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不好,水腫,腹瀉小便少,口苦熱,高血脂等。,被譽為“利尿第壹佳品”。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澤瀉含有多種四環三萜酮醇衍生物,澤瀉A、B、C,以及澤瀉乙酸酯A、B酯和表面活性劑。
腹瀉A,卵磷脂,膽堿,天冬酰胺,植物甾醇,脂肪酸,樹脂,澱粉,蛋白質和鉀。
藥理實驗表明澤瀉具有以下作用:1。能降低血清膽固醇、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對人體有益。
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可以預防和減輕動脈粥樣硬化。2.能改善血流動力學和心肌供血。3.抗脂肪
脂肪肝的功能。4.可以改善糖代謝。5.澤瀉提取物具有降低血壓的作用。6.它有很強的利尿作用。7.為了金黃色葡萄球菌
、肺炎球菌和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
由於澤瀉具有降膽固醇、降血壓、降血脂的作用,中老年人服用澤瀉湯可以清除。
濕熱、利尿,並能控制體內膽固醇的增加。若用於健脾化痰、利水降脂,可選用澤瀉、半夏、橘皮各30克。
、山藥、白術、山楂、枸杞各65438±00g,薏苡仁、何首烏、車前草各65438±05g,水煎服,每日兩次。好的
調好後,澤瀉,車前草,何首烏。各65,438+05g,山楂、枸杞各65,438+02g可用煎湯代茶,煎湯每日勤服,共3次。
下個月,會有好結果的。
澤瀉主產於福建、四川、江西。而且最好是大的,結實的,黃白相間的,粉滿的。
谷物芽
功效指示
1.和諧助消化,谷芽甘溫,入脾胃。寬等於消谷之功,故可用於消化不良等證候。本草綱目
眼:“小兒食欲快,下氣中氣,消化積滯。”
2.健脾開胃,甘溫谷芽,能溫補脾陽,調理中氣。故可用於脾胃虛寒引起的各種疾病。草藥經典
舒:“是生化的,所以是消食、健脾、開胃、中藥的重要藥物。”
3.熱毒泄瀉是指腹痛,表現為急性腹瀉,然後劇烈腹瀉,粘液混有紅白色膿血。病因學、脈診與痢疾:“
痢疾的特征是膿血,紅色、白色或黃色,或混合顏色。內急而後重。想排便又要上廁所,煩死了。
。“多在夏秋季,暑氣熏蒸,感時氣疫毒,入胃腸道與血氣鬥爭,便化為膿液而瀉。谷芽刺激脾臟和食欲。
具有降氣寬中的作用。用後健脾益氣,邪熱自消。《本草經》:“脾胃和諧,中溫,氣自生。
接下來,熱量會自行移除。《中草藥手冊》:“治脾虛、心痛、胃脘脹滿、熱毒泄瀉。”
4.津傷煩渴,因大病或久病,或陰虛火旺,弱火煎燒,或脾虛不能轉津液,均導致津液不足,口服攝入不足。
口渴。癥狀包括白天和中午幹燥,喜歡喝糖漿,不解渴。谷芽味甘,能生津除煩,健脾和中,行氣除熱。中草藥
手冊:“治煩渴消瘦。”
5.鑒別應用,谷芽扁平,味甘,功效與大麥芽相同,尤其擅長消食化積、化滯。但消化的力量比麥芽溫和,往往也是如此。
麥芽相必須用來治療積食飽脹之癥。
性品味
甘,文。
①綱要:味甘、溫、無毒。
2《本草經》:味苦無毒。
歸經
入脾胃經。
①《本草顏回》:介紹脾胃二經。
②本草釋義:入足厥陰肝經,手少陰心經。
(3)返老還童本草:入脾肺。
功能指示
健脾開胃,促進消化。治療消化不良,腹脹,腹瀉和不思飲食。
①《綱要》:健脾開胃,降氣和中,消食化積。
(2)《食本草匯編》:除煩消食。
③《中草藥手冊》:治脾虛胃灼熱,脘腹脹滿,熱毒泄瀉,煩渴消瘦。
3。
荊芥炭又叫黑荊芥炭。荊芥切段後,用猛火炒至焦黑持久,少噴清水,取出曬幹入藥。適應癥:治療
便血,崩漏,產後血暈。
4。中國藥典:蘆葦
拼音名稱Lú Gēn
英文名稱蘆根
別名蘆葦根和蘆葦頭
來源本品為禾本科植物蘆葦的新鮮或幹燥根莖。壹年四季都可以挖去芽。
鮮或幹的須根和膜狀葉。
特征鮮蘆根:長圓柱形,有的略扁,長短不壹,直徑1 ~ 2 cm。表面黃白,有光澤,皮膚疏松可剝。
