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煙壺的起源
吸鼻煙的習俗,源自煙草發明者印第安人。意大利人大約在14世紀選用上好的煙葉、摻入薄荷、冰片等藥材碾成粉,密封入窖陳化,經數年而生產商業化的鼻煙。
漢人吸聞鼻煙始於明代。明末鼻煙進口甚少,僅廣東壹地有人吸聞。康熙開放海禁,西方傳教士攜帶大量的鼻煙和盛裝鼻煙的玻璃瓶。吸鼻煙漸成風尚。
《紅樓夢》中有關於鼻煙治病的情節,說的是晴雯欲唬麝月玩耍,只穿了壹件小襖出門,第二天起來就覺“鼻塞聲重,懶怠動彈”了。後寶玉命廖麝月取
來“汪恰洋煙”,晴雯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忽覺鼻中壹股酸辣透入囟門,接連打了五六個嚏噴”,然後便覺得痛快了。這裏用的“汪恰洋煙”便是鼻煙。
清代著名醫藥學家趙學敏在其所著的《本草綱目拾遺》壹書便把鼻煙列為中藥之壹。指出:“西洋出鼻煙,上品為飛煙,稍次則為鴨頭綠色,厥味微酸,謂之豆煙,紅色為下。”十七世紀末,西洋藥品逐漸傳入中國。鼻煙即是其中之壹。明萬歷年間,意大利人利瑪竇來華,貢品中就有鼻煙。
據說在古代,上至皇帝,下到平民都開始使用鼻煙,精美的鼻煙壺也成了身份的象征,而鼻煙壺的精美在雍正乾隆時期達到鼎盛。
從存世遺物中,順治程榮章造的銅雕雲龍鼻煙壺二十余件鼻煙壺,是最早的鼻煙壺。康熙對西方工藝品情有獨鐘,他吸納了壹批通曉玻璃煙壺制作和畫琺瑯的西方人,於紫禁城內制作鼻煙壺。鼻煙壺藝術在乾隆壹朝達到極盛。玩賞收藏鼻煙壺成風,盛入鼻煙的用途漸至其次。中國傳統藝術的全部技藝:繪畫、書法、燒瓷、施釉、碾玉、冶犀、刻牙、雕竹、剔漆、套料、蕩匏、鑲金銀、嵌螺鈿、貼黃等等都用在了鼻煙壺上。乾隆時鼻煙壺成了鬥富顯示身份的東西。
鼻煙壺的傳說 內畫的形成有壹段有趣的傳說。
吸聞此煙,對解除疲勞起著壹定的作用。它起源於美洲印地安,後被歐洲到美洲探險的旅行家發現,帶回歐洲,很快流行壹時。當時法國宮廷裏上至國王、王子、公主,下至仆從,都竟相吸聞鼻煙,把此舉當成壹種時髦。拿破侖壹世也是壹個嗜喜鼻煙愛好者
,據記載他每月耗費鼻煙達7磅多。十六世紀後,鼻煙通過歐洲、菲律賓、日本、朝鮮傳入中國東北地區,那兒的遊牧民族在馬背上無法用煙筒吸煙。因此鼻煙傳入正適合他們野外吸聞特點,為了讓鼻煙壺具備堅固,不怕摔碰,遊民們用
各種玉器、金屬、骨角材料來制作鼻煙壺。
據史籍記載鼻煙在當時蒙古人社會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每逢客人拜訪主人的賬蓬時,主人必須鞠躬,用雙手捧著鼻煙人給客人,而客人也必須用雙手主人的鼻煙過倒出少許鼻煙,放在鼻上吸聞壹會兒,然後用雙手將鼻煙壺還給主人。這壹非常細小的舉動,卻充滿文明的禮儀,其目的是為了建立相互尊敬和信任。雖然鼻煙和鼻煙壺不是誕生於中國,而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但傳入中國後,很快在關內外盛行。
16世紀以後,鼻煙傳入中國東北地區,那裏的遊牧民族無法在馬背上用煙筒吸煙,鼻煙正適合他們馬上吸聞,所以很快流行開來。為了使鼻煙壺堅固耐用,遊牧民族多用各種玉器、金屬、骨角材料來制作。鼻煙壺以其小巧玲瓏的獨特造型、種類繁多的選材用料、精美細致的制作工藝,逐漸發展成為供人玩賞和顯示身份地位的藝術佳品。中國的鼻煙壺,集書畫、雕刻、鑲嵌、琢磨等技藝於壹身,運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內畫等技法,汲取了域內外多種工藝的優點,是中外文化藝術有機融合的典型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