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是生命進化過程中的原生質生物。或者說,太歲是可能壹種黏菌,是介於原生動物和真菌之間的壹種原質體生物,既有原生動物特點,也有真菌特點。既能像變形蟲那樣運動,也能像真菌那樣繁殖。黏菌的營養方式是異養捕食,捕獲周圍的細菌或者有機物小顆粒。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之為“肉芝”,並稱其為“本經上品”。古籍《山海經》稱“太歲”為“視肉、聚肉、肉芝”,描述它“食之盡,尋復更生”。它外表好像動物的皮,切開後發現裏面卻是像肥肉的粘質體。根據西北大學對外發布的信息顯示,它具有完整的細胞結構,同時有呼吸作用,就是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二氧化碳直接測定,就證明了它有壹個代謝過程,有二氧化碳的產生,那就證明它是活的。
● 說法壹:黏菌群復合體
專家通過高倍顯微鏡觀察發現,組成“太歲”的是非常多的菌體,而且品種各異。結合 “太歲”的個體帶有壹定彈性,還不時分泌出有絲性的黏物等現象,當時專家的結論是,所謂的“太歲”應該就是壹種“特大型罕見黏菌復合體”。既有原生質生物的特點,也有真菌的特點,是活的生物體。專家估計該黏菌是以細菌、酵母菌、黴菌孢子等其它微生物為食,以纖維素、幾丁質、甲殼質等為營養,含有蛋白質約 50%,以及核酸、酵母菌和黴菌等。但當時受科研儀器的限制,沒有對這些菌體作更深入的分子分析。
●說法二:粘細菌
吉林大學微生物專家解釋,“太歲”是介於原生物與真菌之間的粘細菌,生活於土壤中,生命力極強。
●說法三:高等真菌
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白玉華教授將“太歲”切片後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其體內具有菌絲,初步確定為高等真菌。
●說法四:並非黏菌群復合體
中科院微生物所形態學專家茆曉嵐多年前曾研究發現,該物體含大量的水;做蛋白質實驗,沒有蛋白質反應,也沒有核酸反應。而放於火上燒,能聞到嗆鼻的味道,他估計有醛基、醇基或羥基成分。因為黏菌必須具備蛋白質和核酸成分,因此他判斷“怪肉”不是黏菌群復合體。
●其他說法
有專家還認為,“太歲”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體標本,是“人類和壹切動物的祖先”。但李泰輝研究員和施蘇華教授都表示,雖然“太歲”為黏菌群復合體的說法基本可以認定,但關於“黏菌群復合體”這壹概念是非常模糊的,還不能清楚解釋“太歲”為何種物種,惟有通過分子系統分析等研究,才能將“太歲”身上的秘密壹壹揭開。
熱捧多年只因至今仍是謎
其實科學界對“太歲”的研究早已陸續開展,但為什麽這麽多年來,無論是民間,還是科學界對“太歲”的熱捧依然有增無減呢?專家認為當中有兩大原因。
首先是因為民間對“太歲”的傳說從古至今壹直流傳,而且壹些相關的記載很懸乎,比如說,秦始皇曾認定“太歲”為長生不老的靈藥,命令徐福率部下千方百計找尋。而據古代文獻記載,在中國北方民間,“太歲”是壹種傳說中的兇神。俗語中就有“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犯太歲”等說法。因此,每當各地發現有疑似“太歲”的生物後,人們就會異常關註,媒體爭相報道炒作。
其次,科學界目前的研究結果還未能清楚解釋組成“太歲”的菌群復合體究竟為何物。李泰輝說,全球的科學家對於菌類的研究還非常有限,目前存在於自然界的包括黏菌在內的真菌大約在150萬-200萬種,科學界大約只對其中5%的菌類品種有研究,仍有過百萬以上的菌類尚未能驗明正身。因此,專家毫不諱言說,即使這次中山大學對該物質的分子系統有新的研究進展,科學界依然還難以給這個復雜的生物正式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