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病機多以先天不足和/或後天營養不良為主,情誌失調、飲食不當、感外邪為主要病因。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發病率最高。腸易激綜合征腹瀉可分為肝氣虛證、脾虛證、脾腎陽虛證和大腸濕熱證。
表現為:腹痛為腹瀉,腹瀉後疼痛減輕;癲癇發作與情緒變化有關;腸音狂傲;胸脅脹痛;腹脹和不適。舌質淡紅或暗沈,苔薄白;脈弦細。
中成藥:痛瀉寧顆粒
成分:白芍、青皮、薤白、白術。
主治:柔肝、疏肝、行氣、調脾、除濕。可用於肝氣犯脾所致的腹痛、腹瀉、腹脹、腹部不適、腸易激綜合征(腹瀉型)。
用法用量:飯後服用5g,壹日三次,偶有輕度惡心。
表現為:飯後腹瀉;怕寒飲食;腹脹和腸鳴音;容易出汗;少吃點,接受差異;又弱又懶。舌質淡,或有齒痕,苔白;脈搏很細。
中成藥:沈淩白術顆粒、人參健脾丸。
1.參苓白術顆粒
包括人參、茯苓、白術、山藥、白扁豆、蓮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
主治:健脾和胃,益肺氣。用於脾胃虛弱,厭食,便溏,氣短,咳嗽,四肢乏力。
用法用量:開水沖服,每次3g,每日3次。感冒發燒患者不宜服用。
2.人參健脾丸
包括人參、白術、茯苓、山藥、陳皮、木香、砂仁、黃芪、當歸、酸棗仁、遠誌。
主治:健脾益氣,和胃止瀉。用於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惡心嘔吐、腹痛、便溏、厭食、乏力等癥。
用法用量:水蜜丸每次8g,大蜜丸每次2g,每日2次。感冒發燒患者不宜服用。
表現為:黎明拉稀;腹部冷痛,溫熱痛減輕;腰膝酸痛;大便或難消化的食物;形體冰冷,四肢冰涼。舌質淡胖,邊緣有齒痕,苔白滑;脈沈細。
中成藥:補脾益腸丸、申思丸、固本益腸片。
1.補脾益腸丸
包括黃芪、黨參、砂仁、白芍、當歸、白術、肉桂、延胡索、荔枝核、幹姜、甘草、防風、木香、補骨脂和赤石脂。
【主治】益氣養血,溫陽行氣,澀腸止瀉。用於脾虛氣滯所致的泄瀉,癥見腹脹疼痛,腹瀉伴腸鳴。
用法用量:每次6g,壹日3次。孕婦禁用,腹瀉時腹部發熱疼痛者禁用,感冒發熱者慎用。
2.申思藥丸
成分: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和大棗。
主治:溫腎散寒,澀腸止瀉。用於腎陽不足所致的泄瀉,癥見腸鳴、腹脹、五更泄瀉、厭食、遷延性腹瀉、面色發黃、四肢冰涼。
用法用量:每次6g,壹日兩次。含有罌粟殼,長期使用可能會產生依賴;不宜與罌粟殼、鹽酸嗎啡、磷酸可待因、鹽酸罌粟堿等其他易產生依賴性的產品同時服用。
3.固本益腸片
該藥物包括黨參、白術、補骨脂、山藥、黃芪、炮姜、當歸、白芍、元胡、木香、地榆炭、赤石脂、兒茶、甘草。
【主治】健脾溫腎,澀腸止瀉。用於脾腎陽虛所致的泄瀉,癥見腹痛不止,大便稀或粘液,納差,腹脹,腰酸,肢冷,舌淡苔白,脈弱。具有上述綜合征的慢性腸炎。
用法用量:每次8片,每日3次。腹瀉時腹部發熱疼痛者不宜服用。
表現為:腹痛、腹瀉;發泄尿急或不適;腹部不適;渴了不想喝;口幹、口黏;肛門在燃燒。舌紅,苔黃膩;脈沖滑差或脈沖滑差數。
中成藥:葛根芩連丸、香連丸、胃腸安丸。
1.葛根芩連丸
成分:葛根、黃連、黃芩、炙甘草。
【主治】舒筋透表,清熱解毒,利水止瀉。可用於濕熱蘊結所致的腹瀉、腹痛、大便黃粘、肛門灼熱等癥。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g,壹日3次。不宜與含甘遂、大戟、芫花或海藻的中成藥合用,如紫晶片、乳癖消片、心痛口服液等。
2.香連丸
成分:木香和黃連(由吳茱萸制成)。
主治:清熱利濕,行氣止痛。腹瀉腹痛,大便呈黃色粘稠狀。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6g,壹日2~3次。脾胃虛寒者慎用。
3.胃腸安丸
包括木香、沈香、枳殼(麩炒)、檀香、大黃、厚樸(姜炒)、人工麝香、巴豆膏、大棗(去核)和川芎。
主治:芳香化濁,理氣止痛,健胃導滯。可用於濕濁、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厭食、惡心、嘔吐、腹脹腹痛。消化不良、腸炎、痢疾見上述證候。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壹次4粒,壹日3次。孕婦禁用,存放於陰涼幹燥處。含有興奮劑,運動員慎用。
腸易激綜合征要註意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心理的調整,可以緩解腸易激綜合征的癥狀。如減少煙酒攝入,註意休息,充足睡眠。腸易激綜合征應避免長期過度勞累;冬春季節,尤其需要註意生活的調節,避免著涼;宜經常鍛煉;保持良好的心情,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避免不良情緒的刺激。
受限制的食物類型包括:
①富含FODMAP(即糖、乳糖、多元醇、果聚糖、低聚半乳糖等難以吸收的短鏈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②高脂、辛辣、辛辣、重香料的食物;
③高膳食纖維食物可能對便秘有效(但對腹痛和腹瀉不利);寒性食物可能加重腹瀉;
(4)如果確定了食物過敏原,應避免攝入含有過敏原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