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文參考刺猬皮【湘雅醫學詞典】
朗道漢英詞典
朗道漢英詞典
刺猬皮【湘雅醫學詞典】
3概述刺猬皮(Hedgehog skin)是壹種中藥名稱,是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或半刺刺猬(hemi echinus dauricus sund evall)[1]的幹燥皮。幹皮呈多邊形、刷狀或直形,部分邊緣呈圓柱形或盤狀,長3 ~ 4厘米。外表面密被纏繞的棘刺,長1.5 ~ 2厘米,堅硬如針,灰色、黃色、灰褐色不等。腹部皮膚上有灰褐色的皮毛。皮膚內部呈灰白色或棕色。它有壹種特殊的臭味。砂炒刺猬皮和滑石粉炒刺猬皮起泡,腫脹,發黃,刺禿,易斷,邊緣皮毛脫落,呈焦黃色,皮邊向內卷曲,微臭[1]。
刺猬皮味苦性平,入胃大腸經[1]。具有止血化瘀、固精縮尿、止痛的作用[1]。因為腥味比較重,所以很少用【1】。其炮制品(如滑石粉炒刺猬皮、砂炒刺猬皮)用於胃痛、嘔吐、痔漏出血、遺精遺尿[1]。
4拼音姓名Cì Wei Pí
5英文名“中國本草”:刺猬皮、刺猬皮
6刺猬皮別名刺猬皮(《神農本草經》)
仙人驛(山東中醫)
刺猬皮、刺鼠皮、刺球皮(國家中草藥收藏)
7刺猬皮的配方用刺猬皮、刺猬皮、炒刺猬皮[1]。
8來源《中華本草》:出自《名醫別錄》。
中醫詞典:原始本草
《名醫》:刺猬皮,生於楚山河之田,時時取之,勿使濕。
《蜀本草》:刺猬皮,不要用山楂鼠皮,差不多,但是山楂的發尾有兩個區別。有虎皮和老鼠皮也差不多,只是味道酸。還有山(貉子)皮和類兔皮,都挺像的。他們的顏色是棕色的,他們的味道很苦,他們也難以忍受。《圖經》裏的雲看起來像蠍子,有海豚的腳和短刺,還有壹條壹寸多長的蒼白的尾巴。如果把肉去掉,火就幹好了。
9刺猬皮來源《中藥炮制》:刺猬皮為刺猬皮或半刺刺猬皮的幹燥皮[1]。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猬皮為刺猬科刺猬刺猬刺猬或毛頭刺猬的幹燥皮。剝去皮,撒上壹層石灰,放在通風處陰幹。
中醫字典:刺猬皮是刺猬或刺猬的皮。壹年四季都能抓到,尤其是冬眠期間。捉後用刀縱向切開腹部,剝去皮,打開,撒上壹層石灰,放在通風處陰涼處晾幹。
中藥:刺猬皮是刺猬、達烏爾黃刺魚和金刺魚的皮。
10刺猬皮中醫字典出處;
刺猬棲息在平原,丘陵或山區的灌木叢中,也可以在郊區和村莊附近找到。白天睡覺,晚上出來,冬眠期長達半年。遇到敵人時,它會蜷縮成壹個刺球。食物主要是昆蟲及其幼蟲,但也有幼鳥、蛋、青蛙、蜥蜴、水果和蔬菜。分布在東北、華北、華東、華中乃至四川。
矮刺猬(達斡爾刺猬,大耳刺猬)棲息於北方草原,多低窪處。還有冬眠習慣。吃昆蟲、老鼠或青蛙和其他小動物。分布於吉林省西部、內蒙古東部、河北省南部至北部。
中華本草:
刺猬棲息在山林、平坦的草地、開墾的土地、荒地、灌木或草叢中,但多為平原丘陵和灌木叢。廣泛分布於中國東北及河北、山西、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達烏爾刺猬棲息在幹旱草原的低窪地和半荒漠地區的灌木叢中。分布在東北、山西、陜西、寧夏等地。
大耳刺猬棲息在農田和莊園,在沙礫沙漠中也能見到。分布在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新疆等地。
11刺猬皮原始動物形態《中醫大辭典》;
