期,他擔任紅9軍團1號兵站醫院主治醫師。到遵義後,9軍團軍醫院撤銷,他任9軍團司令部衛生所所長。紅九軍團改編為紅三十二軍時,他任九十六師衛生部醫務主任。長征結束後,第 96 師劃歸中央教導師,他擔任第 1 師醫院院長兼師衛生部醫務主任。抗日戰爭爆發後,塗同進任八路軍後方第四醫院醫務科科長、幹部結核病療養院副院長、八路軍後方第二醫院醫務科科長。
1938年12月初,屠呦呦被派往延安參加中國醫科大學特訓班。在這裏,他認識了王力。
1940年,學校更名為中國醫科大學,他在那裏學習了四年。
1942年畢業後,他成為延安國際和平醫院的壹名外科主治醫師。他曾為兩個團滅過疥瘡。解放戰爭時期,屠同進任松江軍區衛生部長,接管哈爾濱偽滿軍醫大學,改組為東北軍醫大學,並兼任校長。
1945年8月28日,塗通今到中央組織部請示工作,彭真告訴他,黨中央已作出 "向北發展,向南防禦 "的決定,黨校和延安的大部分幹部要到東北去,原定到山東、中南等地的幹部要到東北去,塗通今改變了去東北的方向,塗通今名列其中。塗通也在其中。匆匆告別王力後,塗通今先去沈陽,後隨陳雲到哈爾濱,任松江軍區衛生部長,
1947年任東北民主聯軍後勤部東線衛生部長,
1949年任第四野後勤部衛生部副部長。進入四野後,任中南軍區後勤部衛生部副部長,組建華中醫學院,並任院長、黨委書記。
1951年,屠呦呦與錢信忠、潘世征成為新中國第壹批蘇聯留學生。塗先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蘇聯醫學科學院神經外科研究所。在蘇聯學習期間,屠呦呦掌握了俄語,對神經外科有了深入的了解,1955 年獲得副博士學位。他被蘇聯醫學科學院特別系錄取。
1956年,屠呦呦回國,歷任第四軍醫大學副校長、校長,總後勤部衛生部副部長,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
1956年,屠呦呦回國,任第四軍醫大學副校長、校長,總後勤部衛生部副部長,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並被任命為北京解放軍總醫院副院長、院長。1956 年,他在第四軍醫大學創建了神經外科。在臨床實踐中,他開展了小腦上梗聽神經瘤切除術、延髓神經脊束切斷術治療三叉神經痛、腦腫瘤第三腦室後部切除術等,填補了國內空白,開創了我國神經外科的新局面。
1961年,他翻譯了蘇聯的《神經外科手術學》。
1984年,他主持翻譯了蘇聯的《血管內神經外科學》,介紹了治療腦血管疾病的新技術。
1995年,他主編了《急性神經外科》。他撰寫的學術論文和編譯的醫學著作總數超過 25 部。
1964年,他晉升為少將。曾獲三級八壹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解放勛章和壹級紅星榮譽勛章。
1983年,他從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改任兵團副參謀長。他還擔任過《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和《新中國預防醫學的歷史經驗》的副主編,撰寫和編寫了《急性神經外科學》等10部專著。
1995年11月5日,在中華醫學會成立80周年紀念大會上,屠呦呦先生被授予表彰證書,以表彰他對醫學科學和學會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
長征中的醫生
老紅軍中也有醫生。**** 三位。他們是錢信忠、塗同進和潘世征。
塗通進,二萬五千裏長征中的醫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將軍,留學前蘇聯的醫學博士,中國神經外科的奠基人。
愛情
千裏姻緣壹線牽
1938年12月初,屠同進被派往延安參加中國醫科大學特訓班。在這裏,他認識了王力。
王力是河南人,出生於1920年。1937年8、9月間,正值日本侵華最嚴重的時期,在家鄉中學讀壹年級的王力受到進步師生的影響,決心放下書本,參加民族救亡運動。開明的父親帶著 17 歲的她來到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辦事處告訴她延安的生活很苦,她說自己不怕苦,辦事處問她想學什麽,她早就看了門外的招生廣告,脫口而出:"學醫"。就這樣,她和60多名進步青年壹起,從西安徒步來到延安,先是進入抗大五大隊學習,後來又動員到醫科大學學醫,分配到已編入二大隊藥學系的學員中轉入九大隊。1939年,黨中央為加強敵後根據地建設,決定將二大隊和學校部分教職員工全部調到冀察晉根據地工作。但二大隊奉命回校繼續壹大隊的學習,其中包括 "特訓班"。
