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中醫
民國城裏有四大名醫,都是指中醫。壹般指、史晉謨、王。還有壹種說法是:王、和楊浩如。這五位名醫除了孔伯華是山東曲阜人,其他四位都是南方人。王是江蘇蘇州人,石金模是浙江蕭山人,是四川三臺人,楊浩如是江蘇淮陰人。不管它是否四大或者五大,這五個人是民國時期北京最有名的中醫。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美國禁止中醫的政策遭到強烈抵制和反對,因此不得不撤回。但是,有人提出,中醫的資格必須經過考核,而在今天換句話說,他們必須持證上崗。於是在北平成立了鑒定委員會。鑒定委員會成員有、石金模和王,楊浩如不在其中,因為楊浩如身體已經不好了。但楊浩如是北平第壹所中醫院的創辦人,即以現代醫院形式創辦的中醫院。北平最早的中醫教育是北平國立醫學院,孔伯華等人也參與了,但沒有不要繼續了。後來史晉謨開辦了華北醫學院,培養了很多中醫人才。這所大學可以don’今天不要。的概念來理解。他們壹年只招幾十個學生,年輕的時候只有20個學生。不過華北醫學院後來確實出了不少人才。
雖然北京的中醫很多,但是從患者數量和醫生的生存狀態來看,中醫和中醫有很大的區別。有些人可以無法謀生,所以他們只能自己去藥店或者開個小診所,只能維持生計。但是,這五個名醫都擠在家裏,天天排隊,他們也不不要輕易出診。醫藥費也很貴。從20世紀20年代初到30年代初,壹次就診的醫療費通常是壹個銀元。銀元是什麽概念?我們之前說過,在20世紀20年代末,壹個銀元幾乎足夠買壹輛三輪車。我的家庭在抗日戰爭期間,美國人的日常開支只有壹元銀元壹天。壹般貧困家庭壹個銀元可能要十天半個月,這是相當高的。但是,在胡同裏不出名的中醫的費用可以不要像這樣高。另外,說到藥材,當時的藥材並不貴,也沒有藥丸和膏丸。壹般來說,飲片更便宜。除了藥材貴,都比較便宜。發高燒的孩子需要壹種藥——紫雪,需要羚羊角,比較貴。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曾經因為消化不良而服用珍貴的藥丸。只花了幾分錢。我們住在東四的時候,胡同裏窮人家的孩子生病了,他們沒有不要去看醫生。給自己買點藥就好了。
四大名醫各有專長。例如,孔伯華擅長治療熱病,他最喜歡膏藥,因為膏藥是涼的。孔伯華用的藥方膏藥很多,可以壹貼兩貼,也可以兩貼兩貼,所以有個外號叫孔膏藥。王擅長治療溫病,其著作多以治療溫病為主。四個人中,石金墨活得最久,壹直到1980年。還有活到1960年,楊浩如活到1940年,活到1955年,活到1949年。
雖然家裏人有病,我也看中醫,但是不太多。當我尋找中醫時,我最常找的是孔伯華。據說我小時候去看過蕭龍友。那時候我很少去醫院看病。通常,我會請醫生來我家。不過,我會去他家找小洛
藥店和仿制單
現在關於同仁堂的傳說很多,關於它的口碑和藥品質量我們也有很多了解。當時除了同仁堂,還有樂仁堂、鶴年堂、永安堂等。北京的藥店普遍出售藥品,無論是丸劑、散劑、膏劑還是飲片。但有壹個問題是,它是不是真的。壹般好醫生的處方都有指定藥店。有壹個發生在民國時期的小故事,說壹個醫生喜歡用麻黃。壹般來說,麻黃壹劑藥只能用幾分鐘,最多也就壹塊錢。醫生開始開壹美元的麻黃,但病人還是沒有服用後不要出汗。醫生增加到兩美元,但他仍然沒有不要流汗。當他開車到三錢時,他已經到達了極限,但它仍然沒有不工作。醫生覺得病人要出汗,就開了五塊錢的麻黃,已經超劑量了。