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鄧波典型事跡報告會

鄧波典型事跡報告會

1.鄧波同誌簡要事跡(國家稅務總局網站)

石渠縣地處川、青、藏交界處,縣城海拔4250米,氣候環境和生活條件十分惡劣,被稱為 "生命禁區"。18年前,20歲從學校畢業的鄧波被分配到石渠縣稅務局工作,在這裏,他克服了高原反應,學會了當地的生活習慣。在石渠縣稅務局,在局裏藏漢同誌的關心幫助下,他克服了高原反應,學會了當地的生活習慣,很快進入了工作狀態。1993年底,全國稅制改革,鄧波發揮特長,連續半個多月講解增值稅等稅收政策。1995年,局裏來了第壹臺電腦,鄧波通過短期培訓和自學成為唯壹的授課老師。是組織和同誌們的關懷,讓他在嚴寒中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是工作中的湧現,讓他實現了自身的價值。他決心紮根高原!

石泉縣稅源零星分散,近年來財政收入徘徊在100萬元左右。主要采取縣集中征收、鄉鎮巡回征收的方式。200戶個體戶分散在全縣23個鄉鎮,離縣城最近的70多公裏,最遠的達300多公裏。壹年巡回征收兩次,少則半個月,多則壹個月,上下行程1500公裏。在巡回采集中,鄧波和同事們都是自帶帳篷和鍋、碗、柴、米,餐餐露營。10年的積累,鄧波和同事們在路上走了5萬多公裏。采訪過鄧波的記者這樣形容:"這是壹次生命禁區的稅收長征!"

無論是工作還是業余時間,鄧波都喜歡和當地的藏族同胞、漢族同胞交朋友。很多藏族同胞都認識他、熟悉他,親切地稱他為 "沖格若拉普"(好稅官)。

2008年1月,鄧波同誌被州局任命為縣局局長。他內抓管理,外樹形象,贏得了上級領導、社會各界和納稅人的認可。納稅人家裏有什麽事和對稅收有什麽想法,都找鄧波反映,他是納稅人公認的文職局長。

在石渠工作的18年裏,鄧波始終以壹個***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把事業和責任看得重,把個人利益看得輕。1998年6月3日,鄧波的妻子在老家生子,而他正在巡回采風考察的路上。2000年,鄧波的妻子不幸患上了肝包膜癌,也就是俗稱的 "蟲癌"。蟲癌 "的肝包蟲病。鄧波緊急將妻子送往重慶進行手術。然而,手術後第五天,正是全州CTAIS試運行前夕,鄧波告別妻子返回石渠。

雖然家境窘迫,但他有壹顆赤子之心。2003年7月在長沙甘馬鄉工作調研時,他看到小百貨店裏有壹位藏族婦女帶著5個孩子,兩位老人生活拮據,當即掏出身上僅有的300元錢送給她們。2004年8月,當他得知門吉鄉的達瓦拉姆考上了四川省藏文學校,卻因交不起學費,準備輟學。準備輟學的他,帶頭並動員大家每人每月捐款20元。2009年7月,他幫助患有先天性白內障的5歲藏族女孩澤仁卓瑪重見光明。"5.12汶川大地震",同樣牽動著鄧波的心。他說,他組織動員全體幹部職工為災區捐款:"現在災區人民需要幫助,我再難也要盡自己的壹份力"。2010年,毗鄰石渠縣的青海省玉樹州 "4.14 "強烈地震發生後,鄧波主動請纓,帶領6名縣局工作人員在震後不到4個小時就趕赴現場救援,始終戰鬥在抗震第壹線,不僅為建立震後安置點作出了突出貢獻,而且為災區幹部職工樹立了榜樣和信心。地震發生後不到4個小時,縣局工作人員就趕赴救援現場,始終戰鬥在第壹線。

18年來,鄧波同誌克服了高原藏區工作、生活上的困難,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勤奮工作、拼搏進取,為完成各項稅收工作任務做出了積極貢獻;他把高原當故鄉,把藏漢人民當親人,把納稅人和普通群眾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自覺維護民族團結,維護藏區的穩定和發展。在鄧波同誌身上,體現了壹個***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境界,體現了高原藏區稅務幹部忠於職守、艱苦奮鬥、無私無畏的精神,體現了當代青年不畏艱難、開拓進取的時代品質。

