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是壹種珍貴的藥材,生長在深山峽谷中,壹株只長壹個天麻的,叫獨麻;壹株長壹窩天麻的,叫窩麻。天麻主治肝風頭痛、眩暈、小兒驚風等癥,功效顯著。我國雲南、湖北以及西北、東北部產天麻,但四川出的最享盛名。四川天麻為什麽這樣出名,這裏還有個傳說故事。
在很古的時候,四川大寧河的深處有壹個村子,住著幾十戶人家,男耕女織,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
這壹年,村子裏突然流行起壹種奇怪的疾病。這種病壹旦纏身,頭痛得像裂開來,嚴重時就會四肢抽搐,半身癱瘓。村裏的鄉親到處求醫吃藥,但都不見效果。
村裏有個小夥子名叫天生,他平時弄點草藥給鄉親們治治頭痛腦熱。他見鄉親們被病疫折磨而自己又束手無策,心中十分難受,就決心出門訪求名醫,尋找治療這種病的藥物和方法。
天麻
天生聽說滴翠峽有壹個神醫能治療這種病,於是帶了幹糧,日夜兼程,向滴翠峽進發。滴翠峽是山中壹個大峽谷,四周崇山峻嶺環繞,人跡稀少,到哪裏去尋找神醫呢?天生並不灰心,走遍每壹道山坡,終於在壹片樹林中遇到壹位砍柴的老漢。天生向老人打聽神醫住在什麽地方,老漢打量了天生壹下,說神醫這幾天到鐵棺峽去了,讓天生到那裏去尋找他。
天生拜別了老漢,又急急忙忙地向鐵棺峽趕去。壹路上山道崎嶇,奇峰插雲,天生歷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鐵棺峽。沒想到剛登上山頂,天生就感到頭暈目眩,壹頭栽到地上,四肢抽搐,什麽也不知道了。
天生醒來時,發現自己睡在壹間茅屋中,頭也不痛了,四肢也不再抽搐。他起身打量茅屋裏的東西,發現桌子上堆著壹些像馬鈴薯壹樣的植物塊莖。正在這時,屋外走進來壹位老人,手中端著壹碗藥,讓天生喝下。天生壹看,這位老人正是在滴翠峽遇到的那位打柴老人。他剛想開口說話,老人笑哈哈地攔住他,告訴天生,他生的病和村裏百姓的病壹樣,要靠壹種藥材醫治。藥材已準備好,就放在桌子上,讓天生病好後帶回村子。
天生趕緊起身下床,向老人恭恭敬敬地叩了壹個頭,感謝老人的救命大恩。老人接著告訴天生,藥如果吃不完,就把它藏在不顯眼的爛樹葉裏,它就會永遠用不完。說罷這些,老人轉身就不見了。
天生知道遇到的老人就是神醫,他的藥材是天賜之物。天生把藥材放在口袋裏,背在肩上就回村裏去了。
回到村裏,天生把藥材熬了壹大鍋,讓生病的鄉親們喝下,鄉親們的病逐漸好了。天生把剩下的藥藏在背陰處的爛樹葉中,從此,這藥材就壹年年地繁殖下來。
為了紀念神醫送的藥材,鄉親們說這是天賜之物,又專治頭暈目眩,半身麻痹癱瘓,就把這種藥材叫做天麻了。
現在,人工栽培天麻已獲成功。到四川的遊客,都不忘購買幾個天麻回去滋補身體。同時,天麻系列產品也開發出來,有天麻片、天麻粉、天麻口服液等,方便服用,很受人們的歡迎。
關於石竹的傳說故事
石竹的傳說
不知是哪朝哪代,在東北的壹座大山中住著壹戶普通人家,姓石。老兩口只有壹個兒子名叫石竹。家裏沒有財產沒有土地,全靠石老漢進山挖藥為生。不幸的是石竹呀呀學語的時候,石老漢在壹次進山挖藥時摔死了。從此,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日子過得更艱難。石竹媽壹人挑起了撫養兒子的重擔,她每天進山挖山貨去換點糧食,摻和著野菜壹起熬粥吃。就這樣壹晃十多年過去了,石竹媽歷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將石竹拉扯長大成壹個十七八歲的大小夥子。
窮人家的孩子懂事早。石竹這孩子樣樣都好,裏裏外外幫襯著媽媽。只是打小吃苦受窮,身子骨十分瘦弱,不但不能像別的小夥子壹樣獨當壹面地養活這個家,讓年邁的媽媽歇息歇息,而且從小就得了個見不得人的病尿炕。十七八歲的大小夥子了,卻不敢提娶媳婦的事。唉,又窮又有病,誰肯來作這家的媳婦呢,兒子懂事不說,做娘的卻是看在眼裏疼在心裏。石竹媽從此進山就不挖山貨了,她學著石老漢挖起了草藥。可年紀大了,哪爬得了那叢山峻嶺,鉆得了那深山老林?