"特訓班 "和轉來的九人住在壹個院子裏,日夜相見。塗通金是大隊支部組織委員,王麗是調九的黨小組長,他們經常在壹起開會討論問題,壹起參加生產勞動,壹起組織文體活動,漸漸地,王麗熱情、能幹、堅毅、肯幹的身影在塗通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揮之不去。怎麽辦呢?他便利用組織委員的身份經常找王麗談工作,壹談就是半天。
其實,塗通今在醫科大學是壹批二萬五千裏長征後的紅軍幹部學員,學習成績非常優秀,而且在生產運動中是勞動模範,認真穩重,壹身正氣,王力早就暗戀上他了。
當時醫大的女同誌周末和節假日大都出去跳舞,而王麗總是呆在家裏,她很關心塗同進,經常拿他的衣服去洗補,或者借這個機會向他請教這樣那樣的問題。
有壹次,趁同學們討論的機會,塗同進走到王麗面前,小聲問:"畢業後,妳有什麽打算?"王力爽快地說:"上前線,打日本鬼子"。塗通今又問"如何解決個人問題?"王力壹楞,臉紅到了耳根,張了張嘴沒出聲,轉身跑了。
1941年春,王力調九師畢業,分配到延安劉萬家溝留在兵團野戰醫院藥房當藥劑師,塗通今怕她走後沒有消息,經過壹番思想鬥爭,他趕到王力實習的西河口制藥廠去看她。心連心,兩顆相愛的心終於有了歸宿。1941年5月1日,在美麗的延河邊,在神聖的寶塔山上,塗通進和王麗這對熱血青年**** 築起了愛巢。第二年春天,塗通今從醫科大學畢業,分配到延安國際和平醫院工作,王力則生下了壹個男孩,取名塗留國。
解放後,塗通今奉命到南昌兼管醫學院,王力放棄了在武漢的事業,帶著三個孩子。到南昌後,當地衛生部門急需人才,對塗同進,他只好讓王力去幫忙,結果,在塗同進的口中,王力成了沒有任何手續的軍轉人員,直到退休。每當提起這件事,王力的言語中多有遺憾,卻沒有半句怨言。
從哈佛燕京圖書館找到紅軍衛生資料
關於紅軍衛生工作的資料,大部分已在戰爭年代遺失,但有壹部分,是上世紀90年代從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找到的。為此,我們專門采訪了原軍事醫學科學院政治部主任、現已退休的高恩賢將軍。
"這應該'歸功'於當年國民黨圍剿蘇區的總指揮陳誠。他當時下了壹道命令,凡是從蘇區得到的書面情報,哪怕是只言片語,都必須上交。沒想到,他為收集紅軍情報而建立的 "紫蘇資料室"(陳誠的編號紫蘇),卻為我們保存了許多珍貴的資料。陳誠晚年定居美國,生前將這批資料贈送給了哈佛大學。新中國成立後,我們找了幾十年都沒有找到這方面的資料,直到上世紀 50 年代,我們才知道這批資料的下落,但並不知道它的內容。直到上世紀90年代,我的孫女高星在美國讀高中時,我才與哈佛燕京圖書館取得聯系,從整理資料的美籍華人吳女士那裏拿到了目錄,最終得到了紅軍衛生方面的資料。"
這批從美國運回的資料,如今已收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教育史》。在紅軍衛生學校第二期學員名單的28人中,我找到了 "塗同進 "這個名字。從《紅軍衛生學校招生簡章第四篇》可以看出,當時紅軍的醫學教育以實用為主,內容相當全面,所列課程如下:解剖學、生理學、組織學概要、藥理學、診斷學、細菌學概要、外語(日語、德語)、病理學概要、內科學、外科學、衛生服務學、皮膚學、花柳病學概要、耳鼻咽喉科學概要、軍事衛生學、防毒學、眼科學概要、法醫學、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教育。
"長征中的治療條件是現在無法想象的。"
毛澤東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今天,歷史上有像我們這樣的長征嗎?十二個月的光景中間,天上每天有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有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到了無窮無盡的艱難險阻,而我們卻邁開大家的雙腳,驅車兩萬多裏,縱橫十二省。請問,歷史上有過像我們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從來沒有過"。重溫這段話,我們仍然感到震撼--沒有比它更準確地概括了長征的偉大和艱辛。