二、《生命禁區》中的青春之歌--記四川省石渠縣國家稅務局副局長鄧波

八月,雪域高原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紮西卡草原上,漫山遍野盛開著如火的格桑花。

"沒有十個月的霜雪,紮西卡的格桑花開不了"。人們用這句當地民諺來形容來自內地的稅務幹部鄧波,說他是紮西卡草原上開得最艷麗的格桑花。

20歲那年的7月23日,鄧波開始了他的高原之旅。那天,鄧波懷揣著石渠縣地稅局的分配通知書,從成都平原坐上長途汽車,沿著以偏僻險峻著稱的川藏線,只覺得山越來越高,路越來越遠,太陽越來越毒辣,空氣越來越稀薄......,整整顛簸了五天,終於到達了石渠。

至此,鄧波已在石渠工作了15年。在這個平均海拔4500米、被譽為 "生命禁區 "的雪域高原,鄧波付出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忠實踐行了 "聚財為國、執法為民 "的工作宗旨,從壹名普通的稅務幹部成長為石渠縣國家稅務局副局長,譜寫了壹曲忠誠事業、奉獻高原的青春之歌。2001年以來,鄧波先後被授予 "四川省民族地區先進工作者"、"四川省勞動模範"、"四川省優秀***黨員 "等榮譽稱號。

"我知道,我知道。"鄧波說,"我知道,我知道。

我知道,離不開石渠

石渠,藏語稱紮西卡,意為雅礱江的源頭。它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川、青、藏交界處,距成都1050公裏,距鄧波的家鄉蓬安縣1200多公裏。

1992年7月,鄧波從四川省稅務學校畢業,被分配到石渠。那時,他最怕的就是路途遙遠。

"我父母在蓬安,身體不好,家裏就我壹個兒子"。

鄧波說,在學校讀書的時候,他就想過工作後回家看看父母,但父母都不在身邊,他也不知道該怎麽辦。

單程五天的顛簸足以讓這個希望破滅。更何況,從康定到石渠五天只有壹班車。

住在石渠,鄧波才知道,"遠 "比不上 "高"。

石渠縣海拔4250米,比西藏拉薩高6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縣。因為高,空氣中的含氧量不到內地的壹半,即使空身而行,也相當於內地負重20公斤。因為高,這裏的年平均氣溫與中國南極科考的長城站相近,冬季最低氣溫比長城站整整低了10度。

嚴酷的自然環境以壹種顛覆生命常識的方式,使這裏成為令人生畏的 "生命禁區":由於寒冷缺氧,樹木無法存活,整個縣城看不到壹棵樹;蔬菜需要從內地長途運輸進來,這成了成本高昂的奢侈品;由於水管凍裂,縣城的住房裏沒有衛生間,只能使用旱廁;冬天壹覺醒來,裹在脖子上的被子就會哈氣成冰;開水只能燒到70多度,就是煮面條也得用高壓鍋;冬天燒水泡茶45分鐘就成冰;壹旦感冒就很難治愈,在高原形成嚴重的肺氣腫,危及生命....................................

據有關部門統計:石渠縣人均預期壽命只有58.7歲,比全國人均預期壽命少12.3歲。因此,在四川,有人談 "石 "色變,有人寧可沒有工作,也不願去石渠。

從走石渠的第壹天起,鄧波就感到了缺氧的痛苦,即從後腦勺到前額的脹痛,隨著心跳陣陣加劇,越到晚上越劇烈,整夜頭痛,難以入睡。緊接著,胸悶、氣短、心動過速、流鼻血等壹系列缺氧癥狀依次襲來。由於不能吃新鮮蔬菜,沒過多久,他開始出現口幹、脫發等現象。

身體逐漸適應後,內心的孤獨卻越來越難以忍受。縣城全是土石街道,兩邊是低矮的土坯房,壹條街,不到10分鐘就逛完了;嚴重缺電,經常看不了電視;網絡不通,報紙也是五六天才能收到。

更多的時候,鄧波連做夢都想吸壹大口氧氣,吃壹大盤新鮮蔬菜,看壹場精彩的電視節目,這些平淡的生活,在這裏卻成了奢望。

面對艱苦的生活環境,鄧波壹度動搖過、傷心過,甚至想壹走了之。特別是每壹次回鄉探望山清水秀的親人,每壹次收到內地同學親友的來信,他的心都在蕩漾,不知多少次捫心自問--難道自己的青春就要拋灑在這冰天雪地裏嗎?