刺猬(原始本草)又名刺猬、毛刺(二丫)、白刺猬(楊家藏方)、刺猬(本草綱目)、搶葫蘆(姚克誠食本草)、刺鼠(生息飲食譜)、搶葫蘆、刺血、刺血。它身體很大,體長約22厘米,尾長約2厘米。頭寬,鼻子尖。耳朵很短,不超過耳朵周圍刺的長度。腳和爪子更長。身體後部被粗硬的棘刺刺穿,頭頂的棘刺略向兩側分開。刺的顏色可分為兩類:壹類是純白色,或尖端略呈褐色;另壹種刺底部是白色或土黃色,頂部是棕色,上節是白色,頂端是棕色。整個背部都是土褐色。面部、體側、腹部、四肢的毛發為灰色或淺灰黃色。腳是淺棕色的。顱骨骨骺窩的後突很小,明顯低於顳部乳突的高度。
短刺猬,又名達斡爾刺猬、大耳刺猬。形狀和刺猬壹樣,只是略小。耳朵很大,比周圍的刺長。脊椎從耳朵基部的前端開始,壹直延伸到尾巴的頂端。頭頂的棘突不分兩邊。刺細而短,棕白相間,整個背部呈淺棕色。全身沒有白刺。腹毛是土黃色的。骨骺窩的後突和乳突壹樣高,它們連成壹個半圓管。
中華本草:
刺猬,又矮又胖,體長16 ~ 27 cm,體重400900g g,保持頭吻尖,眼睛小,耳朵短,其長度不比周圍的刺長。身體背部和兩側有密集的尖刺,又粗又硬,四肢短,爪發達,尾短。刺猬的臉是深棕色的。全身的尖刺顏色變化很大,大致可以分為:壹種是純白色,數量不多。壹種是基部為白色或卡其色,中部為棕色或深棕色,頂端為白色,所以整個背部為卡其色。腹部和四肢有又細又硬的白毛。腳是淺棕色的,尾巴上覆蓋著白色的毛。
達烏爾刺猬比刺猬小,體長17.5 ~ 25厘米。耳朵比周圍的尖刺長。刺又短又細,棕白色,沒有純白色的尖刺。身體背部為淺棕色,側部和腹部有濃密骯臟的白色毛發。
大耳刺猬,體型較小,體長17 ~ 23厘米。吻部很尖,耳朵很大,耳長3750mm,耳尖鈍圓,明顯超過周圍的尖刺。身體後部覆蓋著由硬刺制成的盔甲,從頭部和耳朵的後部開始,向後延伸到尾基的前部。身體背部的尖刺是深棕色和白色的,也有少數全白色的尖刺。尾巴非常短,呈棕色。是沙漠、半沙漠地區的典型物種。
12刺猬皮的栽培中藥:本品為野生。
13刺猬皮的采收與初加工「中藥的炮制」:捕捉後剝去外皮,除去肉脂,撒上壹層石灰,在通風處陰幹[1]。
國家收藏中藥材:去皮,撒壹層石灰,通風處陰幹。
中醫字典:壹年四季都可以抓,尤其是冬眠期間。捉後用刀縱向切開腹部,剝去皮,打開,撒上壹層石灰,放在通風處陰涼處晾幹。
中華本草:多采於春秋兩季。捕後宰殺,剝皮,向內刺,油,殘肉等。都被移除了。皮用竹片掛在通風處,陰幹。
刺猬皮的生藥學特征14中藥大辭典:幹燥後的刺猬皮呈多邊形刷狀或直形,部分邊緣卷曲成單形或盤狀,長約3 ~ 4厘米。外表面密被纏繞的棘刺,長1.5 ~ 2厘米,堅硬如針,灰色、黃色或灰褐色不等。腹部皮膚上有許多灰褐色的軟毛。皮膚內部呈灰白色或褐色,留有肌肉痕跡。它有壹種特殊的臭味。最好是開大壹點,刮掉肥肉,把刷毛整理壹下。
《中華本草》:幹皮呈多角形、刷狀或直形,部分邊緣呈圓柱形或盤狀,長3 ~ 4厘米。外表面密被纏繞的棘刺,長1.5 ~ 2厘米,堅硬如針,灰色、黃色、灰褐色不等。腹部皮膚上有灰褐色的皮毛。皮膚內部呈灰白色或棕色。它有壹種特殊的臭味。
15刺猬皮的加工漢代就有了用酒做菜的方法(神農本草經)[1]。
晉代有燒粉的記載(肘後備急方)[1]。
唐代有烤焦玲(備急千女方)、煎靈黑(食療本草)[1]的方法。
到了宋代,又出現了烤至焦黃(太平方)、泡酒(生肌總錄)、烤至黑(雷醫方集)、煎至黃(瘡癰經驗)[1]。
明代又增加了麩炒(普濟方)、酥炒(本草精華)、蜆粉炒(考姚信)等方法[1]。
清代還有其他的方法,如土炒(宗彜《說嶽》)、酒醋泡廁所(外科大成)[1]。
目前主要的加工方法有滑石粉炒、砂炒或砂炒加醋泡[1]。