再說,草藥千千萬萬,哪壹味能治好兒子的病呢?可石竹媽不畏山高路險,每天都去挖藥,每次發現了新草藥,她就自己先用口嘗嘗:辛的、苦的、麻的、澀的,做媽的先嘗盡人間甘苦。有好幾次,她被草藥毒著了,腫了臉,紅了眼,但她趕快吃些清熱解毒的草藥,終於又化險為夷。就這樣尋尋找找壹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三年過去了,可能治好兒子病的草藥還是沒找到。
轉眼到了第三年的五六月間,這天,石竹攔住又要出門的媽媽,哭著說:媽,別去了,我不治病,不娶媳婦了。您辛辛苦苦把我拉扯大,我不但沒能報答您,反而拖累您,做兒子的實在對不起母親啊。石竹媽也含著熱淚,摸著石竹的頭說,兒啊,做娘的知道妳孝順,但是,天下做母親的哪能眼看兒子被病痛折磨而不去拯救呢?再說,如果找到了能治好妳病的藥,那就不但能治好妳的病,也能治好天下有這病的其他人,不但了卻我這個做媽的心事,也幫了其他做媽的人。說完,她就毅然出門了。
這壹次她走得更遠,爬得更高。可是奔波壹天,還是沒有新的發現。眼看天色已晚,山風陣陣,寒氣襲人。石竹媽不免嘆口氣,坐在壹塊山石上歇歇腳。心想今天走遠了,今晚是趕不回去了。心裏惦記著生病的兒子,更想到自己年歲越來越老了,到時候別說爬山,連路也走不動了,怎麽能再去找藥呢?她越想越急越傷心,禁不住老淚縱橫,兩串熱滾滾的淚珠壹直落到山石縫裏。但沒想到奇跡在這時發生了,只見熱淚倘過的山縫縫裏,忽然長出壹株花兒來。
這花株只有壹尺來高,細條條的葉,枝頂生花。花朵不大,幾朵小花聚合在壹起像壹把傘,粉紅色的小花在山風吹拂下微微擺動,仿佛在向她問好。石竹媽趕緊揉揉眼睛,心想莫不是年紀大了,老眼昏花,在這山野裏過去怎麽沒有見過這麽漂亮的花?可睜眼壹看,那花還在那裏點頭微笑。石竹媽正驚訝之余,又聽見壹個甜甜的姑娘的聲音在說話:老媽媽,把這花全棵拔去,回家煎水給兒子喝,它可以治好妳兒子的病。石竹媽只聽見聲音不見人,山野之中只有那花兒在微笑。石竹媽頓時明白了,這是花仙在幫助她,為她兒子治病呢。石竹媽壹高興,人也來了精神,擡眼壹看,啊,山野中星星點點長滿了這美麗的花兒呢。她趕緊拔了許多,抱著就往山下跑。
回到家,石竹正在著急,不知到哪兒去找媽媽。石竹媽高興地壹五壹十把山上的奇遇告訴了石竹,並按照花仙的 指點把采來的花連根煎水給石竹喝。藥壹煎好,只覺草屋裏清香陣陣,石竹連服了三日,不但尿床的毛病治好了,人也變得精神多了,總覺得渾身有使不完的力氣壹樣。石竹本來就是孝順孩子,病壹好,他就再也不要媽媽上山挖藥去奔波勞累了。不久,他就娶了壹房媳婦,壹家人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
此後,石竹媽采藥遇見花仙,並用這花草治好了兒子石竹毛病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傳開了,凡得了類似那種毛病的窮人,都來找石竹媽要這花草去治病,沒有不靈的。人們感激花仙,更明白花仙也是被石竹媽的壹片愛心所打動,才主動幫忙的。每次人們要找尋這花草時,都叫不出它的名兒,只知道是石竹媽找的花能治病,便順口叫它石竹媽的花,叫來叫去,就幹脆叫石竹花了。
至今,石竹花仍是壹味中草藥,對主治小便淋漓澀痛有特效。壹直到現在,石竹花也仍是壹種最平凡的花,它沒有牡丹的富貴氣派,月季的風流不敗,芍藥的嬌艷多情,蘭花的芳香自賞可是它代表了母親的偉大情懷。它像石竹的母親壹樣,為了孩子不辭千辛萬苦,為了後代默默奉獻。天下沒有無母之人,石竹也就成為無人不愛之花。
