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學教學設計課件
雖然我們教研組的老師都有多年的化學教學經驗,積累了壹些經驗,但面對課改新教材,大家都是新手。首先,我們認真參加了縣教育局組織的新教材培訓。雖然在炎熱的夏天,盡管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但我們自始至終都在努力學習。接下來通讀整本教材,了解教材的整體脈絡和布局,對整體把握教學非常有利。第壹章化學的魅力,重點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感知化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了解學習化學最基本的壹般方法。這樣,我們在實施第壹章教學時,就把情感目標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三步,我們將集體討論教案。分工之後會有老師講課,然後集體補充修改。往往壹開始制作的教案還很陳舊(很難習慣),但是集體討論後的教案壹定是有發展、有突破、有創新的,大家都覺得集體智慧的能量很大。
第壹,“填補”新教材的“空白”,學生的智力得以發展。
新教材的編排有很多“空白”,有的是實驗現象和結論,有的是問題的解釋,和舊教材明顯不同,我們開始覺得很不習慣。我們反復討論如何“填補”這些“空白”。如果我們直接告訴學生,作者的意圖就會變成我們老師要填空,這顯然是壹種誤解。我們認真研究了二期課標,認識到這是壹個學生發展的空間,絕不能簡單地由老師來代替。因此,我們精心組織學生對課本上安排的問題進行討論和交流,盡量自己解決。課本上安排的實驗,要麽由老師演示,要麽由學生完成,然後歸納現象,得出結論。即使是家庭小實驗,也鼓勵學生去嘗試和交流,但實驗受很多條件的影響,得到的現象和結論可能完全不壹致。那麽如何面對考試呢?我們組織學生分析原因,然後得出比較客觀(壹致)的結論,壹般會要求學生記在課本上進行復習鞏固(畢竟考試是不可避免的)。教材“填空”的過程,是引導學生探索的過程,是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過程。新教材用得好,學生肯定發展得好。
第二,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學習。
如果學生仍然通過接受式學習來學習新教材,他們會遇到許多不便。因為與舊教材相比,“可接受”的內容明顯減少,教材的體系也沒有很爽快地把所有知識呈現給學生,所以學生被迫改變學習方法。首先,教師被迫訓練學生改變學習方式,變接受性學習為探究性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該讓學生決定自己的探究方向,選擇自己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發現自己的“成績”,幫助學生進行必要的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整。當學生取得初步成績後,教師要督促學生進行自我檢查和自我反思。當他們在探究中遇到困難時,教師不應該直接告訴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或做過多的暗示,而應該是壹個鼓勵者和啟蒙者。同時,在倡導學生主體性學習的過程中,要加強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通過表達和表演增加溝通交流能力,了解他人的觀點或做法,善於反思自己的思想和做法,從而做出判斷。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目前的學習水平,還可以培養他們未來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能力。
第三,把握學科特點,在實驗中提高學習能力
新化學教材抓住了化學是壹門在理論指導下的實驗學科的特點,在實驗教學中給學生以充分的發展空間。家庭小實驗要求學生學會就地取材,體驗化學實驗的趣味性,體會生活與化學的密切關系。所以我們壹般不會輕易放棄這些實驗,安排學生在家做,老師也在家做,然後交流實驗信息,了解實驗的目的、原理、現象和結論。實驗設計是新教材提出的新的高要求。即使完成壹個非常初級的設計,也要求學生對實驗原理有壹定的認知基礎,對實驗儀器的功能有初步的了解,對實驗裝置的組合有壹定的經驗,有創新意識。所以看似簡單的設計,也是高級的綜合活動。新教材實驗教學的要求正如唐老師在《解讀新教材》講座中提出的四步走:知道怎麽做?學會怎麽做。明白妳為什麽這麽做嗎?想想妳還能做什麽。前兩步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第三步需要理性思考(實驗不僅僅是做),要了解每個儀器(裝置)的使用和實驗每壹步的操作。第四步是創新,這是思維的高境界。
今年中考的兩道簡答題是實驗載體。壹個問題是實驗探索的過程,解決了壹些問題(去除NaCl中的Na2CO3雜質),又發現新的問題(引入新的雜質),從而進壹步探索產生新的方案。第壹個問題是介紹所有的裝置以及在實驗室中制備氧氣並測量其體積的全過程。要求學生回答實驗中的壹些問題,在理解實驗的基礎上,總結出本次實驗的目的(而不是之前的先填目的)。要求考生充分理解“他人(試題)”完成的實驗,才能正確答題。我覺得這體現了課改中實驗教學的方向。
通過兩年的新教材教學實踐,我深深體會到新教材為我們改變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壹個平臺。只要我們努力學習,努力思考,大膽實踐,不斷反思,教師自身就會發展,學生也會發展。
2.化學教學設計課件
1,分析化學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分析化學教學過程中仍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具體表現為:
分析化學教材講述了基於化學反應四個平衡理論的四種滴定分析方法,其課程內容與無機化學有相當的重復性。在分析化學中,學會正確采樣和預處理是解決問題的核心。然而,在分析化學理論知識的教學中,往往把重點放在樣品定量分析方法的教學上,而對如何收集、處理和處理分析結果則說得較少。分析結果準確與否與樣品的正確采集和預處理密切相關。如果沒有正確采集和預處理樣本的知識,壹些學生在面對具體樣本時會無所適從。實驗部分,驗證性實驗較多,綜合性設計技能訓練實驗較少,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教學方法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方法,教師獨唱,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習熱情不高,由於對課堂上學到的東西缺乏思考,很快就忘了;評價方式單壹,不強調過程學習,教師主觀影響太大。大學生不主動拓寬知識面,而是被動接受知識,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形成了懶於思考的壞習慣,不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談不上培養和提高創新能力。
