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秦漢時期的文化特點是什麽?科學技術有哪些發展?

秦漢時期的文化特點是什麽?科學技術有哪些發展?

秦漢文化的第壹個特點是統壹性和多樣性相結合。秦朝建立了統壹的國家,漢朝獨尊儒術,建立了統壹的思想文化,同時秦漢又是多民族國家,所以統壹性和多樣性是結合在壹起的。

二是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

三是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屬於第壹世界發達國家。

第四,氣勢恢宏。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是可喜的,尤其是這種氣勢。妳看韓國、英國和德國也都有長城,但他們的長城都叫longdistwall(很長的墻),只有中國的長城才能叫長城。英國的長城叫哈德良長城,是哈德良皇帝為防止北方蠻族修的,德國的長城是羅馬人為防止日耳曼人修的,韓國的長城是契丹人修的,那是幾百公裏、上千公裏的偉大長城。中國的萬裏長城,氣勢磅礴,貽笑大方!韓國人說,韓國文化不追求宏偉,追求精致,妳要追求宏偉,別說妳橫著修,豎著也修不了啊,朝鮮號稱三千裏江山是豎著量的,只能修十分之三,要不就到海裏去修。

秦漢時期雖然沒有哈勃望遠鏡,但科學技術也很發達。

首先是天文學:漢武帝頒布太初歷時,正月為元年。從前,夏朝以正月為歲首,每年1月1日過年,商朝改為12月1日,周朝改為11月1日,秦朝改為10月1日。所以秦朝的九月底是除夕,春節是十月壹日,應該過了國慶節,就過了元旦。陳勝吳廣起義爆發於九月,失敗於次年十壹月,其實也就兩個月的時間!因為九月是最後壹個月,十壹月是來年的第二個月。如果不知道秦朝的歷法,農民伯伯陳勝吳廣還真是厲害,堅持了十多個月,扯淡,那農民起義哪裏有那麽長的時間?

兩個月就結束了。

到了漢武帝時,又改回了正月初壹,元年初壹,大家就比較習慣了。後來的朝代,不管怎麽改,這正月初壹過年,也沒人再想著改它去了,再改就不合適了。西漢有了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東漢張衡又對月食做出了最早的科學解釋,不是天狗吃月亮。張衡還發明了遙測地震方向的測地儀。今天看來,這東西沒用,地震發生時,我們第壹時間知道,兩個小時後溫總理就去了。但這是遙測地震方向,不是預報地震,這種儀器美國也沒有。

東漢的華佗發明了麻沸散,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劑之壹。中醫似乎並不主張把人切開。但比如闌尾炎穿孔,紮針沒用,采草藥更沒用,只能開刀。歐洲那時候開刀是灌酒,灌壹升的酒,酒量小的壹口氣就灌死了,酒量大的灌到肚子要爆了還不醉,還很清醒,幹的四肢都定住了,要壹棍子打死,所以闌尾被割掉了,命神也被叫走了。當時開中藥的死亡率比較低,很可惜麻沸散後來失傳了。

另壹位寫《傷寒雜病論》的醫聖張仲景,名氣似乎不如華佗,很多藥的商標是華佗,張仲景的牌子就少了。張仲景就像醫科大學的教授,華佗就像臨床外科醫生,側重點不同。

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就已經造紙了。在紙發明之前,先民們把文字寫在龜甲、獸骨上,叫甲骨文,後來又寫在竹簡、木簡和帛上。比如,書分上下卷,"書 "字證明我們的祖先曾在竹簡、木簡上寫過字,壹本書有多少卷,說明我們的祖先曾在絲綢上寫過字。如今,這種裝訂方法的書從宋代開始,到唐代,紙書也是壹卷壹卷的,拉起來有十幾米長,所以讀書時要像壹卷小案上的書器,壹點點拿出來看。孔子五十歲讀《易經》、《微子三節》,竹簡書的形式是拿皮條給它起的,孔子讀完串書就把皮條關了三次,它太重了,又不環保,要不怎麽中國的森林太少呢。大文豪東方朔給皇帝上桑那,洋洋灑灑170斤,兩個人擡進皇宮。這位老人寫了多少字不知道,只知道有170斤重。當時的絲綢很值錢,壹般人舍不得拿它來寫字,所以西漢時造了紙,雖然不是很好。

到了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蔡倫是個宦官,宦官壹般都不是好人,歷史上只有兩個好人,蔡倫和鄭和。蔡倫造紙,被封為龍亭侯,這是侯爵中級別最低的。造紙術在四世紀傳到朝鮮、越南和日本,八世紀傳到中亞、***、非洲和歐洲。中國造紙術傳播之前,印度人是把文字寫在樹葉上的,佛經寫在樹葉上,叫貝葉經,誰都想得到那東西的珍貴,唐三藏從印度取回的經書就是這種經書,這地壹爛就潮,這地壹幹就潰,不易保存。所以印度人不了解自己300多年前的歷史,不是不重視修史寫史,而是葉落歸根,歷史終究是由傳說構成的。歐洲人當時寫的羊皮紙,其實就是羊皮,妳寫壹本書,國家要吃十年羊,國家沒有羊了。所以造紙術在中國的傳播,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是有相當大的貢獻的。

  • 上一篇:東北地區水稻人工插秧田化學除草防控技術
  • 下一篇:用什麽產品或方法可以去除痘豆消除後留下的痕跡!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