白頭翁的傳說故事白頭翁是毛茛科白頭翁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還有兩個有趣的別名,壹個叫毛姑朵花,壹個叫老公花。
白頭翁有個特點:即全株密披白色的長柔毛。特別是它的花,花萼長得像花瓣壹樣,藍紫色的花萼上也披上了白色的柔毛。每逢四五月間,它便開出藥黃色的小花朵來。
白頭翁在我國華北、東北以及江浙等地的野外都有生長,等待著人們去挖掘和利用。它有什麽可用之處呢?原來,白頭翁的根可以入藥,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說起來,這裏面還有壹個白頭翁名字由來的故事呢。
白頭翁
從前,在大湖邊上有座牛頭山。山下有個村莊,村裏有個小夥子叫阿寶。阿寶性情開朗,心地善良,又樂於助人,大夥兒都很喜歡他。
可是有壹天,阿寶突然鬧肚子疼,那痛非比壹般,痛得阿寶頭上直冒冷汗,連手腳都發涼了。當時恰巧左鄰右舍的人上山的上山,下地的下地,都幹活兒去了,沒人幫助。阿寶疼得實在忍受不住了,只好捂著肚子自己掙紮著去找鄰村的郎中看壹看。他強忍疼痛剛走出村口,就實在支持不住了,壹頭便倒在路邊的草地上。
不知過了多久,阿寶突然醒來,看見壹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拄著拐棍站在他身邊。老爺爺問阿寶怎麽會躺在路邊上,阿寶無力地回答說:肚子疼得利害,實在走不動了。老爺爺說:那就找點藥吃吧。阿寶說:讓我上哪兒去找呢?老爺爺用拐棍指著阿寶身邊的草地,草地上有壹棵頂頭上長著絨絨白毛的綠草,說:這草的根就是藥,妳挖壹些回去熬湯,連喝幾次就會好的。阿寶心想:這草倒是常常見,山坡野地到處都是,果真能治病嗎?老爺爺不等阿寶開口,仿佛早就看穿了阿寶心裏的疑問,他捋著胡須說:我已是滿頭白發的老人了,還會用瞎話騙妳嗎?說完就緩緩轉身離去了。
阿寶決心試壹試,他忍住痛挖了壹些那種頂頭上長白毛的綠草,回到家把草根熬水喝了,這壹宿肚子就不怎麽疼了。壹連喝了三天,病就全好了。鄰舍們來看望阿寶,也就知道阿寶的病是吃了壹種草根治好的。
阿寶病好了,又上山砍柴。這壹天,阿寶在去砍柴的山路上又碰上了上次的那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老爺爺拄著拐棍挺有精神地站在那兒,遠遠看去,白胡子飄飄的,活像壹位山裏的神仙。阿寶急忙走上前去說:謝謝妳,老爺爺,妳讓我吃的藥真好,我喝了幾回,病就好利索了。白發老爺爺笑呵呵他說:小夥子,我正想告訴妳,那是我家祖傳的秘方。我見妳心地善良又肯幫助村裏的人,我是想借妳的嘴幫我傳給世人呢。阿寶點頭答應了。白發老爺爺又突然不見了。
從那以後,村裏的人不管是誰,要是犯了肚子疼痛的毛病,阿寶都會不分白天黑夜地扛上壹把鍬,到野地裏去挖那種頂頭上長白絨毛的綠草,回來就用草根煎水送給病人喝。喝過之後,肚疼毛病就都治好了。
有人好奇地向阿寶打聽,這是什麽藥,阿寶什麽時候學會用草藥治病的,阿寶是厚道人,他就壹五壹十地把他如何肚疼,如何遇見白發老爺爺等等,都告訴了大夥兒。人們又追問老爺爺上哪兒去了,問得阿寶直後悔:是呀,怎麽就沒問問白發老爺爺的住處呢?