長征開始時,塗通今從九軍團八團醫生調任兵站醫院主治醫生。那年他20歲。
塗將軍回憶說:"羅炳輝率領的紅九軍團在長征中處於右後衛位置,壹項重要任務就是收治脫離主力部隊的傷病員。遇到敵情,紅軍往往要急行軍或強行軍,有時壹晝夜要趕壹百多裏路,體弱多病、掉隊的人很多。如果發生戰鬥,就會有大批傷員倒下,我們醫務人員就要舍命搶救傷員。""當時的搶救條件是現在無法想象的:能找塊門板搭個手術臺就不錯了,手術刀換成民用剪刀,沒有繃帶就把被子撕成條。必須有人提著油燈照亮道路。藥品和醫療設備都是無價之寶。在 20 世紀 30 年代,消毒和抗感染藥物十分稀缺,而在長征途中,這些藥物更加珍貴和稀缺。由於技術和物質條件的限制,我們只能進行消毒、包紮、固定、止血、縫合、取出子彈、清除骨片等小手術,至於截肢和內臟手術,根本無法進行。我搶救過無數的傷員。現在看來,有不少本來可以救活的同誌,因為沒有得到手術和輸血、輸液的機會而失去了生命"。
"我的助手,壹個20歲出頭的小夥子,姓楊,挺肯幹,可愛,聽話,開始肚子疼,行軍打仗,忍著忍著,後來肚子越來越大,知道可能是闌尾炎,但沒有抗生素,沒有消炎藥,最後腸子穿孔,眼睜睜看著死了。到了茅臺鎮附近的赤水河邊,大家含淚把他埋了,給他默哀片刻"。
長征途中最常見的疾病有哪些
"在蘇區,總衛生部部長賀誠總結了四種常見病:瘧疾、痢疾、疥瘡、下肢潰瘍。長征增加了戰傷、肺炎、腸傷寒,腸胃病是第壹位的。長途行軍,挨餓受凍,保證部隊的健康,更為重要,這是戰鬥力的直接保證。為了預防和減少疾病,衛生人員還擔負著向部隊傳授衛生防病知識的任務。比如,我們要告訴部隊不喝河水、溝渠水、池塘水,要喝開水,沒有條件燒開水時盡量喝井水。另外,行軍打仗全靠壹雙腿壹雙腳,部隊都是綁著走的,以免被咬傷抓傷,下肢潰爛。根據我們的經驗,部隊到達宿營地後,要盡量用熱水泡腳,睡覺時還要做'倒腳操',以促進腳部血液循環,防止腳痛和腳起泡。所以無論條件多麽艱苦,每個班都要帶兩個盆,壹個洗腳,壹個燒水。"
"翻越雪山草地的痛苦難以忘懷"
雪山草地,不知埋葬了多少紅軍戰士。
過雪山草地,是黨中央為避開敵人強大勢力而做出的艱難選擇。但在這裏,紅軍雖然避開了國民黨軍隊的進攻,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所造成的痛苦和犧牲,卻絲毫不亞於戰鬥中的傷亡。對此,塗將軍有著敏銳的痛感。
"海拔5000米上下的雪山,終年積雪,經常刮七、八級甚至十級以上的大風。除了山路,還有少數民族走過的羊腸小道,根本無路可尋。其實,部隊上山前已向當地人打聽過,選擇了最佳時機,並有向導帶路,還對全體指戰員進行了教育,要求大家做好防護準備,如用彩色棉紗布保護眼睛,防止雪盲;上山當天,吃飽穿暖,帶上開水;每人準備壹根木棍,用來探路或做拐杖;上山時要慢行,壹個腳印接著壹個腳印,以免陷進雪坑。上山時,我們要慢慢行進,壹個腳印接著壹個腳印,這樣才不會陷入雪坑。但即便如此,在爬雪山時,我們還是感受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每走壹步都十分吃力,大家都氣喘籲籲,臉色發青發紫,明顯缺氧,這其實就是高山癥,只是,當時還不知道有這種病。"
在《長征--壹個聞所未聞的故事》壹書中,索爾茲伯裏寫道:"雖然幾個月的行軍和食物匱乏讓大家非常疲憊,開始爬雪山的時候似乎還很順利,但沒過多久就進入了冰雪世界。突然,我們看不見了。沒有上山的路,大家在冰上滑倒,沒有了呼吸,掙紮著向前走,但沒有人想到會死,也沒有人意識到在海拔壹萬四千或壹萬五千英尺的高山上氧氣是如此稀缺。有些人掙紮著爬起來,結果卻永遠地摔了下去"。
過草地時,塗同進已經是左路軍32軍8團衛生所所長。"我們部隊從甘孜出發,經阿壩到臘子口***,走了40多天。草原壹眼望不到邊,海拔4000多米,空氣稀薄,氣候多變,時雨時風時冰雹,遍地寸草不生,除小坡稍幹外,大部分水草不生,行走只能踩著草墩行走,稍踩錯就有掉進泥坑的危險。由於空氣稀薄缺氧,戰士們個個面如土色,因此行軍速度減慢,即使走得慢,也感到十分吃力,呼吸急促,甚至摔倒。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給壹些病人註射強心針或樟腦酒精嗅治。40 多天來,帶來的糧食早已吃光,缺衣少食,饑寒交迫,許多人倒下就起不來了。大家撿野菜充饑,甚至把腰帶、鞋子燒了煮了吃。衛生所有10多個人,發給我們壹頭牦牛馱糧食,糧食吃完了,只好殺了吃。"