15.1刺猬皮的加工方法15.1刺猬皮取原藥材,用堿水浸泡,洗凈汙垢,再用清水洗凈,充分濕潤,切成小方塊,晾幹【1】。
15.1.2將刺猬皮用滑石粉炒香,將滑石粉放入熱鍋中,中火加熱炒至變軟,加入幹凈的刺猬皮片,炒至黃、腫、卷、禿,取出,篩去滑石粉,放涼[1]。
每100kg刺猬皮用40 kg滑石粉【1】。
中藥學:取洗凈的刺猬皮,剁成小塊,洗凈,曬幹,將滑石粉放入鍋中炒熟,加入刺猬皮,炒至黃色,取出,篩刷滑石粉,切下,放涼。
15.1.3將刺猬皮用沙子炒香,將沙子放入鍋中,用武火加熱炒至有彈性的狀態,放入幹凈的刺猬皮片,不斷的挖,直到刺處卷曲呈褐色,質地起泡時,取出,撈出沙子,放涼[1]。另外,用砂炒到上述規格時,取出,過篩去砂,趁熱蘸醋,取出晾幹[1]。
每100kg刺猬皮用10 kg醋[1]。
15.2成品特征刺猬皮為不規則小塊,剛毛密集,外表面灰白色、黃色或灰褐色,皮內表面灰白色,邊緣有毛,質韌,有特殊臭味[1]。
爽身粉炒刺猬皮呈泡沫狀,鼓脹,黃色,禿,易斷,邊緣皮毛脫落,呈焦黃色,皮緣向內卷曲,微臭[1]。
沙滑石粉炒刺猬皮[1]。
15.3刺猬皮的加工效果因為有很強的腥味,所以很少生吃【1】。
油炸後質地疏松酥脆,方便煮碎[1]。並能矯正氣味和味道[1]。其加工品廣泛應用於臨床[1]。醋淬後矯味矯臭效果更好,還能增強活血止痛的效果[1]。用於胃痛、嘔吐、痔漏出血、遺精遺尿[1]。如治痔漏的胃脘丸(《生肌宗錄》);治療腸風血的胃痞散(楊家藏方)[1]。
15.4刺猬皮的加工研究刺猬皮含有蛋白質和鈣鹽[1]。刺猬皮膚上層主要含有角蛋白,真皮下層主要含有膠原蛋白、彈性蛋白和脂肪[1]。刺猬燈盞花含有17種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1]。
油炸後,由於高溫的作用,鈣鹽生成氧化鈣,大大增加了澀味[1]。口服後,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可溶性鈣鹽,易被吸收,從而增加人體內的鈣含量,促進血液凝固,增強收斂止血的作用[1]。
15.5儲存方法:儲存於幹燥容器中,密封放置於通風幹燥處[1]。防黴,
16刺猬皮的性味歸結於中藥炮制:刺猬皮味苦,性平[1]。胃大腸經[1]。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猬皮味苦、甘、平。
中醫字典:刺猬皮味苦,性平。
中華本草:刺猬皮味苦、澀、平;入胃、大腸、腎經。
神農本草經:“味苦,性平。”
《名醫錄》:“無毒。”
《藥性論》:“味甘,毒小。”
本草求真:“入腸胃。”
本草概要:“從太陰、陽明經入手。”
刺猬皮的功效與主治17《中藥炮制》:刺猬皮具有止血化瘀、固精、利尿止痛的作用[1]。因為腥味比較重,所以很少用【1】。其加工品用於胃痛、嘔吐、痔漏出血、遺精遺尿[1]。如治痔漏的胃脘丸(《生肌宗錄》);治療腸風血的胃痞散(楊家藏方)[1]。
全國中草藥收藏:刺猬皮有祛瘀止痛、止血固精的功效。用於胃脘痛、崩漏、便血、痔瘡、遺精、遺尿。
中醫大辭典:刺猬皮有降氣止痛、涼血止血的功效。治惡心嘔吐,腹痛疝氣,腸風痔瘡,遺精。
中藥:刺猬皮有化瘀止痛,收斂止血,收斂縮尿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胃脘痛、惡心嘔吐、便血、腸風下血、痔核漏、脫肛、遺精、遺尿。
《神農本草經》:“主五痔患陰蝕,有紅白血汁,陰腫痛引腰背,以酒煮之。”
