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7月畢業於天津大學機械工程系,1992年7月獲山西大學物理系碩士學位,1994年7月獲山西大學光電研究所博士學位。2000 年 1 月赴美國阿肯色大學物理系從事博士後研究,2001 年 10 月回山西大學光電研究院工作,主要從事量子光學、光電子學和光子學方面的研究。主要從事量子光學、光-原子相互作用和激光技術的實驗研究和教學工作。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面上項目2項。他還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參與了 11 項教育部和山西省的科研項目。目前主持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非經典光場的產生與應用"。
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篇。曾為光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講授 "非線性光學 "課程;獲省科技進步壹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提出並實驗完成了用非經典光測量介質弱吸收的方案。成功完成類量子 QND 測量的實驗研究,成果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Phys.在激光與多能級原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利用環形腔完成了 EIT(電磁感應透明性實驗研究)增強 Rb 原子的克爾非線性系數測量。此外,還完成了光減速(8000 米/秒)的實驗研究。在光減速和非線性效應研究的基礎上,開展了光量子存儲和原子相幹信息雙通道釋放的實驗研究工作。分別以波長為 795 nm 的左旋圓偏振光和右旋圓偏振光作為寫入控制光和探測光。通過 EIT 相幹動力學過程,探測光信號被存儲在原子的兩個基態中,而存儲在原子相幹中的信號則由 795 nm 或 780 nm 的 "讀 "控制光讀出。795 納米或 780 納米信號的讀出通過光柵進行空間隔離(Phys. Rev. A 72, 043801 (2005))。這為下壹步光量子的雙通道存儲和釋放提供了研究基礎。在獲得冷原子雲的基礎上,利用聲光調制器實現了 MOT 的開關控制,為下壹步利用冷原子介質研究光量子相關性提供了實驗平臺。在國際交流方面,我們與美國阿肯色大學的肖敏教授開展了合作。目前,正在開展微光中光子與光子、光子與原子的有效非線性效應和量子糾纏的實驗研究,探索實現單光子量子開關和量子邏輯門的新途徑,為實現光量子信息載體的可控操縱提供實驗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