在那段最艱苦的日子裏,鄧波感受到了藏漢同事們給予的親人般的溫暖,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從未有過的親近:第壹天到石頭溝,10多個同事笑臉相迎,縣局局長薛洛是個高大的藏族漢子,他的第壹個動作,就是脫下藏袍披在衣著單薄的鄧波身上,第壹句話就是 "來了就好,來了就別走"。局裏沒有食堂,第壹頓飯是在雪洛家裏吃的,後來,家家戶戶都領著他吃 "轉經飯",拿出最好的飯菜招待他;每當他的臥室亮燈,大家都主動陪著他,請到家裏話家常。在鄉下,藏族同事寧可自己少吃壹口,也要讓鄧波吃好;寧可自己裹著藏服睡在地上,也要把床留給他;如果沒有床,大家就讓他睡在中間,藏族同事睡在邊上,......

就在鄧波仿徨的時候,工作中的萌動也給他增添了信心。他說:"我是全局唯壹壹個能把工作幹好的人。"鄧波的 "萌芽",就是他的 "萌芽"。他是當時局裏唯壹擁有相關專業學歷的幹部。上班後,他接到的第壹個任務就是查壹家企業的賬目,很快就查出這家企業近兩年偷逃稅款 3 萬多元,給同事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上任不到兩個月,鄧波就被委以重任,帶隊開展稅收年檢工作。第二年底實行稅制改革,很多人不理解,鄧波通過短期培訓和自學,歷經半個多月講解了新稅制。1995年局裏有了第壹臺電腦,他第壹個學會操作,然後手把手地教全局稅務幹部。其實,他們哪裏知道,鄧波在學校只上了兩節計算機課......,在大家贊許和信任的目光中,鄧波感到從未有過的成就感。那壹刻,鄧波意識到:石渠需要他。

"就在那時,我知道自己再也不能遠離自己熟悉的稅收工作了,再也不能遠離石渠了"。鄧波說:"也許我會少活幾年,但只要活得實在,活得有意義,我的生命就會延長!"

在鄧波之前,石渠也曾分來過幾十名內地大中專學生,但大多在三年多後就離開了。在石渠縣國家稅務局,只有兩名內地漢族幹部在這裏工作了10多年,鄧波就是其中之壹。

幾年來,鄧波學會了喝酥油茶、吃糌粑、啃生牛肉;學會了用牛糞生火取暖、做飯;學會了藏語日常交流;學會了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像高原牦牛壹樣頑強。像許多內地援藏同誌壹樣,像石渠長期臥薪嘗膽的烈士壹樣,在最艱苦的地區,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鄧波選擇了自己人生的坐標和奮鬥的基點--為***和國家的稅收事業紮根高原,奉獻青春。

1996年6月25日,鄧波光榮地加入了中國**** 產黨。4年後,鄧波擔任石渠縣國家稅務局副局長。

奔波在5萬公裏的路上

鄧波是四川省稅務學校畢業分配到石渠的第壹位高材生,他用學到的稅收理論和納稅服務新理念,為石渠縣國家稅務局征管工作註入了新的活力,為石渠縣國家稅務局帶回了壹個又壹個殊榮:1996年 "全國征管能手"、"全國稅務稽查能手"。

他為石渠縣國稅局獲得的第壹個獎項是他剛到石渠縣國稅局時獲得的。

當時,稅務幹部收稅是 "壹袋、壹票、壹支筆",沒有稅收信息檔案,稅收征管隨意性比較大,缺乏規範意識。為了加強納稅人戶籍管理,鄧波加班加點,用壹個月時間建立健全了全縣稅收檔案信息,徹底改變了石渠縣國稅局稅收檔案信息不全、家底不清、工作不規範的狀況,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國稅局管理信息單項評比中榮獲三等獎,這是石渠縣國稅局有史以來獲得的第壹個稅收業務獎項。

在只有14名國稅幹部的石渠縣國稅局,鄧波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他雖然是分管業務工作的副局長,在全員管理模式下,還兼任系統管理員、稅收法制、稅務稽查等7個崗位的正副職,壹旦有同誌離開工作崗位,他都能頂上去開展工作。

