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生物修復
微生物抗重金屬機制包括生物吸附、胞外沈澱、生物轉化、生物累積和外排作用。微生物壹方面可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屬的毒性,並可以吸附積累重金屬;另壹方面可以改變根系微環境,從而提高植物對重金屬的吸收、揮發或固定效率。
目前,大部分微生物修復技術還局限在科研和實驗室水平,實例研究還不多,無法大面積推廣。
2.從源頭進行控制
需針對吉林省農用地的實際特點開展綜合性治理工作,對大氣、水體、土壤進行防治,做好源頭治理工作,降低農用地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
3.暫停可食用性農作物的生產
1)暫停可食用性農作物的生產,並找到可以替代的種植方式,進行暫時性退耕還田,對土壤進行全面修復,將農用地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控制在標準範圍內。對於重金屬汙染嚴重的土壤,要禁止所有農作物、農產品的種植與生產,全面實行退耕還田。
2)采取稭稈還田、輪作倒茬的方法進行固氮處理,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當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增加時,暫停可食用性農作物的種植,可種植壹些非食用性的植物用於綠化環境。
3對化肥和農藥進行科學化、合理化、規範化使用,將牧業、林業、種植業進行有機結合,使農業標準化的生態性、示範性作用更強。
4.對農用地土壤的重金屬汙染情況進行實時監測
責令城鎮人口密集區的化學品生產企業進行搬遷改造,對因化學工業生產而導致重金屬含量超標的農用地進行徹底整治和重點督察,提高周邊環境的生態環境質量。同時,實時對農用地土壤的重金屬汙染情況進行科學監測,為農產品的食用安全性奠定基礎。可采取實地調研等方式對農用田重金屬含量進行定性、定量分析,並以農業行政部門為信息交流對象,對治理體系與制度進行合理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