脫離,節呈環狀,有殘根和芽痕。重量輕,堅韌,不易折斷。切面黃白色,中空,壁厚1 ~ 2mm,有孔。
形成壹個圈。無臭又甜。
幹蘆根:扁平圓柱形。節點硬,節點間有縱向皺紋。
鑒別:取本品粉末65438±0g,加氯仿65438±00ml,超聲20min,過濾,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再吃壹片蘆根控藥
材料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附錄ⅵ b),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65438±00μl,點於。
在同壹張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粘合劑的矽膠G薄層板上,用石油醚(30 ~ 60℃)-甲酸乙酯-甲酸(15:5:1)。
展開上層溶液,取出,幹燥,用紫外光(365nm)檢查。在供試品色譜中,供試品的顏色與對照品的顏色相同。
在光譜的相應位置,出現相同顏色的熒光點。
去除雜質、清洗、切割或切割後幹燥。
性質甘寒。
經絡,肺經,胃經。
功能: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利尿。用於治療發熱、煩渴、胃熱嘔吐、肺熱咳嗽、肺癰流膿、熱淋澀痛。
用法用量15 ~ 30g;將新鮮產品的用量增加壹倍,或用於搗碎果汁。
將幹燥的蘆根儲存在幹燥的地方;新鮮的蘆葦根被埋在潮濕的沙子裏。
備註(1)本品常與麥冬、天花粉配伍,清熱生津;與竹茹、枇杷葉混合,清熱止嘔;與瓜蔞、知母、浙江。
貝清肺止咳;用冬瓜子、生薏苡仁、桃仁清肺排膿。
(2)壹藥蘆葦在臨床上主要用於以下兩個方面,能清肺熱,化痰排膿,清胃熱,從而生津止嘔。雖然它
它性寒,味甘淡。只能作為清肺和胃的輔助藥。不過它有壹個優點,就是不油膩,不愛生津。
邪可適用於壹切愛生愛氣的熱病,或發熱後有津液損傷、口渴等癥狀者。蘆葦莖湯本來用的是蘆葦的地上莖,不是蘆葦。
蘆根不是壹般藥店配制的,所以用蘆根代替,臨床上用了很久,說明蘆根和蘆根的作用是壹樣的。因此,在農村地區
作為醫療站,可以將新鮮的蘆根和蘆葦莖收集在壹起使用,既節省了挖蘆根的人力,又擴大了藥源。
黃芩又名山茶根、土金茶根。黃芩,唇形科植物,其根入藥。有
清熱利濕,涼血安胎,解毒。主治熱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濕熱黃疸、肺炎、痢疾、咯血。
、目赤、胎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癤等癥。黃芩的臨床應用優於黃連,且不產生耐藥性。我們
黃芩提取物具有很強的廣譜抗菌作用,用於真菌培養時雜菌感染特別嚴重,用於防治農業病害效果很好
最理想的藥。產於河北、遼寧、陜西、山東、內蒙古、黑龍江等地。
6黃連
概述:
毛茛科黃連屬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又名川連、威廉和鳳爪黃連。以根莖入藥。因其根如珠黃,故名。
。主產於中國四川、湖北、陜西等省。四川種植面積最大,占全國總產量的70-80%,銷往全國各地。
,還有壹個出口。黃連是國家保護植物。
株高15-25cm。根莖黃色,常分枝成簇,形似雞爪,節多而密,多數須很粗。復葉是基生葉卵
三角形,3-5裂,裂片成羽狀全裂。春天開黃綠色花,聚傘花序2朵以上,花3-8朵。春末夏初
初步結果。種子是長方形和棕色的。
作為中藥使用時,根莖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濕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高熱、煩躁、腹瀉、口瘡、癰癤。