同事們都說他是稅收業務的壹把好手,在科技方面,同事們都誇他是個能人。

從2001年CTAIS1.0版綜合征管軟件試運行到2006年上半年CTAIS2.0版上線,鄧波壹直擔任縣地稅局業務組組長兼系統管理員。不知熬了多少個通宵,鄧波學會了每個子系統的操作應用和安裝,然後手把手地教其他同事操作。有幾個幹部有困難,鄧波甚至陪到晚上10點還沒吃飯,還幫助他們倆學習當天的電腦操作課程,硬是把這兩名援藏幹部培養成了辦稅服務廳負責納稅申報和稅款征收的熟練操作員。通過學以致用、學用交流,激發了大家的學習熱情,全局同誌都參與到 "金稅 "工程工作中來,今年,縣地稅局在 "推綜 "工作中上線順利。ctais2.0版本上線的前兩個月,申報率和入庫率全部達標。CTAIS2.0 版上線後的前兩個月,申報率和入庫率均達到 100%。上半年的艱苦努力,鄧波的體重從140多斤降到了120多斤。

有壹次,新領用的打印機出現了奇怪的故障--上午打不出發票,中午恢復正常。打印機沒有維修點,送到外地去修至少要五六天,成本又高又大。鄧波知道後反復琢磨,細心的他終於發現,打印機上午不能工作是由於氣溫過低造成的。於是,他把自己家裏的電吹風拿來,掛在辦公室的墻上,遇到低溫就對著打印機吹暖風,終於解決了問題。

在最艱苦、最危險的地方,鄧波總是和稅務幹部並肩戰鬥。石渠縣稅收征管的主要方式是縣城集中上門征稅,鄉鎮巡回征稅。鄧波每年都要參加巡回征收,壹次也沒落下,累計下來,他和同事們已經走了5萬多公裏。甘孜州壹位接受記者采訪的鄧波這樣形容:"這就是生命禁區裏的稅收長征!"

征稅難,難在路途遙遠,險象環生。石渠轄區比成都市大兩倍,200多個個體戶分散在全縣23個鄉鎮,離縣城最近的70多公裏,最遠的達300多公裏,且處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中間。大部分鄉鎮沒有客棧、餐館,每次收團,鄧波和同事們都自帶帳篷和鍋、碗、柴、米,出發前,全局留下的同誌自發為他們送行,感覺就像壹次遠征。

在雪域高原收稅,常常是晴天壹身灰,雨天壹身泥。鄧波說,在雪域高原收稅,"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在雪域高原收稅,就像在雪域征戰壹樣。"

鄧波說。鄧波記得,第壹次帶領同事開展巡回采集返回時,通往江邊的壹些路段傾斜度超過30度,在壹個上坡路段,他們遇到了冰路,掛著防滑鏈條的車輪還滑得像塗了油壹樣、車輪不進反退,幸虧駕駛員手疾眼快,向外猛打方向盤,汽車後輪滑進了石砌的排水溝,車頭懸在河邊。返回途中,汽車冒著風雪在白雪皚皚的山路上艱難行駛。到處白茫茫壹片,根本分不清哪是路,哪是坑。為了不被困在山裏,他和同事們鏟雪找路;車子打滑了,他們脫下大衣鋪在車胎下,終於在天黑前趕回了縣城。

出門在外,最怕車壞在半路上,當 "山大王"。2004年11月的壹天,鄧波和四位同事的吉普車拋錨了,四周荒無人煙,風雪交加,他們只能躲在車裏,啃著冰雪吃糌粑充饑,靠唱笑話壯膽。唱得嗓子啞了,講故事,還是不見壹個人影。到了晚上,氣溫降到零下20攝氏度,凍得全身發抖,特別是腳被凍得生疼,他們用大衣和藏袍緊緊裹在壹起,把腳伸進同事的懷裏互相取暖,熬了兩天兩夜,直到戰友們趕來救援。當保修工人修車時,車上的油早已凍住,他們就將衣服澆上汽油點燃,待油解凍後又繼續上路收稅。