"再苦再累,我們衛生人員的工作也不能有半點馬虎。每天到達宿營地後,我們先選擇壹個相對幹燥的山坡,搭帳篷、架爐竈,撿幹牛糞、點火,給醫療器械消毒,給病人看病、換藥、發藥,包括給傷病員燙腳、開飯,我們醫務人員也盡量幫他們做。有壹次,我們正要搭帳篷撿牛糞,突然天氣突變,又是雨又是冰雹,十幾個人被澆得像落湯雞壹樣,牛糞濕透了,火也點不著,我們真是又難過又著急啊。風雨壹過,滿天星鬥,我們又開始幹活了。對我們來說,休息有時真的比吃飯還重要"。
"翻雪山、過草地的痛苦真是難以忘懷。1949年10月1日,當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塗將軍說不下去了,嘴唇顫抖著。在我的兩次采訪中,他第壹次流下了眼淚。我知道,他是在緬懷長征途中犧牲的戰友,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新中國。
索爾茲伯裏眼中的圖通津
1984年,76歲的《紐約時報》副總編輯、全美作家協會主席哈裏森-索爾茲伯裏第五次來到中國,圓了他多年來的壹個夢--了解長征,重走長征路。這位對二十世紀影響人類世界發展的大事件情有獨鐘的資深記者,曾在二戰期間與埃德加-斯諾壹起在蘇聯戰場上擔任戰地記者,從斯諾那裏了解到許多關於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傳奇事跡,多年來念念不忘。那壹年,他背著心臟起搏器,帶著打字機,和妻子沿著紅軍長征路線走了兩個多月,"主要是坐吉普車、小客車和指揮車,行進在當年紅軍男女完全徒步行走的路上"。那次,他還采訪了許多長征幸存者和黨軍高級幹部。時任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的屠同進和原總後勤部衛生部部長孫壹誌也接受了索爾茲伯裏的采訪。
那是壹個春天的早晨,在北京國際俱樂部飯店,索爾茲伯裏和壹位年輕的助手坐在兩位中國將軍的對面。在兩個小時的談話中,屠同進系統地向他介紹了紅軍長征期間的衛生工作。後來,索爾茲伯裏在 1986 年出版的《長征--壹個聞所未聞的故事》壹書中,對屠同進做了如下描述:"1984年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研究所所長的屠同進醫生身材高大,銀灰色頭發,相貌堂堂,戴著壹副牛角邊眼鏡,說話嚴謹而權威。他說,稀薄的空氣讓人變得脆弱。每個人都會像西安出土的泥人壹樣陷入泥潭。醫生用樟腦和嗅鹽搶救昏迷者,但有些人再也沒有醒來"。
成為獨當壹面的中流砥柱
經過長征的考驗,到達陜甘寧邊區後,塗通今被調到中央教導師衛生處,先後擔任直屬醫院院長、醫務處處長。在多家醫院任職期間,屠先生深感自己的醫術和醫學理論遠遠不能滿足革命的需要。抗日戰爭爆發後,許多長征幹部走上了領導崗位,塗通今卻認為技術工作還不夠,決心走工農幹部知識化的道路。1938年,他走進了革命的最高學府--八路軍衛生學校,也就是後來的中國醫科大學,從此踏上了人生更廣闊的舞臺。
1938年,他考入革命的最高學府--八路軍衛生學校,也就是後來的中國醫科大學,從此踏上了更廣闊的人生舞臺。
1942年,屠呦呦被分配到延安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擔任外科主治醫師,壹幹就是三年。在這三年裏,塗通今完成了從壹名普通軍醫到外科專家的轉變。正是在這裏,塗通今逐漸成為我軍醫療工作的中流砥柱;1943年,他創造性地用三周時間為延安1500名戰士消除了疥瘡;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東北松江軍區衛生部長、東北民主聯軍東線衛生部長、東北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衛生部副部長。在此期間,他接管偽滿醫院,培養醫療骨幹,創建軍醫學校,為大兵團作戰培養了大批醫務工作者。在遼沈戰役中,他指揮部署救治傷員 6 萬多人,保證了 70%的傷員復出率。由於工作出色,1949年初,他被派往西柏坡向周恩來副主席匯報工作。