《名醫錄》:“治腹痛疝氣,燒成灰,以酒服之。”
《藥性論》:“治腸風泄瀉者,痔疾帶頭,多年未患者,烤末飲方寸匕首,灼末擤鼻涕。”
孟維曰:“燒灰酒治胃脘痛,煮汁止嘔。”
《本草綱目》:“瀉下涼血。”
《經典遇上原著》:“掃除眼中的障礙。”
《生活情趣飲食譜》:“運動研服治遺精。”
18刺猬皮化學成分《中藥大辭典》:上刺由白所成制成。這是主要成分。真皮下層主要由膠原蛋白和其他蛋白質如彈性蛋白和脂肪組成。
中藥:刺猬皮上刺主要含角蛋白;真皮層下層主要含有膠原蛋白、彈性蛋白和脂肪。
刺猬皮藥理作用19中藥:刺猬皮能止血,促進平滑肌蠕動。
20刺猬皮用法用量《全國中草藥集》:2 ~ 3元,水煎或焙幹研末。
中醫大辭典:內服:煎服,2 ~ 3元;或者變成粉末。外用:研磨,噴灑或應用。
中藥:口服:湯劑,310g;;磨底,1.53g;;或者做成藥丸。外用:取適量,研末敷用。
21刺猬皮使用禁忌癥《全國中草藥集》:孕婦不宜服用。
中醫大辭典:本草經註:好酒。害怕桔梗和麥冬。"
《中華本草》:孕婦慎用。
22刺猬皮處方選用22.1治療惡心嘔吐吃刺猬皮燒灰,配酒或煮汁飲用,或五味同食。(普濟方)
22.2腸風下治壹刺猬皮帶白血(把針在鋤頭裏烤焦,去皮,只用針),木賊半片(炒)。頂端在最後是好的。每次兩元,配熱酒,飯前。(《楊家藏方》胃痞散)
22.3用刺猬皮和穿山甲同等對待痔瘡,燒貯,加肉豆蔻壹個半,最後空腹喝米,調二錢。(《本草》)
22.4治療腸痔下部,如蟲咬刺猬皮,燒粉,生油敷之。(“所有人的簡單食譜”)
22.5用刺猬皮、四塊磁鐵、壹尺肉桂治療肛門。上菜三味,待篩。每天拿壹把方寸刀。(“做好壹千元的準備”)
22.6豬皮灼治五色痢疾,酒服兩元。(《手諭神方》)
22.7治遺精炒刺猬皮。每次兩元,壹天兩次。(吉林中草藥)
22.8治療前列腺炎和腎結石刺猬皮,烘焙研磨。分成40包,早晚用米湯服用1包。服藥期間尿道可能會有灼熱感,不用擔心。(內蒙古中草藥新醫法資料選登)
22.9用刺猬皮治鼻衄,燒成灰,細細研磨,每半錢用棉花包在鼻子裏,好數。(《太平盛輝方》塞鼻粉)
22.10鼻息肉的治療:刺猬皮烤到底,用棉花覆蓋三天。(“做好壹千元的準備”)
22.11治療狗咬,皮毛平分。燒粉,水,喝壹杯。如果眼睛發紅,嘴巴無聲,就把牙齒折起來。(“填充肘部背面”)
23古人論述《本草經》:“刺猬皮可治大腸濕熱、血熱為病,五痔可蝕血,紅白血汁不限。”陰的脹痛導致腰痛、腹痛、疝氣,都是由於邪濕熱蘊於下焦所致,所以以辛散苦泄為主要原因。"
《本馮靜元》、《胃脘痛》、《神農本草經》側重於五痔之陰蝕,取其銳破血,以酒治陰腫痛,引其腰背,取其筋脈,縮短縱向。"
《神農本草》中主要五痔患陰蝕,血汁紅白,陰腫痛致腰背,酒烹致死。
名醫的別錄治腹痛疝氣,燒成灰,酒送服。
《藥性論》治腸風瀉,患痔者有頭,多年未患,烤末飲匕首方寸;燒末吹主鼻出血。6.孟夢:燒灰酒治腸胃不適,煮果汁止惡心。
《本草綱目》清血涼血。
除了眼中的障礙,本精遇上原著。
“生活情趣飲食譜”煆服治遺精。
體表面積計算器身體質量指數指數計算和評估女性安全期計算器預產期計算器孕期正常體重增加用藥安全分類(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壓評估體溫水平評估糖尿病飲食建議臨床生化常用單位換算基礎代謝率計算鈉補充計算器鐵補充計算器處方常用拉丁縮寫快速檢查藥代動力學常用符號快速檢查有效血漿滲透壓計算器酒精攝入量計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