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體育的發展,始終要處在壹種兩難的選擇之中:壹方面如果心疼自己的運動員,不讓他們進行大負荷、高強度的訓練的話,不可能有新成績的突破:但是另壹方面,如果反復進行這樣的訓練,對自身又是壹個傷害。大強度訓練的節奏和之後的恢復始終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不搞大強度訓練肯定運動成績不會達到很高的水平,搞大強度訓練又怕運動員出現傷病,恰當地掌握好運動員的身體狀況成為所有競技體育項目。
損傷多數是由於運動員的訓練習慣及訓練安排造成的。運動員由於沒有按照教練的規範進行訓練或是由於訓練前沒有進行充分的熱身,都容易引發肌肉的撕裂而造成身體機能的破壞。壹些運動員在受傷後還沒有等到完全康復就提前進入訓練,使得原來的傷勢進壹步惡化。發生在體校的運動損傷主要有急、慢性兩種。急性損傷如果沒有在第壹時間進行治療就會失去最好的治療周期而轉化成為慢性損傷,因此,防止訓練中的傷害,已經成為體校需要面對的最重要的課題。
運動項目的負荷太大。先來看競技項目,現在競技項目的類型也比以前更加趨於廣泛,並且復雜性越來越大,對於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要求越高,但是,在高強度的訓練過程中,難免會有訓練強度太大,直接造成人體某壹個部位的受力強度太大。還有壹些需要人身體接觸的活動,人體運動的同時加上速度沖擊,如果受力面不對或者局部受力面積太小,其造成的運動損傷可想而知是非常嚴重的。
運動健兒在比賽中揮灑汗水,在壹個非常短時間內需要非常高強度的負荷,比如說短跑,其會要求在短時間內完全以身體爆發力進行助跑,如果沒有進行腿部肌肉拉伸,瞬間的爆發力會導致肌肉拉傷,還有可能對肺部有壹定的氣息不穩定,嚴重會危及到人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