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村由兩個自然村組成,古鎮村和小王樓村。位於魚臺縣西南部,澮河南岸,三面環水。全村總面積122公頃,其中耕地51公頃,河漫灘20公頃,水產43公頃。
全村地處黃淮海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水資源豐富,發展農業和養殖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境內盛產小麥、水稻,有名、優、特水產品12種。該村是全省高效養殖強村之壹,是中華絨螯蟹和中華鱉的養殖基地。植被面積48.8公頃,覆蓋率40%。
皮甸至李哥縣級公路穿境而過,北臨澮河,老城區有碼頭,交通便利。
2000年有240戶,總人口99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1‰。有劉、張、李、董、陳、王、沙、衛八個姓氏,其中劉最多,李姓、沙姓村民為回族。
194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分別為24000元、1978、195000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10萬元,人均純收入3250元。第壹、二、三產業比例為60∶9.7∶30.3。200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0萬元,全村純收入325萬元。
2000年,這個村的農村經濟總收入在全縣名列前十。1996年4月,被山東省水產廳授予“高效水產先進單位”稱號。1997年3月被濟寧市政府授予“科技先進村”榮譽稱號。1999年8月,被濟寧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授予“綜治示範村”稱號。20 00年3月被濟寧市政府和濟寧市人事局授予“濟寧市模範村民委員會”稱號。
事件編年史
唐元和四年(809),魚臺縣歸方統治,老城遷至黃臺。
清乾隆二十壹年(1756),魚臺縣遷出,村名改為“古鎮李”。
從65438年到0949年,該村進行了土地改革。
1952年3月,村民沙組織10村民成立了村裏第壹個農業生產互助小組,走互助合作之路。
1955,村裏成立了三個農業生產互助小組。
1957,全村被淹,95%的房屋倒塌。
1958年7月,劉兆德加入中國* * *生產黨,是村裏第壹個黨員。
1959 65438+2月,公社在古鎮李村成立了水產部,全公社集體養鴨、養魚、養海貍鼠。
1960年2月,老城區村民全部遷出。
1961三月,老城區村民全部返回,開始農業生產。
1965年3月,老城村第壹個黨支部成立,劉兆德任書記。
當年5月,澇窪地改造,旱地變成了水田,種上了水稻。
1970成立了全縣第壹個村級排灌站。
從65438到0972,糧食單產突破1000公斤。
1974年,購買了公社第壹臺24馬力拖拉機。
1976,建成全縣第壹所村級中學。
1981建了兩個配電室,安裝了30、50、100千伏的1變壓器,使全村通電。
1985,村裏進行宅基地規劃,共拆遷房屋260間,連接街道2條,總長1100米。
1986年投資15000元建設15教學樓,面積1500平方米。
那壹年,澇窪地被改造,挖了28公頃魚塘。
1989 165438+10月,投入23萬鉆17眼。
3月1990,投入5.5萬元建設村委會大院。
6月,1993,山東省委書記姜春雲來村視察水產養殖情況。
當年8月,村裏的道路鋪上了瀝青,總長2500米。
1997,全村農網改造。
當年3月,壹個占地55公頃的蟹鱉養殖基地建成。
6月,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來村視察水產養殖情況。
1998年8月,成為全縣第壹批小康村。
1999年投資17萬元架設自來水管道,供全村飲用自來水。
2000年5月,建立程控電話交換室,建成電話村。
經濟發展
建國前,糧食畝產量不到40公斤。1952年3月,沙響應黨中央號召,帶領10農民成立了村裏第壹個互助組。1955,全村成立了三個互助小組。糧食畝產量達到150公斤。
從1965到1977,投資4萬元,投入工人5000人,破土12000立方米,建設海北排灌站,抽水功率129馬力。改革耕作方式,改造澇窪地,把旱田全部改為水田,精選優良品種,使畝產突破1000公斤,總產量達到60萬公斤。
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1983,糧食產量750公斤,比1978增產250公斤。為了進壹步提高糧食生產的經濟效益,全村購買了優質水稻種子(豫耕6號)進行升級。每年為國家提供優質商品糧65438+20萬斤。2000年糧食產量突破1100公斤,總產量達到860噸。2000年農業總產值426萬元,其中漁業收入340萬元。
第二產業:十壹屆三中全會後,黨支部抓住發展機遇,在1986投資4萬元建設了水泥板預制廠和鋁拉絲廠,職工35人。2000年產值39萬元,利稅8萬元。
建築行業:1986,投資12萬元組建鄉村建築隊。到2000年底,建築業從業人員25人,總產值30萬元。
十壹屆三中全會後,村黨支部為了加快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利用老城區村莊靠近澮河的優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1982年在澮河大橋東修建了裝沙碼頭,年收益20多萬。該村充分利用靠近惠河和霹靂公路的優勢,發展交通運輸業。1985成立裝卸服務隊,15重型車輛。1998年投資1.5萬元,購買141的10大貨車,組建長途運輸隊,常年駐紮上海、寧波等地,員工25人,實現總收入80萬元。截至20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60人,總產值265438+50萬元,利稅73萬元。
