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用於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的片狀纖維制品。早在西漢時期,我國就已發明用麻類植物纖維造紙。宋蘇易簡《紙譜》載:"蜀人以麻,閩人嫩竹,北人以桑皮,合江以藤,海人苔蘚,浙人麥粉稻草,吳人繭,楚人楮為紙。"造紙,舊時人工制造,先取植物類纖維質之柔韌者,煮沸搗爛,和成粘液,勻制叩筐,使結膜,稍幹,用重物壓成。今所用之紙,多為機制。
造紙對世界文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關於蔡倫與造紙術的關系,當今有兩種不同的看法。第壹種觀點認為他是造紙術的發明者,第二種觀點認為西漢初年已經以紙代簡,蔡倫只是造紙術的革新者。看來第二種觀點是正確的,因為早在蔡倫之前 200 年,西漢初年就已經有了用於書寫的麻紙。蔡倫的貢獻在於組織和推動了高檔麻紙的生產和精工細作,促進了造紙術的發展,但 "意以樹皮為紙",則有可能是蔡倫或其部下所為。樹皮紙由樹皮纖維制成,技術難度大於麻紙。蔡倫的貢獻在於使紙的生產在東漢得到發展。麻紙和皮紙是漢代以來1200年間中國造紙的兩大支柱,中國文化就是依靠這兩種紙的供應而迅速發展起來的。
到了晉代(4 世紀),紙終於取代了絹帛,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蔡倫對麻紙和皮紙的生產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他不是造紙術的發明者,但作為技術革新者和組織推廣者的歷史地位應該得到肯定。
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主要靠結繩記事,後來逐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文作為書寫材料。後來,他們又發現並利用竹木簡和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貴,竹簡太笨重,這才發明了紙。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期已經開始生產紙張,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張廣泛流傳。人們普遍使用,造紙術進壹步提高。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稱也多種多樣,如竹簾紙、藤紙、魚蛋紙 ......。蔡倫造紙的原料種類繁多,以爛漁網做成的紙叫網紙,破布做成的紙叫布紙。
隋唐時期,誕生了著名的宣紙。(在宣紙的主要產地安徽宣州,流傳著這樣壹個傳說:蔡倫的弟子丹陽(今安徽省宣城市)人蔡邕(今安徽省宣城市人),在宣州造紙廠造紙,造出了宣紙:蔡倫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紙為業,他壹直想造出壹種特別理想的白紙,用來為師傅畫圖修譜。然而,經過多次試驗,他都未能如願。有壹次在山裏,他偶然看到山澗旁倒著壹些檀樹,因為年代久遠,被水浸泡腐爛而發白。後來他用這種樹皮造紙,終於成功了。(由此可以斷定:用樹皮做宣紙,在唐代時比較盛行)。
唐代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又均勻地塗上蠟,使紙張具有光澤潤澤、色彩艷麗的優點,稱為硬黃紙。五代造紙業不斷發展,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紙,直到北宋時期,壹直被公認為最好的紙。到了明清兩代,造紙業又繁榮革新。各種紙張再度盛行,在質地上有白紙和淡雅的彩紙,色彩上以鮮明和恬靜為主,如康熙、乾隆時期的粉蠟紙、印花彩繪沾花紙等,紙張的制作,到了清代,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造紙的過程)
壹般印刷紙的生產分為制漿和造紙兩個基本過程。制漿是用機械方法、化學方法或兩種方法相結合的方法,將植物纖維原料離解成天然漿或漂白漿。紙是懸浮在水漿中的纖維,經過各種加工組合成各種要求的紙張。