第二天,阿寶就跑到第二次碰上老爺爺的地方,想再謝謝老爺爺,再說以後有什麽事也好再當面請教。可是,阿寶等了壹天又壹天,壹連等了半個月,也沒見白發老爺爺再出現。
阿寶很失望,他坐在與老爺爺第二次相遇的山路旁邊,眼望著草地上許多頂頭長自毛的綠草直出神,突然,他看見壹道亮光,從壹棵頂頭長白毛的綠草處發出來,亮光中,那棵綠草迎風輕輕搖擺。阿寶突然發現:哎呀,這株草多麽像壹位白發白須的老爺爺!阿寶心裏明白了,白發老爺爺恐怕是南極仙翁顯聖,下凡來傳授秘方,為人治病解除痛苦的吧?阿寶又想,不能讓後人忘了那位傳秘方的老爺爺,既然這種草還不知道名字,不如就叫它:白頭翁吧。從此以後,人世間就有了白頭翁這味草藥了。
直至今天,人們都在用白頭翁作壹味中草藥。而且還在園林中作自然式的配置或者布置花壇等,用以美化環境呢。
萱草與李時珍的傳說故事明朝嘉靖末年夏天,李時珍穿著草鞋,背著藥筐,在徒弟龐憲和兒子建元的陪伴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集民間驗方,觀察采集藥物標本。
這壹天,他們壹行三人來到了大同縣的地段,在壹個靠近采涼山的聚樂堡裏住下來歇息。說來也巧,正趕上村子裏的人鬧壹種怪病,全身浮腫,四肢乏力,眼瞅著農田大忙季節,不能下地幹活,莊戶人心急如焚而又無可奈何,他們到處求醫問藥,都不見好轉。
聽說村子裏來了郎中,人們報著得病亂求醫的想法,去找大夫給瞧治。李時珍壹看這麽多病人,基本上是壹個病情,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他們三人經過認真觀察,仔細分析研究,認為這是壹種地方病,是體內缺乏壹種東西所至。李時珍告訴大家:各位請不要擔心,我們能把大家的病治好,輕者三日下地幹活,重者七天全愈。明天我們上山采藥、熬治,保證藥到病除。眾人將信將疑,有人甚至說這也許是幾個江湖騙子,沒抱多少希望。
第二天壹大早,李時珍壹行三人早早起床,準備上山采藥。出的村來,放眼望去,到處是壹片片、壹簇簇開著金黃色花兒的植物。李時珍壹眼就認出來了,這就是萱草,經過仔細辯認,雖說與他所見到的萱草不太壹樣,但是這裏的比他見過的更好,角長、肉厚、六瓣、七蕊、色澤金黃。李時珍向來就有品嘗百草的習慣,他把黃花摘下來放在嘴裏慢慢咀嚼,感覺味甘而氣微涼,這絕對是萱草之中的上品。對治五淋、消乳腫,清熱、利尿、止血、安神都有療效,尤其是塊根療效更為明顯。他們三人當下就采摘了壹筐萱草,又挖了壹筐萱草塊根,沒費多少工夫,湯藥就熬好了,分發給各家各戶的病人,趁熱服下。
不出所料,三天之後壹部分癥狀輕的病人浮腫全消,能下地幹活了。到了第七天頭上,全村的病人都痊愈了。這時候,李時珍把采涼山的溝溝岔岔轉了個遍,發現了不少新藥材品種,進壹步豐富了他老人家的《本草綱目》。
李時珍壹行三人見人們的病好了,悄悄地離開了聚樂堡。當人們知道是李時珍救了他們的命,壹個個感激涕零,淚流滿面,從心底裏感謝這位匡世名醫。後來,人們開始大量種植萱草,壹方面當菜吃,壹方面當藥材賣。再後來,有好事者自告奮勇,廣為募捐,在采涼山上蓋起了壹座藥王廟,在廟裏專門為李時珍塑了像,以此作為對李時珍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