收稅巡回活動每年進行兩次,少則半個月,多則壹個月。

收稅難,難在語言不通。頭幾年,鄧波不懂藏語,收稅十分困難,甚至挨罵、挨打。1994年3月,鄧波到集市上收壹個牛肉攤販50多元的稅,由於語言不通,雙方發生爭執,結果挨了拳腳,直到幾個藏族幹部趕來解決問題,才收了稅。這件事深深觸動了鄧波,他意識到在藏區收稅,必須從語言、習俗甚至生活習慣上與藏族同胞拉近距離。於是,他開始像學習藏語壹樣努力學習英語。

鄧波說,藏族同胞非常善良淳樸,有時只要妳說壹聲 "楚阿"(妳好)、"嘎日若"(慢走),他們馬上就會笑臉相迎。在壹年壹度的稅法宣傳月活動中,鄧波和稅務幹部帶著藏漢兩種文字材料,坐在牧場的草地上,和牧民們講政策、拉家常。壹次,鄧波到縣城東區收稅,開百貨商店的藏族布科起初不願意交稅,鄧波就和布科拉起家常,從改革開放帶來的富裕生活,再到國家的稅收政策,壹直聊到深夜。兩天後,布科來到辦稅服務廳補稅,他動情地說:"我們不能忘本,自己的錢,應該通過稅收來支持國家建設"。後來,步科成了當地的義務稅收宣傳員,也成了全縣協稅護稅的先進典型。

鄧波勤奮好學,通過自學取得了西南財經大學財稅專業專科和本科學歷。在他的幫助和影響下,全局幹部學文化、學業務、好學上進的風氣日漸濃厚,包括4名藏族幹部在內的8名幹部取得了大專以上文憑。

收稅難,還難在人情關。1996年,縣稅務局發現壹家公司欠稅2萬多元,恰好鄧波的妻子就在這家公司上班。公司領導向鄧波求情時被他婉言拒絕。幾天後,鄧波的妻子從出納保管員的崗位上,"派遣 "到了效益最差的商場百貨櫃臺,不僅工作辛苦,而且收入銳減。妻子埋怨他太直白,連應付壹下也好,他卻說:"收稅不是買菜,不能隨便討價還價。錢多我們多用,錢少我們少用"。

有壹次,有人問鄧波:"收稅這麽麻煩,這麽辛苦,還不如內地壹個稅務所的零頭,有什麽意義?鄧波回答:"國家既然把這麽大壹塊土地的稅交給我們,我們就有守土有責,壹分壹厘都是稅,多收少收都是我們的責任。"

幫助納稅人就是幫助我們自己

石泉是國家級貧困縣,全縣6.5萬人口中藏族占98.5%。這裏屬於典型的遊牧經濟區,沒有骨幹企業,全縣國稅收入基本靠個體經濟支撐,稅源分散,近年來全縣年國稅收入徘徊在60萬元左右。如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培育後續稅源,壹直是鄧波思考的問題。

石泉十年九災。1996年那場百年不遇的雪災,石渠人至今記憶猶新。大雪填滿了山溝,掩埋了公路,積雪厚達1米多,最低氣溫達到零下45度。當看到最耐寒的牦牛成群結隊地被凍死在雪地裏,看到牧民們傷心、絕望、無助的樣子,鄧波忍不住流下了眼淚。那壹年,中央和四川省緊急馳援,空投了大批救災物資,使石渠人民度過了這壹難關。

石渠需要休養生息。2003年,國家出臺了提高增值稅起征點的政策,當時,縣裏壹些人擔心財政減收,要求向上級反映暫緩或 "變通 "執行,主管稅收業務的鄧波態度十分堅決:壹定要把這項稅收政策落實到位。他清楚地知道,稅收壹頭連著民族血脈,壹頭連著百姓利益。在這個貧困的藏區,國稅幹部有責任不折不扣地把黨的富民政策落實到位,把黨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據統計,這項政策實施以來,全縣已有133戶個體納稅人直接受益2000多萬元。

無論是工作還是業余時間,鄧波都喜歡和當地的藏族同胞、漢族同胞聊天、交朋友、問寒問暖。個別人說,鄧波總是笑臉相迎,問得最多的兩句話就是:"生意還好嗎?有什麽困難?""對稅務幹部執法有什麽意見嗎?"