疾病。藥理試驗證明,它具有抗菌、抗病毒和驅蟲作用,並能降低血壓和擴張冠狀動脈。黃連含黃連素和黃連。
生物堿如堿,以及其他成分如黃柏和黃柏內酯。
三角黃連又名亞蓮、峨眉蓮,主產於四川。雲南黃連,又名連雲,主產於雲南。它的根莖也
為了醫學。
7黃柏的功效:
功效分類:清熱解毒;清熱燥濕藥。主治:濕熱痢疾、泄瀉黃疸;夢遺,淋,取下來;骨蒸疲勞
熱量;和舌頭上的瘡。眼睛紅腫;癰瘡毒;皮膚濕疹。性味:苦;冷。黃柏和黃連也含有較多的小檗堿,
所以其藥理作用都差不多,見黃連條。但含量比黃連低,而且含有其他成分,作用也有些不同。
8紫花地丁華子地丁是紫花地丁的幹燥全草。產於長江下遊至中國南方各省。春秋時期
第二季采收,去雜,洗凈,切碎,用鮮或幹生。
這藥味苦、辛、寒。歸心與肝經。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1的應用。癤腫毒,乳癰腸癰。本品味苦辛,寒能清熱,入心、肝、血,故能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消癰散結是治療血熱壅滯、癰腫瘡毒、紅腫熱痛的常用藥,尤其對癤毒療效顯著。用於治療癰、癤、丹。
毒藥等。可鮮榨汁內服,殘渣外敷;也可與金銀花、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熱解毒之品配伍,如五味消毒飲。
(《醫宗金鑒》);治療乳房膿腫,常與蒲公英同用,煎服,藥渣外敷,或熬膏塗患處,均有良好效果;
治腸癰,常與大黃、紅藤、白花蛇舌草同用。
2.蛇咬傷。本品還能解除蛇毒,治療蛇咬傷。可配鮮榨果汁內服,或配少許雄黃搗碎外敷。
此外,還可用於肝熱、目赤、腫痛及外感發熱。
9蒲公英的功效:
蒲公英
1,清熱解毒可用於熱毒證,尤其是清肝熱,治肝火旺,目赤腫痛,以及各種感染和化膿性疾病。
2.消癰散結,治療熱毒結肌引起的癰、腫、瘡、毒,高熱不退。對乳房膿腫有很好的療效,能解毒散結,催乳,可用於內服。
內服或外用,常與金銀花配伍。此外,大黃和牡丹皮可用於治療腸癰。
蒲公英的作用:
1,抗菌:50%鮮草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傷寒沙門氏菌有平板挖溝抑制作用;50%全草煎劑用平板挖槽
方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
2.抗真菌:采用試管法稀釋水提液,1: 4對奧多恩小孢子菌、赫氏黃褐斑和紅色毛癬菌有抑制作用。
3.抗腫瘤:腹腔註射蒲公英熱水提取物30 ~ 40 mg/kg,小鼠皮下接種艾氏腹水癌後0 ~ 20天。
其抗腫瘤作用類似於香菇多糖,是通過免疫機制實現的。此外,本產品
還具有抗胃潰瘍、利膽保肝的功效。
蒲公英用途:
1,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主治熱毒瘡癰。
A.熱毒內盛,目赤咽腫,口舌生瘡。
B.熱毒潰瘍、乳癰腫痛、疔瘡內傷。
c肺癰咳膿帶血,腸癰腹痛發熱。
2、利尿:可治熱淋疼痛,濕熱發黃。
蒲公英主要用於治療急性乳腺炎、淋巴結炎、疔瘡、癤腫、急性結膜炎、感冒發熱、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扁桃體炎。
支氣管炎、胃炎、肝炎、膽囊炎、尿路感染。
10功能主治——浮小麥的功效是治療骨蒸、勞熱、止自汗盜汗。
1《本草綱目》:澀汗。
②《綱要》:益氣清熱,止自汗盜汗,骨蒸熱虛,婦人勞熱。
③現代實用中藥:強心、除煩、清熱、斂汗、利尿。
內服用法用量:煎服,3 ~ 5元;或者炒制研磨成粉。
第壹個藥方是治盜汗出汗:浮麥,文武火炒,最後才是。
每次兩元,喝米飯喝湯的時候經常服用比較好。
壹種方法是把老小麥和幹棗壹起煮。
(《養生寶典》)2治男子出血:以小兒便為末,炒浮麥,水煎糖調服。
(《奇方類編譯》)
著名專家討論①《本草顏回》:卓登善運,浮麥為麥之皮,燥而無肉,淡而幹,善除脾中諸痹。