在過去,在醫院增加劑量需要雙簽。於是吃了這種藥之後,出現了醫療事故,病人出了壹身汗,甚至虛脫死亡。後來家裏人向政府舉報,法院調查,問他藥是從哪裏拿的。病人家人說,1塊錢去了三錢,是在某個小藥店拿的,最後5塊錢的處方是在同仁堂拿的。麻黃這種藥,就像壹根小草棍。是在壹個小藥店被抓的。他們把炕席搓成小塊。它看起來像麻黃。像這種麻黃,妳贏了如果妳吃壹兩個,就不會出汗。同仁堂是正品,吃藥的人不願意抓,覺得麻黃量太大。但是醫生開的處方在那裏,醫生的雙重簽名使得必須抓住真正的麻黃,病人死了。所以它不是同仁堂的錯,也不是醫生是她的錯。最後,法院把賣假藥的藥店老板關進監獄。
是同仁堂最有名的藥房,也給清宮供應藥品,主要是給宮裏的太醫院。宮內有藥局,但有些藥丸、藥粉、飲片也需要在同仁堂藥房購買,尤其是壹些珍貴的藥材如參茸犀角等。而且結賬壹般兩年壹次。我進入民國,清朝退位,清宮預算大減。所以後來有了壹筆賬,大概是壹萬兩銀子的藥,主要是人參,鹿茸,羚羊角。退位的小朝廷沒錢賠,民國政府也不賠,同仁堂賠了壹大筆錢。
那時候抓藥很好玩,各種模仿都有。例如,壹劑藥中使用了22種藥物,其中每種藥物都有壹張小紙條,通常是白底紅字,上面有藥用植物的小圖片,有根、莖和葉。文中註明了藥物的溫、寒、熱、寒、升降,還註明了功效。多吃點藥,就能省下很多仿制品,就像壹個小草藥。小時候攢了很多仿單玩,壹張壹張的,都是藥店的。模仿的作用是什麽?壹是有普及效果,二是知道裏面開了什麽藥,都是不全的,有沒有漏藥。比如醫生開了22種藥。回來的時候數壹下這個單子,看看有沒有22份。壹直到甘草這種不多也不少的藥都有副本。壹查就知道了。當然,妳可能無法檢查出來,但藥劑師可以。這種仿單今天已經成為文物了。當時的壹些大藥店如永安堂、鶴年堂、樂仁堂都有自己印制的仿單。
馬西醫
當時,北京美國著名的中醫和西醫基本上都在自己家裏有自己的診所。因此,在50年代初,醫生被授予自由職業者。那時候的醫生和今天完全不壹樣的情況。他們可以受雇於壹兩家醫院,也可以自己開私人診所,同時還履行出診的職責。那時候,好醫生是壹個特別體面的職業,
西醫有很多私人醫生。就我個人記憶來說,我年輕的時候,基本上沒去過醫院。當時醫生出診,馬付費,比醫院收費貴多了。許多著名的西醫都有私家車。我記得50年代來我家看病的很多醫生都有私家車。比如當時兒科醫生吳瑞平。她的丈夫是壹個好看的女人,但她被稱為家庭主婦。她在家只做家務,教育孩子之類的事情都是她老公的業務。
有些疾病可以家裏醫生出診不到,比如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等疾病。所以它比如西宗布胡同的牙醫張,以及後來的同仁醫院耳鼻喉科院長許等。都得靠醫療設備確診,出診難。
小時候,我沒有我沒有去醫院的印象。給我看病的最後壹位醫生是周,他是東北人,壹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還來過我家。同壹個院子裏的孩子有時會生病,讓周姬敏醫生給他們看病。周也給看了看,又拿了些藥什麽的,並沒有不收壹分錢。周博士是個非常好的人。他當時在東四聯合醫院,因為後來不允許私人執業,那裏聚集了很多私人醫生。1966年文革,因為他在國軍當軍醫,滿大街都是他的大字報,他家也被抄了。當時我偷偷去他家看他,給他吃的。後來很多醫生都不工作了。例如,諸福棠開了壹家兒童東單三條的s醫院,後來無償捐給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