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的改革必須要闖三道關。 突破以藥養醫體制的束縛
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機構的主體,但是政府每年給予的投入很少,大部分開銷都需要醫院自籌。面對經費不足及生存與發展的壓力,“以藥養醫”成為公立醫院的不二選擇。公立醫院的改革,“以藥養醫”體制是第壹個要攻克的堡壘衛生部在2009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發布消息,3年內將逐步取消公立醫院藥品加成。目前每種藥進入醫院後,醫院可以根據自身級別的不同加價10%~15%再賣給患者。這正是此次公立醫院改革重點之壹——取消藥品加成以改變“以藥養醫”的局面。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況下,藥品差價成為醫院的重要收入來源,而且越是基層的醫院,對藥品差價的依賴越大。據統計,壹些三甲醫院的藥品收入占到其總收入的40%~50%,而基層的公立醫院這壹比重則占到70%~80%。
取消藥品加成政策,從試點情況來看,在醫院方面有較大阻力。受訪的幾家公立醫院負責人都認為這壹措施“操作起來有點難”。相當壹部分醫務工作者認為,即使藥品零加成,也很難保證解決“大處方”的問題,難以遏制患者藥費的上升。醫院方面則普遍擔心,取消加成之後,如果政府不予加大投入或提高醫療服務價格,醫院就會連生存都成問題。壹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試點醫院負責人說:“全國所有公立醫院的開支如果全部由財政包攬,壹年的投入就會超過政府所承諾的三年內的總投入8500億元,這還是在不考慮資金能否投到實處、實際使用效率等問題的前提下。”
山東大學醫院管理專業在讀博士李新泰表示,2006年以前,全國醫療機構實際藥品加成率大約在38%左右,2006年,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下發《關於進壹步整頓藥品和醫療市場價格競爭秩序意見的通知》規定,加價率不得超過15%。加價率壹下降低壹半多,按理性分析,藥品收入也應隨之減少。可事實上,藥品收入不但未降反而上升。據對某省衛生財務年報分析,2007年比2006年藥品收入增加14.7億元,增幅為22.7%。
除了合理增加的因素外,醫院和醫生的利益驅動,是藥品費用上升的最直接原因。即使是藥品零差價率,切斷了醫院的藥品收入,但醫生掌握著處方權,仍然存在開“大處方”以獲取回扣的沖動和可能。”李新泰說,“因此,公立醫院改革的推進還應註意與醫藥領域反腐敗工程結合起來,藥品回扣現象只要存在,由‘大處方’引發的‘看病貴’就難以根治。
增加政府財政投入。主要用於基本建設和大型醫用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住院醫師培訓、離退休人員費用和政策性補貼等。對公立醫院承擔的公***衛生服務任務給予專項補助,用於保障醫院緊急救治、援外、支農、支邊、惠民服務。 增設藥事服務費。藥事服務費根據醫務人員提供藥品服務的勞務價值來核算,與銷售藥品的金額不直接掛鉤,不僅可以遏制醫生開“大處方”,還能夠引導醫務人員鉆研醫療業務。 提高醫務人員技術服務價格。調整部分醫療服務的收費標準,提高能夠體現醫務人員技術服務價值的掛號費、診療費、會診費、手術費等。提高中醫及民族醫療診療類服務收費。建立不同等級和質量醫院之間、專家門診和普通門診之間的差價梯度。 確保醫護人員合法權益和積極性
醫生作為壹個高風險、高強度的職業,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有著較高收入的群體。但是,目前中國醫務人員的收入遠沒有體現其技術含量和所承擔的風險。
我國醫生收入的確較低,技術服務的勞動價值沒有得到合理體現,要在適當時候考慮適當進行調整。他表示,在今後3年的試點工作中,對公立醫院的法人治理結構,公立醫院的壹些內部管理,包括用人制度、激勵機制等都將做積極的探索,充分調動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
公立醫院應在國家政策引導下,改革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建立績效考核機制,重點考核醫療機構和醫生提供醫療服務的質和量,調動醫生的積極性,患者也將最終得益。政府還應重點思考醫療機構的布局規劃和醫院的功能定位,避免重復投資和資源浪費。業內人士建議,提高的診療費價格應按壹定比例體現在醫生收入中,使醫生的收入由於其勞務付出而大大提高,從而降低醫生收取藥品回扣的內在驅動力,光明正大地成為“較高收入群體”。 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
由於財政撥款不足,大多數公立醫院徒有“公立”的外殼,爭相創收,有的甚至將創收指標層層分解到每位醫生。濟南壹位三甲醫院院長說,自己所在的醫院財政撥款僅占醫院支出的4%,僅職工工資壹項,就有98%要靠醫院自籌,不創收就無法生存。
創收的沖動使得公立醫院競相拉患者,展開無序競爭。“有些醫院因為患者不足,對來就醫的病人開大處方,或是延長住院時間,本來應該住10天,讓妳住15天。還有的小醫院甚至采取給有醫保的病人發工資的辦法來留住患者。”壹位外科醫生透露。
要實現不同醫院合理分工、患者分流,需要建立健全醫療保障制度。“目前我國的醫療保障分三部分,壹是針對農民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二是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三是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由於保障水平較低,基層定點醫療機構的服務質量難以令人滿意,有的患者寧願自己掏錢到大醫院就診,也不願享受能報銷的基層醫院的服務。如果醫保的保障水平能夠提高到50%~60%,同時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質量,就可實現患者在不同層級醫院中的合理分流,大醫院的醫生也就不會再把大量時間花在‘看小病’上。” 公立醫院多年來在“市場化”過程中積累了很多問題,不是單靠國家增加投入就能解決的。
公立醫院改革是體制性改革,需要綜合配套推進,單項措施推進往往會“按下葫蘆起來瓢”。如果單純增加政府投入,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醫院發展的效率和質量,影響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如何探索建立科學、規範的財政補償機制,使公立醫院既回歸公益性,又保護好醫院發展的積極性,這之間的度必須把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