2003年10月,內地下崗女工唐小榮到石渠做生意,第壹次進貨就遇到大雪,從成都運來的600斤飲料和啤酒全部凍壞,如果不及時熱壹下,飲料瓶、啤酒就會被凍爆。初來乍到的唐曉蓉手足無措,這時,聞訊趕來的鄧波立即將家中的鋼爐和木炭搬走,當時,唐曉蓉的眼淚奪眶而出。過了兩天,唐小蓉帶了兩瓶酒來到鄧波家,她說:"咱們非親非故,妳這麽誠心幫我,這兩瓶酒不值錢,是我的壹點心意,妳就收下吧。"鄧波婉言謝絕了,他說:"只要妳生意做得好,多交點稅,就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支持。"

每當納稅人在經營中遇到困難,哪怕與稅收無關,鄧波也愛搭理 "生意"。

有壹次,他從壹位納稅人那裏了解到,縣有關部門新出臺的貨車停放規定對個體戶經營十分不利。按照這個規定,個體戶的貨車不能在路邊卸貨,否則就要受到處罰。然而,很多個體戶的倉庫就在馬路邊上,加上貨車已經翻山越嶺五六天了,如果不及時卸貨,直接影響貨物質量,特別是糧食和蔬菜,為此,壹些個體戶與執法人員發生了沖突。鄧波調查此事後,立即將問題反映給相關部門,相關部門重新規範了停車時間,使這壹問題得到了解決。個人說:"雖然這只是壹件小事,但是,對我們來說,卻是實實在在解決了壹個大問題。"

2003年,作為縣政協委員的鄧波針對亂收費問題,提出了《關於統壹清理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的建議》,被列為縣政協九屆二次會議的2號提案,引起了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當年全縣清理取消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18個。

鄧波在稅收工作中與許多藏漢同胞結下了深厚的友誼。40多歲的藏族打洛壹個人從青海到石渠做蟲草生意,鄧波每次上班,都要經過他的商店和他寒暄幾句。有壹天,鄧波發現他的店壹整天都沒有開門,感覺不太對勁,敲門才發現他已經病倒在床,壹天多沒有吃飯了,鄧波急忙買來方便面和藥品。鄧波走時他掙紮著下了床,拉著鄧波的手,淚流滿面,壹句話也說不出來......

鄧波常常想,在石渠這個生命的禁區,這些常年奔波在高原的人販子,這些靠做小生意掙點小錢的個體戶,他們所交的稅雖然不多,但卻是在回報國家,奉獻社會。作為壹名稅務幹部,壹名***黨員,對於自己的困難,怎能不幫?

石泉要加快發展,發展首先要抓教育。由於經濟文化落後,許多牧民寧願讓孩子放牛放羊,也不願送去讀書。2005年,鄧波按照縣裏的部署,和稅務幹部壹起來到全縣最偏遠的猛沙鄉開展 "全民先掃盲 "工作。他們籌集資金為鄉中心小學100多名學生購置了寄宿制鐵床、床墊、被褥和學習用品,到各牧區做動員說服工作時,鄧波對牧民們說:"再窮也得讓孩子讀書呀,孩子不上學,藏區哪裏還有希望?"那壹年,他們送回了40多個孩子上學,入學率從40%提高到98.5%。

2004年8月,鄧波從壹位藏族幹部的口中得知,蒙宜鄉16歲的藏族女孩達娃拉姆考上了四川省的壹所藏族學校,但讀了幾天書,就交不起學費,準備退學。鄧波趕緊動員大家每人每月捐 20 元,直到她畢業。今年6月,畢業後的達瓦拉姆跟著父母來到縣地稅局,向每位稅務幹部獻上了壹條雪白的哈達。

石渠的許多藏族同胞都認得鄧波,熟悉鄧波,稱他為 "好稅官"。

有壹種眷戀,是最執著的愛

生命禁區的環境固然艱苦,但高原的風光卻美麗動人。鄧波常常望著碧海藍天,飄過大片大片的白雲,望著晶瑩潔白的雪峰,映著壹望無際的草原,他說,那壹刻,他的心靈似乎得到了凈化。