留學蘇聯,成為紅軍醫生
1951年,國家選派200名學生赴蘇聯留學,其中醫科學生30名,全部為研究生,每人攻讀壹個專業。塗通今的任務是學習神經外科,為回國後創建中國的神經外科做準備。塗通今帶去的紅軍幹部還有錢信忠(94歲高齡,曾任中國衛生部部長)、潘世征(1961年病逝前任軍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他們研究的是醫療衛生機構和普通外科。
在蘇聯莫斯科布爾登科神經外科研究所,當塗同進被介紹為參加過二萬五千裏長征的老紅軍時,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有人喊出了毛澤東的名字。屠呦呦為自己感到驕傲。
但神經外科對他來說是壹個全新的領域。
但神經外科對他來說是壹個全新的領域,他憑著勤奮、經驗和長征精神,完成了神經生理學、神經外科學、神經解剖學的學習,還掌握了流利的俄語。
1955年7月,他的論文《三叉神經節及其後根腫瘤的診斷和治療》答辯獲得蘇聯醫學科學院學位委員會的壹致通過。 那年他 41 歲。
回國後,屠同進在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創建了全軍神經外科培訓中心。此後,作為壹名神經外科醫生和教育家,屠同進先生為祖國和軍隊的醫學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先後擔任第四軍醫大學副校長、校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副部長,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等職。1964 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從普通軍醫,到常見病醫生,到外科醫生,再到神經外科醫生,塗通今走完了他的職業歷程;從農村娃娃,到紅軍戰士,到部隊幹部,再到解放軍將領,塗通今走完了他的信仰軌跡。正如慶祝他九十壽辰的壹副對聯所言:"塗謀戴業紅軍博士救死扶傷名揚四海,通今博古軍校先生鞠躬盡瘁桃李滿天下"。
功勛榮譽
1964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曾獲八壹勛章、獨立自由勛章、八壹勛章、獨立自由勛章、解放勛章、紅星功勛榮譽章等。
2011年,他被評為醫學教育領域的 "劍橋世界傑出華人"。
作者
譯自蘇聯:神經外科學》,編審:實用神經外科學》、《野外手術學》
譯自蘇聯:血管內神經外科
主編:急診神經外科
副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新中國預防醫學的歷史經驗》
撰寫出版《新中國預防醫學的歷史經驗》
撰寫出版《新中國預防醫學的歷史經驗》
撰寫出版《新中國預防醫學的歷史經驗》
撰寫出版《新中國預防醫學的歷史經驗》
撰寫出版《新中國預防醫學的歷史經驗》。/p>
著、編譯:"撰寫、編譯《急性神經外科學》等10部專著。撰寫的學術論文和編譯的醫學著作。
愛心
支援災區,捐助 "希望工程"。
1996年,屠同進的家鄉遭受洪災,王力拿出自己買按摩器的錢,又從生活費中拿出壹些,湊了1000元送到災區。
不久,他們聽說長汀縣壹所小學的學生很貧困,又捐出3000元,為長汀縣壹所小學建起了 "希望圖書室",
同時,他們又給家鄉寄去了600元錢,用於宣傳老區。
1999年底回到閩西,二老看到長汀壹所小學設施簡陋,拿出身上僅有的1000元錢捐給學校,雖然錢不多,卻是二老的拳拳愛心。
回聲
屠院長是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為醫學教育做出了突出貢獻。
--王忠誠(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外科專家)
屠院長是我軍衛生戰線不可多得的可貴人物,是工農幹部知識化的典範,是人民軍醫又紅又專的楷模。
--呂增祺(解放軍總後勤部原部長助理兼衛生部部長)
奉獻育新人,桃李遍三軍。--陳敏章(原衛生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