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連州經濟

連州經濟

2014年,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116.55億元,增長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9.29億元,同比增長18.5%。地方公共**** 預算收入6.55億元,同比增長12.03%。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100 元,同比增長 10%。自西漢初年設置桂陽郡至2003年,連州經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展。

東漢末年,從桂陽郡南遷的袁氏三兄弟開鑿了連州古代第壹座大型農田水利設施 "龍腹陂",灌溉農田5000多畝。秦漢四百年間,南遷的中原人陸續帶來了鐵器和農業生產技術,對連州早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唐宋時期,農業生產和水利灌溉開始形成筒車,使用植物纖維制衣,采礦冶煉初具規模,商業繁榮。連州的鹽運最遲始於明代,當時已擔負著粵鹽轉運供應連陽三輔(連縣、陽山、連山)及湖南周邊地區的重任。唐憲宗時(873-888 年),連州有工商業者 4000 至 5000 人。清光緒年間,除傳統農業外,造紙、土木、紡織、縫紉、碓舂、制陶、木版印刷等手工業初具規模。民國時期,半機械化的工業有碾米、火柴、電力和印刷業,礦產開發以煤炭為主,還有鐵、鋁、銅、錫加工業;以手工業為主的工業有土紙、造船、織席、皮革、磚瓦、陶器等。商業經濟有糧食貿易、百貨布匹、鹽業、油脂業、雜貨業、煙草卷煙業、飲食業、中西醫藥業等。廣東省的經濟還具有經濟增長水平高的特點。抗日戰爭8年期間,廣東省政府先後5次撤至連縣(含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江鎮),時間跨度長達6年,連縣壹度成為廣東省的抗日後花園、廣東省的政治、經濟、文化重鎮,全縣人口陡增10多萬,市場繁榮,盛況空前。新中國成立前,藤縣經濟以農業為主,生產力落後,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新中國成立後,連州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到2003年,經歷了三次換位發展:1949-1979年,以農業為主,工業相對薄弱,第三產業不發達。1980-1998年,實現了國民經濟工業大於農業、農村經濟的二次換位;1980-1998年,實現了國民經濟工業大於農業、農村經濟二三產業大於第壹產業、農業多種經營大於糧食生產的換位;大力實施 "雙引進"(引進企業、引進技術),發展規模工業,促進了傳統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工作重心由 "農業大縣 "向 "工業強市、農業穩市、商貿興市、旅遊旺市、科教興市、依法治市 "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調整,經歷了大改革、大招商、大發展、大轉型的躍進歷程。1999 年至 2003 年,我市全面實施以產權制度為核心的經濟體制改革,發展工業園區,開展招商引資,城市化、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2003 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工農業總產值分別完成 2533.73 億元和 1717.97 億元,分別是 1949 年的 176.60 倍和 92.9 倍。176.60倍和92.06倍;農民年人均收入和城鎮職工年平均工資分別為2517.94元和13472元,分別比1979年增長24.02倍和18.93倍;三次產業比重為34.70:28.70:36.60。但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還算不上富裕,各項經濟事業。但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還算不上富裕,各項經濟事業都有待發展。 漢代,涼州有冶煉業和制陶業。晉代,使用鐵制農具,釀酒業興起。南北朝時期,建造了慧光塔和光孝寺,並修建了連州內城。唐代,連州人用植物纖維編織細布,朝廷派官員到連州采集白銅鑄造大錢,十文壹錢。宋代,有了錫礦業。明代,開始采煤。清代至民國時期,星子地區為粵北最早出現的編織手工業,全縣手工業有土木、紡織、縫紉、碓舂、陶器、土紙、造船、編織、皮革、制磚、制陶等;半機械化性質的行業有碾米、火柴、電燈、印刷業等,還有人工開采煤、鐵、銀、銅、錫加工等項目。

新中國成立後,連州工業發展加快。50年代,完成社會主義手工業改造,全縣工業企業從事皮革、紡織、造紙等手工業作坊215家,碾米、紡織、鐵、竹、機縫等家庭手工業4331家,先後發展了輕工、機電、燃化、建材、采礦、冶金等行業,改建、擴建了壹批工礦企業。1958 年,全縣工礦企業。壹批工礦企業。1958年開始的 "大躍進 "和1959年、1960年、1961年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到1976年 "文化大革命 "結束,藤縣工業發展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曲折前進。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貫徹執行國民經濟 "調整、改革、整頓、提高 "的方針和實行 "對內搞活,對外開放 "的政策,全縣工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198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9900萬元,超過新中國成立初期全縣工業總產值9900萬元。198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9900萬元,比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40萬元增長69.70倍。20 世紀 90 年代,初步形成了鞋服、食品飲料、石材建材、能源、林產加工、冶金礦產、造紙醫藥、機電化工等八大系列工業體系。2000 年以來,全市基本形成了多種經濟成分和經濟形式的工業企業結構,工業產值逐年提高。2003 年,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 15.76 億元,分別比建國初期和 1985 年增長 1125 倍和 14.90 倍。 連州市林業資源豐富,是廣東省重點林區之壹。人民歷來有植樹造林、種竹、種果、種茶的習慣。境內地形分中山、低山、丘陵、河谷和平原,地質基底為華夏古陸,山地母巖主要由花崗巖、石灰巖和砂頁巖組成。山地、丘陵在長期的內外營力作用下,形成風蝕、谷地、巖溶等地貌類型。中、低山區常見嶂谷、峽谷。氣候冬冷夏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市水陸交通較為發達,有利於林業生產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1985年冬,省委、省政府作出 "十年綠化廣東 "的決策後,縣委、縣政府相應作出 "七年綠化連縣 "的決策,經全縣各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同努力,1991年全縣基本消滅宜林縣。1991年,全縣基本消滅宜林荒山,1993年達到綠化標準。1997年,連州市被評為 "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市)",清水鎮清水村委會被評為 "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截至 2003 年,全市林業用地面積 292.87 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 201 萬畝,活立木蓄積量 1096.8 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 67.50%。

  • 上一篇:治療貴賓犬咳嗽的最佳藥物是什麽?
  • 下一篇:1992年奧運做廣告的產品,滿滿年代感,15個品牌多數消失了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