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級處理-機械處理部分:
機械(初級)處理部分包括格柵、沈砂池、初級沈澱池和其他構築物,目的是去除粗顆粒和懸浮固體。處理的原理是通過物理方法實現固液分離,將汙染物從汙水中分離出來,這是壹種廣泛使用的汙水處理方法。
2、二級處理——汙水的生化處理:
汙水的生化處理屬於二級處理,主要目的是去除不可沈澱的懸浮物和可溶性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其工藝組成多種多樣,可分為生物膜法、活性汙泥法(AB法、A/O法、A2/O法、SBR法、氧化溝法)、穩定塘法、土地處理法和其他處理方法。
3、三級處理——水的深度處理:
二級處理後的水經過脫氮除磷,通過活性炭吸附或反滲透去除水中殘留的汙染物,通過臭氧或氯氣殺滅細菌和病毒,然後送至中渠作為沖廁所、噴灑街道、澆灌綠化帶、工業用水和消防的水源。
擴展數據:
水處理工藝環境的影響;
1,PH值:
活性汙泥系統中微生物最適宜的PH範圍是6.5-8.5。強酸性或強堿性的環境不利於微生物的生存和生長。嚴重時會破壞汙泥絮體,細菌膠團解體,處理效果急劇惡化。
2.溶解氧
當環境中溶解氧高於0.3mg/l時,兼性菌和好氧菌都進行好氧呼吸;當溶解氧低於0.2-0.3mg/l,接近於零時,兼性菌轉為厭氧呼吸,大部分好氧菌基本停止呼吸,部分好氧菌(多為絲狀菌)可能生長良好,這往往導致系統占盡優勢後的汙泥膨脹。
3.溫度:
溫度對微生物有廣泛的影響。雖然某些種類的細菌在高溫環境(50℃ ~ 70℃)和低溫環境(-5 ~ 0℃)下都有活性,但大多數微生物在汙水處理中最適宜的溫度範圍是20 ~ 30℃。
百度百科-水處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