特色產業,老城村地勢低窪,水產資源豐富,發展水產養殖條件得天獨厚。1959 12,王渺公社在古鎮李村成立了水產部,全鄉集體養鴨、養魚、養海貍鼠。1986,全村改造低窪地,挖掘魚塘28公頃。此後,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帶領群眾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不斷拓寬養殖空間,提高養殖技術,不斷向名、特、優、稀、稀的新方向發展。古鎮李村已成為濟寧市有名的專業水產養殖村,被評為省級“高效水產先進單位”。2000年有普通魚塘43公頃,蟹、龜等特色魚塘54公頃,漁業收入達340萬元。
社會進步
建國前,群眾文化技術落後,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辦學條件逐步改善。1976年,投入15000元對小學進行擴建改造,告別了土臺子、暗房的歷史,達到了校舍、桌凳、操場、院墻、大門、廁所六大配套。1986投資15萬元建設高標準教學樓。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高校錄取學生16人,其中本科6人,專科8人。3月1990,投資5.5萬元成立文化大院。多年來,我們在文化和科技方面不斷投入,先後派出100多人次到濟南、濟寧等院校和科研部門進行培訓。1995被魚臺縣人民政府授予“文化科技先進村”稱號。
民生建國前,大多數村民過著半年糠半年糧的生活,年人均糧食只有40多斤,人均純收入不到30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6年,全村人均糧食270斤,人均純收入41元。1978人均純收入300多元。1982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純收入3250元,人均年終存款余額2000元。全村機動車112輛,其中貨車141輛,摩托車50輛。程控電話120多部,彩電260多臺,全部關閉。
建國前,村裏的街道淩亂破舊,村民的房屋多為土坯木結構,人均居住面積不足3平方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逐漸被磚石結構所取代。80年代以後,大多數房子都是用鋼筋和水泥預制件建造的。1985-1990期間,村民在新規劃區建設了220套標準住宅。1993開通村內兩條主要街道,共1300余米,並逐步硬化、美化、綠化。1990投資15萬元建設高標準村委會辦公室。2000年人均住房面積40平方米。村民劉和李炳成建起了三室壹廳的居民樓。
集體福利1999 3月,村民用上了自來水。對五保戶在吃水、用電、就醫等方面給予免費照顧。村衛生室配備高壓滅菌器、診斷床等設施,讓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病。
組織建設
1958年7月,劉兆德加入中國* * *生產黨,是村裏第壹個,黨員。1965年3月,老城李村第壹個黨支部成立,劉兆德任書記。1980成立第二黨支部,李克才任書記。1985成立第三黨支部,李克祥任書記。多年來,黨支部加強自身建設,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連續七年被評為市、縣級先進基層黨組織。1994年7月被濟寧市委組織部授予“紅旗黨支部”稱號。支部書記李克祥,1993當選市人大代表,1995被評為縣勞動模範。2000年,村黨支部被魚臺縣委授予“優秀黨支部”稱號。黨支部下設五個黨小組,其中黨員44人。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52 3月,沙組織村民成立了村裏第壹個農業生產互助組。1955成立了三個互助小組。1956成立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由李寶祥擔任社長。1958年9月,人民公社成立,成立古鎮李村生產大隊,劉任組長,下設三個生產隊。1986 12古城村民委員會成立,成員5人,劉任主任,任書記員,下設5個村民小組。1999年4月,新壹屆村民委員會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成員5人。主任劉兆平,副主任張保安,儀,委員劉、馬中英。民兵連長劉、醫保調解主任劉、婦女主任馬仲英。從1990開始,連續十年被濟寧市、魚臺縣評為模範村民委員會。1998年8月,古鎮李村被評為魚臺縣第壹批小康村。
輪廓
陳為民(1928 ~ 1998)1949 10加入中國* *制作人黨。1951入伍,歷任班長、排長、連長。1952 11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後調入中國人民銀行青海省冷湖市分行任行長。後來調到冷湖市委辦公室,8月退休1985。
李克祥出生於1944,1966年7月加入中國* * *產黨,高學歷。1970年任老城區村文書。從65438到0985任村支部書記後,帶領村民搞漁業開發,使古鎮李村成為全省第壹個小康村。1976被縣委、政府命名為“身殘誌堅的紅色管家”。1993當選市人大代表。1994年被授予黨員中產生的* * *稱號。1995被評為縣勞動模範。1998魚臺縣委、縣政府作出“向李克祥同誌學習”的決定。1999被評為縣級優秀* * *黨員。2000年被授予“優秀黨員”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