2.引入案例教學法的必要性。
對於分析化學課程來說,只有將理論正確、靈活地應用到實際過程中,才能有效提高學生分析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鑒於上述問題和分析化學的教學目的,啟發性、探索性案例教學非常適合分析化學的教學。它不僅有利於打破以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而且有利於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相結合,有利於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
近年來,案例教學法在法學、管理學、經濟與貿易等領域的教學活動中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但在理工科課程的教學活動中運用得還不夠。目前,分析化學作為我校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應用化學、環境科學、藥學專業的壹門重要專業基礎課,在學生的知識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沿用原有的教學方法和教材,學生由於缺乏對實際樣品分析過程的全面了解,將毫無用處,導致大學教學的實用性和合理性出現差距。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嘗試將案例教學法引入分析化學教學中。通過對壹個或多個完整案例的分析和實踐,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以案例為媒介,輔助學生靈活應用分析化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決科研和生產中的分析問題,使學生在面對實際分析工作時,能夠像壹個分析化學家壹樣思考和解決問題。壹個完整的分析案例包括分析方法的選擇、樣品采集和制備、樣品分析和測定、分析結果的數據處理以及質量保證和控制等幾個步驟。通過基礎理論與具有較強指導意義的實例相結合,培養學生明辨是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3.案例教學法的實施
案例教學的實施: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案例的引入、展開、討論需要占用較多的時間,而課時是有限的。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內,教師既要讓學生了解過程,又要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這些知識和技能壹般很難兼顧。課前給學生發相關資料,要求學生針對案例查閱相關資料,閱讀案例及相關背景資料,確定自己的解決方案,探索自己的解決方案。課堂上,引導學生分組討論,並對案例進行初步分析。
案例涉及到學生現有理論和技術水平的程度:比如生活中補鈣的效果關系到人的健康,而牛奶和奶制品不僅含鈣豐富而且吸收率高。為此,提出了對壹些乳制品中鈣含量的案例研究。首先,問題的提出。可以用什麽方法來測定桂陽牌華杉和好益多牛奶中的鈣?查閱資料,確定具體的測定方法。化學分析方法包括KMnO4氧化還原滴定法和EDTA絡合滴定法,並進壹步引出兩種滴定方法:直接滴定法和間接滴定法。也可以使用儀器法中的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通過三種方法,可以確定同壹物質的比較,加深對案例所涉及知識點的理解,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分析化學中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案例教學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使學生在討論中學會與他人交流,這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還介紹了為什麽貴州省有些地方是結石病的高發區,如何用分析方法解釋這個問題,有哪些方法可以自然測量水的硬度?對水樣來源及其環境的分析,可以使學生關註實際情況中的多重影響因素,並基於理論思考外部因素。分析水樣中各種離子的定性檢測方法及其* * *儲存條件,比較* * *儲存離子的掩蔽方法,根據分析目的選擇不同的分析方法;對水硬度測定的配位理論進行了分析和定位,確定了具體的測定方法和條件。
除了化學分析方法,還有哪些儀器分析方法可以用於測定?介紹儀器分析的方法有:光學分析(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譜法、icP—AES)、離子色譜法(IC)、電化學分析(自動電位滴定法、離子選擇電極法),讓學生比較各種方法的特點,在實際應用中靈活選擇。另壹個例子是工業用水中鐵的測定。地殼中鐵的含量(Fe)約為5.6%,分布廣泛,但在天然水中含量不高。鐵在實際水樣中存在多種形態,在實際溶液中可以以簡單的水合離子和復雜的無機、有機絡合物形式存在。也可以存在於膠體、懸浮物、顆粒物中,可能是二價,也可能是三價。而且當水樣暴露在空氣中時,二價鐵容易被氧化成三價,當樣品的pH值為pH3.5時,容易引起三價鐵的水解沈澱。在樣品的儲存和運輸過程中,水中細菌的繁殖也會改變鐵的存在形式。樣品的不穩定性和不均勻性對分析結果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必須對樣品進行仔細的預處理。方法選擇:原子吸收光譜法簡單、快速、準確,適用於環境水樣和廢水樣品的分析;鄰菲羅啉分光光度法靈敏可靠,適用於清潔環境水樣和微汙染水的分析。對於汙染嚴重、含鐵量高的廢水,可采用EDTA絡合滴定,避免高倍數稀釋操作帶來的誤差。
4.將案例教學融入課程績效評估體系。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過程性學習考核由占總分的30%提高到60%,期末論文成績的權重由70%降低到40%。這樣就在平時的教學中增加了討論環節,老師們給了討論內容壹個大致的方向。學生們根據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給出了解決方案,案例教學與應用緊密掛鉤,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從過去期末應付考試轉變為。