在胃裏。
如果濕比多汗好,就用壹兩種食材炒菜煎湯。
如果是陰陽兩虛,以至於自汗盜汗,就不合適了。
2“本馮靜元”:浮麥能抑制盜汗,帶走皮膚松弛的熱量。
11桔梗知識介紹:
桔梗是桔梗的根。桔梗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於山區的草坡和林緣,人工栽培。分布在全國各地。
播種2年或栽培當年秋挖,剪去莖葉,挖出整根,洗凈泥土,用碗或竹片刮去外皮,放入清水中。
浸泡2-3小時,撈起曬幹;或去除蘆葦,切片,幹燥。
桔梗的根為圓柱形或紡錘形,長6至20厘米,直徑1至2厘米。表面黃白色,稍有光澤,有縱溝和皮孔。
和分支根標記;頂端根莖長0.5至4厘米,直徑約65438±0厘米,莖痕呈盤狀排列。在截面上可以看到硬而脆的徑向裂紋,
皮是白色的,形成層是棕色的,木材是淺黃色的。氣微,味微甜微苦。
根肥、色白、質實、味苦為佳。
桔梗的營養分析:
1.除含糖量高外,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維生素C及多種桔梗皂甙、遠誌皂甙、白花前胡皂甙、桔梗皂甙。
果糖等等。
2.桔梗皂甙有祛痰作用,能降低膽固醇含量,增加膽酸分泌。此外,還有解熱、鎮痛、抗炎和鎮靜作用。
功能。
3.桔梗有祛痰排膿的作用。可用於咳嗽痰多、咽喉腫痛、肺膿腫、吐膿等癥的輔助食療。
桔梗補充信息:
根據加工方法的不同,分為桔梗、炒桔梗、蜜桔梗。加工後存放於幹燥容器中,置於通風幹燥處,防止蟲蛀。
桔梗適合人群:
陰虛久咳咯血者禁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桔梗的治療作用:
桔梗味苦、辛,性平,屬肺經;
有起有落;具有宣肺化痰、利咽消癰排膿的功效,
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腫痛,失音,胸滿肋痛,痢疾,腹痛,尿瀦留,肺膿腫,吐膿。
桔梗食物相克:
桔梗怕白芨、桂圓、龍膽草;避免豬肉。
桔梗實踐指南:
1.可用於治療各種痰多咳嗽,臨床應用廣泛。它經常與紫蘇、杏仁、前胡、薄荷和菊花壹起使用。
2.用於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常與荊芥、連翹、射幹、牛蒡配伍。
3.用於肺膿腫、咳嗽、咳痰。通常與甘草、魚腥草、薏苡仁同用。
12千戶
味道微寒,苦而刺鼻。
功能主要是疏風清熱,降氣化痰。用於風熱咳嗽痰多,痰熱喘促,痰黃稠。
13淡竹葉
八角蓮
竹葉蘭
別名竹麥冬、長竹葉、野雞米。
來源是淡竹葉的莖和葉。禾本科的。
植物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度40 ~ 100 cm。根狀莖短且木質化。須根稀疏,中部常膨大成紡錘形。莖直立
,空心,節點明顯。葉互生,寬披針形,長5-20厘米,寬1.5-3.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縮成柄,無毛。
兩側小剛毛,平行脈,小橫脈;葉鞘被柄覆蓋,邊緣光滑或稍具纖毛;葉舌短,硬並且具緣毛。針葉樹花
序列是末端的,小枝是展開的;小穗狹披針形,長7 ~ 12毫米,寬1.5 ~ 2.5毫米。最下面的1朵花是兩性的,其余是中性的,這與於穎不符。
向下;穎片不等長,先端鈍,有5脈;1稗的長度為6 ~ 7毫米;不育的外稃互相纏繞,頂端有短芒。丁香是深棕色的。花期7
9-9月,結果期65438+10月。
生於林下或溝旁陰濕處,主產於浙江、安徽、湖南、四川、湖北、廣東、江西。
夏季抽穗前采收,曬幹。
化學成分包括蘆竹苷、柱花草苷、β-谷甾醇和豆甾醇。
酒精、油菜籽甾醇、蒲公英甾醇和氨基酸。
性寒,味甘淡。
功能主要用於清熱、除煩、利尿。用於發熱,煩渴,小便赤澀,口舌生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