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案件如何審查采納“壹對壹”證據的意見。
壹、“壹對壹”證據概述“壹對壹”證據是指被告人與被害人,或者被告人與證人各執壹詞,沒有其他證據證實或者其他證據不能形成證據鏈的情況。
這類案件的證據有兩個特點:
1,“壹對壹”的證據通常是直接證據。壹對壹的證據壹般能反映案件事實的全貌。只要核實壹方的證據,就可以據此認定案件事實。
2.“壹對壹”的證據通常是口頭證據。在“壹對壹”證據中,由於沒有其他證據證實或者其他證據不能形成證據鏈,言詞證據的提供者大多與案件有壹定的利害關系,因此這類證據的內容是虛假的。?
(1)常見的案件類型
“壹對壹”證據多發生在行為人單獨實施的犯罪行為中,其成因包括作案手段狡猾、場所隱蔽、作案間隔時間長或取證不力等。典型的案件類型有無第三人在場的行賄受賄案件、被害人未能及時報案的強奸案件、因證據收集不完整無法形成完整證據鏈的案件等。根據被告人是否認罪,“壹對壹”證據案件可分為被告人認罪,被害人、證人未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案件;被告不認罪,受害人和證人指認被告有罪。後壹種情況是實踐中常見的情況。
(B)確定不同類型的"壹對壹"案例
不同類型的“壹對壹”證據案件,因被告人作有罪供述或無罪抗辯,可能導致案件認定的困難不同:
1.如果被告人不認罪,而被害人或者證人認定被告人有罪,應當審查被害人的陳述或者證人的證言是否能夠與其他證據相印證。如果能佐證,就能認定案件事實。
2.如果被告人供述有罪,被害人或者證人未能認定被告人有罪,被告人供述缺乏證實,只有被告人供述證實了案件事實,根據法律規定,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
二、“壹對壹”證據審查1,審查被害人或證人提供證據的動機。
實踐中應重點考察被害人、證人的動機及其與被告人的關系,對相關證據的證明力作出準確判斷。如果被害人、證人、被告人是陌生人或者關系壹般,故意捏造事實、提供虛假證據的可能性較小;另壹方面,為了加重或減輕被告人的罪責,很容易誇大事實真相。
2、審查被害人陳述和證人證言的主客觀條件。
需要對被害人陳述和證人證言的主觀能力和客觀環境進行考察,才能區分其真假。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察:
(1)被害人或證人提供的證據是否由於認識、記憶或表達的原因不準確或部分不準確。
(2)被害人、證人是否因距離、空間障礙、燈光、聲音大小或突發、短暫事件影響感知的準確性和全面性。
(3)被害人、證人提供證據時,是否受到過脅迫、引誘、欺騙、賄賂、教唆等因素。
3、審查被害人和證人證言的內容
對被害人陳述和證人證言內容的審查應當重點關註以下問題:
(1)形式內容是否合理,是否有矛盾;
(2)被害人陳述與證人證言是否壹致、穩定,是否有重復、重大出入;
(3)確認的內容與案件中的其他證據是否能夠相互印證。如果被害人、證人如實描述自己的經歷和案件事實,壹般會自圓其說,具有穩定性,並能與其他經查證屬實的在案證據相互印證。反之,就會前後矛盾或者無法自圓其說,也無法被其他證據所證實。
4.審查被告辯護的動機和目的。
實踐中,被告人找借口的動機和目的是不同的。有的被告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進而提出無罪、罪輕或免除處罰的證據和意見;部分被告人捏造事實,隱瞞真相,企圖逃避制裁或掩蓋* * * *所犯罪行。因此,弄清被告人辯護的動機和目的,有助於審查被告人供述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5、審查被告的辯護內容
對於被告人辯護內容的審查,要註意辯護本身是否合理,同時審查被告人到案後反復供述的內容是否穩定、壹致。如果被告的辯解不符合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壹般規律,或者出入有較大變化,則存在虛假的可能。此外,還應考察被告人答辯的具體環節是否屬於特殊情況下的異常現象,被告人人口供給的變化是否具有逃避事故的企圖。
6、審查被告人的辯解和其他間接證據能否相互印證。
審查被告人辯護的真實性,應當聯系案件中的間接證據,進行比較分析。如果被告人的辯護與其他間接證據存在矛盾,需要對證據材料進行全面審查,根據經驗和證據分析的規則,將被告人的辯護與其他證據的證明力進行比較,然後決定采納何種證據。如果發現被告人的辯護與其他間接證據對案件事實的證明基本壹致,在關鍵細節上的“描述”能夠壹致,則需要進壹步審查證據之間是否有內在聯系,是否達到相互印證的程度。
三。具體案件“壹對壹”證據審查1。賄賂案件中“壹對壹”證據的審查
對於賄賂案件中的“壹對壹”證據,應當圍繞與行賄受賄有關的構成要件事實審查證據材料,並結合以下因素進行綜合判斷:
(1)犯罪原因是索賄還是主動行賄,即行賄人行賄的目的是什麽,意圖獲取什麽利益,行賄人收取財物的動機是什麽;
(二)行賄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行賄人謀取利益的行為及其危害後果;
(三)受賄款項的來源、特點和去向;
(四)行賄的時間、地點、交付方式和書面憑證;
(5)雙方平時關系如何,是否有經濟往來;
(6)是否有借後歸還的意思表示和行為;
(7)受賄人是否有返還能力;
(八)不退原因;
(九)行賄人親友的非正常收支;
(10)犯罪原因及報案人提供的線索;
(11)行賄人和行賄人被調查時的具體反應。
2.審查強奸案中的“壹對壹”證據
強奸案中的“壹對壹”證據應當結合以下因素進行審查判斷:
(1)被告留在犯罪現場的物品,如衣服、衛生紙、避孕套等。、被害人損壞的物品,如衣服、內衣、鞋子、襪子,以及作案工具,如刀、槍、棍、毒品、繩索等。
(2)被害人描述的被告人的體貌特征;
(3)被告人與被害人之間是否是夫妻、情人關系,或者受職務限制;
(4)受害人是否從事特殊職業;
(5)強奸的手段、時間、方式和後果,如是否有捆綁、毆打、塞住嘴巴、撕咬等痕跡;
(6)被害人報案的時間、方式和動機,即被害人是在什麽情況下報案的,報案的動機是什麽;
(7)被害人陳述是否壹致、矛盾,如對與被告人的關系、作案時間地點、周圍環境、強制措施、自我反抗、狐臭姿勢等細節的陳述是否穩定,是否符合常識,是否存在矛盾;
(8)被告人辯護的動機和內容是否合理,是否有其他間接證據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