藍天白雲下,雪山草地間,鄧波知道,他的青春和愛情已經融入了這片土地。在這裏,他付出了青春和汗水,也收獲了事業和愛情。

鄧波的妻子是個漢族姑娘,提起她,鄧波的心裏充滿了愧疚。

1998年6月3日,在老家住院待產的妻子傳來消息,正準備下鄉巡回采風的鄧波猶豫了,這是妻子最需要自己陪伴左右的時候,可是,巡回采風工作迫在眉睫,整個計劃都是自己壹手在籌備。考慮再三,他想,即使自己請假回家,路上也要花上五天甚至更長的時間,說不定還沒到,孩子就已經出生了,還是等巡回采風結束後再回去吧。於是,鄧波把心壹橫,和同事們踏上了巡回采集的征程,由於鄉鎮電話幾乎都是 "充耳不聞",直到半個多月後回到縣城,鄧波才看到妻子的來信,得知他們母子平安。看著照片上兒子稚嫩的臉龐,想起了妻子在信中的話:"妳可以不回來看我,但妳總該回來看看妳的親骨肉吧!鄧波不禁潸然淚下。康巴漢子知道後被他的坦誠和豪邁所感動,為他唱了壹首歌 "什麽都不要說,祖國知道我......"

石泉是我國包蟲病的高發區。鄧波借了3萬元,趕忙送妻子到重慶進行手術治療。肝區手術危險性大,需要精心護理。然而,就在手術後的第5天,鄧波通過電話得知,全州CTAIS試點即將開啟。鄧波是主管領導兼系統管理員,如果不能及時趕回來,很可能影響全州的試點工作。當時,鄧波心亂如麻,看著妻子蒼白的臉,看著病床上掛著的輸液瓶,鄧波實在說不出話來。細心的妻子察覺到鄧波的焦急,問道:"是不是工作上有什麽事?是不是局裏需要妳回去?"鄧波點了點頭。妻子的眼淚立刻流了下來,過了壹會兒,她說:"妳走吧,別耽誤工作,這裏條件好,我會照顧好自己的。"第二天,鄧波忍著疼痛又回到了高原。

由於妻子患病的部位在肝區主動脈旁,手術時無法切除幹凈,現在,她的身體又長到了接近手術前的程度。正常人在抗蛔蟲時,每半年吃兩片 "腸蟲清",而她每天要吃六片。藥物的嚴重副作用折磨著她的身體,眼看妻子越來越虛弱,越來越憔悴,鄧波心急如焚。

鄧波的父母遠在千裏之外的老家,鄧波不僅不能在他們身邊盡孝,兒子出生後,考慮到高原生活、醫療條件相對較差,壹直放在父母身邊照顧。兒子今年已經8歲了,鄧波壹直沒能陪他過生日、給他開家長會。鄧波每年只能利用春節回家探望壹次,每次回家,看著壹年比壹年蒼老的父母,看著壹年比壹年長大的兒子,鄧波的心裏有說不出的痛。每次鄧波回到高原,老人和孩子都以淚洗面,宛如生離死別。

高原上物價高,鄧波和妻子的工資加起來也就3000元左右,生活費、取暖費、探親費,再加上妻子的手術治療費和平時的醫藥費,幾乎花光了所有積蓄。如今,鄧波家裏像樣點的家當,只有壹臺21英寸的彩電和壹套沙發。

雖然家境窘迫,但鄧波對貧困的藏族同胞卻充滿了熱情和奉獻精神。

2003年7月在長沙伽師縣工作調研時,他看到壹位藏族婦女帶著5個孩子和兩位賣小百貨的老人艱難度日,他當即和稅務幹部壹起拿出了300元錢。鄧波還和同事們壹起,幫助尼姑欽鄉孤寡藏族老人翁木修繕危房,解決他的生活困難.......。鄧波常掛在嘴邊的壹句話是"我們經濟條件比他們差,能幫多少就幫多少!"

在被稱為 "生命禁區 "的石渠,在遠離城市的高原藏區,在祖國西南邊陲那偏僻艱苦的稅收戰線,鄧波將青春和愛心融入了這片土地。在他身上體現了壹名***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境界;體現了高原藏區稅務幹部忠於職守、艱苦奮鬥的精神;體現了當代青年不畏艱難、開拓進取的時代品質。

這就是壹名普通的高原稅務幹部--鄧波在《生命禁區》中唱響的壹曲青春之歌。

  • 上一篇:執業藥師網上註冊流程
  • 下一篇:湖南建設工程招標投標網簡介?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