分析化學是壹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是通過典型處理形成的具體的教學案例調查、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總之,案例研究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和深度。
3.化學教學設計課件
1.化學是新開設的新課程,與生活聯系比較多,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比較高。本學期的教學目標和任務是:
1.知識要與生產實際、自然和社會現象、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學以致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學生能夠初步運用化學知識解釋或解決壹些簡單的化學問題。
2.使學生學習化學的壹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學習常見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識,掌握化學實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學在生產中的實際應用。
3.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和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釋或解決簡單的化學問題,逐步發展自己的動手操作和能力。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方法和措施是
1.註重基本概念和理論的學習。
2、備課,上課要重點突出,抓住精髓。平日備課上課要抓住本質的東西。
3.在日常講座中學會比較。
4.平日註重化學實驗。
5.跟蹤檢查。
4.化學教學設計課件
第壹,教學方法
1,根據這個班的具體情況,因為這個班的化學成績不是很好,特別是基礎差,學生反應慢,大部分作業都是互相抄襲的。針對這種情況,我采取了“低起點、低難度、重基礎”的教學方針,盡力耐心細致地講解學生的問題,直到學生理解為止。
2.對學生作業進行逐批改革,對學生作業中的共性問題進行集體點評,對學生作業中的個別問題尋求個別學生輔導,堅決制止學生作業不交和抄襲現象,做好學生思想工作,對拒不改者給予適當處罰。
3.課前反復研讀教材,對教材中的知識點做到心中有數,強調學生忽略的問題,反復講解大綱中的重點考點,反復練習,讓學生熟練掌握教材中的每壹個知識點。
4.反復練習學生復習中的重點難點,尤其是實驗題,讓學生特別頭疼。他們不清楚實驗原理、實驗註意事項、實驗誤差等。,更不用說改造實驗原理,設計實驗了。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要認真給學生講解實驗原理外,還要在實驗設計中反復訓練和體驗,讓學生逐漸克服心理障礙,掌握實驗問題的基本解決方法。
5.根據現在高考的特點。在註重基礎考查的同時,特別註重能力的考查。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特別註重能力的培養。把學生從繁重的家庭作業中解放出來。
二、教學計劃
1,堅持精心設計,做好每壹節課,研究並認真分析高壹新教材的特點,狠抓基礎知識技能的落實,強化學科內部的綜合意識。
2.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註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運用基礎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3.教學時要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1)新課程理念下的新教學應重視新知識的引入。
(2)新課程理念下的新教學應樹立化學課堂教學是化學活動教學的理念。
(3)新課程理念下的新教學應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相互合作。
(4)新課程理念下的新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化學意識和能力。
(5)新課程理念下的新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實踐創造力。
4、作業布置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1)適當性
(2)等級制度
(3)針對性
(4)實用性
(5)探索性
(6)考試試卷
5.化學教學設計課件
壹、指導思想和總體工作思路
指導思想:以學校“以學生為本,科學自主”的教育教學改革為工作思想,積極改變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總體工作思路: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作為教學的終極目標。
二、學習情境的分析
今年大約有600名理科生。初高中的化學學習主要是關於無機物的性質及其相互轉化,而這學期的學習主要是關於有機物的性質,這對學生來說是壹個挑戰,因為學習方法,化學式的書寫,反應的類型,物質的性質,反應的條件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很難壹下子改變,大部分學生會覺得有機物很難學,可能會產生恐懼心理。而且學生可能有寫有機化合物簡單結構式的壞習慣,比如特定基團寫錯了,或者原子之間的連接位置寫錯了。
三。教學目標、任務和教學要求分析
教學目標和任務:本學期理科班完成《基礎有機化學》和《化學反應原理》第壹題及考試,文科班完成《化學與生活》及考試。要在國考和市統考中都取得好成績。
教學要求分析:有機化學基礎涉及烷烴、烯烴、炔烴、芳香烴、鹵代烴、醇類、酚類、醛類、酸類、酯類、氨基酸、蛋白質、糖類等物質的結構和性質,有機知識的考查在高考中占20%左右。通過本模塊的學習,要求學生基本掌握典型物質的結構與性質的關系,建立有機官能團決定物質化學性質的學習方法,掌握有機碳四價的核心含量,根據官能團分析新物質的性質和反應條件,熟練寫出反應方程式。可以根據官能團的相互轉化合成簡單的有機物;能有效提取信息解決問題。為高三有機復習打好基礎。
第四,教學常規的實施策略分析
堅持集體備課,設定內容、時間、主講人,根據教學指導和近幾年高考趨勢保質保量完成自編作業和教學內容難度的定向,做到年齡教學有章可循、有據可循。作業以自制為主,有學習余力的同學建議買壹本難度稍大的參考資料,開闊視野,提高能力。在章節練習或假期練習中,以之前的錯題為主,采用改編的方式進行滾動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