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步:市場調查和分析。
目的是找出哪些產品市場對發展供應鏈是有效的。為此,我們必須知道當前的產品需求是什麽,產品類型和特點是什麽。在分析市場特征的過程中,要對廠商、用戶、競爭對手進行調查,提出“用戶想要什麽”、“在市場上有多大分量”等問題,確認用戶的需求,以及廠商、用戶、競爭對手造成的壓力。同時,要對市場的不確定性進行分析和評估。
第二步:企業現狀分析。
主要分析企業供需管理現狀(如果企業已經有供應鏈管理,則分析供應鏈現狀)。這壹步的目的是研究供應鏈發展的方向,分析、發現和總結企業存在的問題和影響供應鏈設計的因素。
第三步:供應鏈的戰略設計。
戰略性地定義供應鏈的範圍和內容,確定供應鏈的任務、功能和目標。主要目標是在高用戶服務水平、低庫存投入和低單位成本之間取得平衡(這兩個目標往往是沖突的),還應包括以下目標:進入新市場;開發新產品;開發新的分銷渠道;提高售後服務水平;提高用戶滿意度;降低成本;通過減少庫存等提高工作效率。另外,供應鏈的戰略設計還應該包括確定供應鏈的核心競爭力,找出供應鏈的設計有哪些競爭優勢。
第四步:供應鏈的系統分析。
本文主要分析了供應鏈的構成,提出了供應鏈的基本框架。供應鏈成員構成分析主要包括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和用戶的選擇和定位,以及確定選擇和評價的標準。
第五步:供應鏈設計的可行性分析。
這裏的可行性分析包括三個方面:管理層面分析、技術層面分析和效益評估。管理水平分析主要分析企業現有的管理水平能否滿足供應鏈的設計要求。效益評估主要分析供應鏈的設計是否能實現上面第三步設定的目標。技術層面分析不僅是對某些策略或改進技術的推薦列表,也是開發和實現供應鏈管理的第壹步。在必要性分析的基礎上,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發展供應鏈的技術選擇建議和支持。這也是壹個決策過程。如果妳認為方案可行,可以進行以下設計。如果不可行,妳必須重新設計。
第六步:供應鏈的詳細設計。
企業要根據總體規劃的要求,決定如何構建供應鏈,決定供應鏈的配置,詳細設計每個功能單元,考慮到每壹個具體細節,供應鏈的每壹個環節(組織)執行什麽樣的流程。主要解決以下問題:
(1)供應鏈的構成(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和用戶的選擇、定位、計劃和控制)。
(2)原材料的來源(包括供應商、流向、價格、運輸等問題)。
(3)生產設計(需求預測、生產什麽產品、產能、向哪些配送中心供貨、價格、生產計劃、生產作業計劃及跟蹤控制、庫存管理等問題)。
(4)配送任務和能力設計(產品服務於哪些市場、運輸、價格等問題)。
(5)信息管理系統設計。
(6)物流管理系統的設計。
第七步:供應鏈的配置和實施。
規劃設計的最終目的是付諸實踐。在實施階段,要配置供應鏈的軟硬件系統,包括辦公環境、資金、人員、技術、信息系統的配置,供應鏈要實際運作。
第八步:供應鏈績效評估和重新設計。
在實際運作過程中,要通過壹定的方法和技術來觀察和測試供應鏈的績效。如果沒有,就要回到第三步重新設計,讓供應鏈不斷適應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如果沒有問題,我們可以實施供應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