造紙廠壹般需要貯存足夠4至6個月的原料,使原料在貯存中經過自然發酵,以利制漿,同時保證造紙廠的連續生產。由制備工段把蘆葦、麥草和木材等原料切成料塊(用於生產化學漿)或木材碎塊(用於生產磨木漿),然後把小塊原料放入裝有化學液的蒸煮器中蒸煮,把原料蒸煮成漿,或把木材碎塊放到磨漿機上磨成漿,也可以經過壹定程度的蒸煮後再磨成漿。然後用大量的水沖洗紙漿,通過篩選和凈化去除紙漿中的粗片、節、石、砂等。然後,根據紙種的要求,用漂白劑將紙漿漂白到所需的白度,再用打漿設備打漿。然後在紙漿中加入填料、膠水、施膠劑等改善紙張性能的輔助材料,再次進行凈化和篩選,最後送入造紙機,通過凈水部分過濾、壓榨脫水、幹燥烘缸、壓光輥、分切復卷或分切生產出卷筒紙和平板紙。如果要生產塗布印刷紙,則需要在生產卷筒紙的中間或塗布工序後進行幹燥並實現。
除上述基本工序外,還包括壹些輔助工序,如蒸煮液的配制、漂白劑的配制、橡膠的蒸煮以及蒸煮廢液和廢氣中的化學品和熱量的回收等。
【編輯本段】附:紙的歷史
紙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壹,它與指南針、火藥、印刷術壹起,使我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有了物質技術的基礎。紙張的發明結束了古代文書工作繁雜的歷史,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主要靠結繩記事,後來逐漸發明了文字,並開始用甲骨文作為書寫材料。後來,他們發現並利用竹木(即簡牘)和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貴,竹木太笨重,於是就發明了紙。據考證,造紙始於西漢時期,1957 年,陜西省博物館在西安東郊灞橋附近的壹座西漢墓中出土了壹批被稱為 "灞橋紙 "的紙,其年代可追溯到西漢武帝時期。後來,在新疆羅布泊和甘肅居延又出土了漢代的紙片,年代比東漢建初-元興年間的宦官蔡倫造的紙要早約 150 年至 200 年。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紙張的發明雖然很早,但起初並沒有得到廣泛應用,政府公文還是用簡牘、厚帛書書寫的。到了漢獻帝時,東萊人左伯又對以前的造紙方法進行了改進,進壹步提高了紙的質量。他造出的紙潔白、細膩、柔軟、致密、色澤鮮艷,紙質特別好,世稱 "左伯紙",尤以五色花紙、高級信紙為上品。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張廣泛流傳,為人們普遍使用,造紙技術進壹步提高,造紙地區也集中在晉代以前的河南洛陽壹帶,並逐漸傳播到越、蜀、邵、揚及皖、贛等地,產量、質量不斷提高。造紙原料也是多種多樣,名目繁多。以竹簾紙為原料,竹簾紙紋理分明,紙質緊、薄、勻細。乙肝、丙肝有藤皮紙,用藤皮制成,紙質均勻光滑,潔白如玉,不留墨跡。東陽有魚卵紙,又稱魚紙,柔軟、光滑。江南以稻草、草纖維為紙,色黃,質地粗糙,不易書寫。北方以桑樹莖皮纖維造紙,質地優良,色白、薄、軟,抗拉力強,紙紋撕裂如棉絲,故稱棉紙。蔡倫造紙原料廣泛,用爛漁網做成的紙叫網紙,破布做成的紙叫布紙,因為當時把漁網破布歸為麻纖維,所以統稱為麻紙。
為了延長紙張的使用壽命,金氏又發明了染紙的新工藝,即從黃蘗中熬取汁液,浸染紙張,有的先寫後染,有的先染後寫。染色紙叫染色裝飾紙,天然黃色,故又稱黃麻紙。黃紙具有防蟲、防蛀的功能。
公元8世紀,紙在中國被廣泛使用,此後的幾個世紀,中國向亞洲各地出口紙張,並將造紙術秘而不宣。公元 751 年,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發生沖突,阿拉伯人抓獲了幾名中國造紙工人。不久,撒馬爾罕和巴格達開始造紙。就這樣,造紙技術逐漸傳遍了阿拉伯世界,紙張開始在阿拉伯世界廣泛使用,然後通過阿拉伯國家傳到北美和歐洲。據史料記載,蔡倫發明造紙術比歐洲建立第壹家造紙廠晚了 1000 多年。雖然現代造紙業已經非常發達,但其基本原理仍與蔡倫造紙的方法相同。造紙原料十之七八已被木漿取代,但制造高級印刷紙、卷煙紙、宣紙和打字蠟紙等,仍離不開蔡倫所用的破布、樹皮、麻、廢魚網等原料。
隋唐時期,著名的宣紙誕生了。在宣紙的主要產地安徽宣州有壹個傳說:蔡倫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紙為業,他壹直想造出壹種特別理想的白紙,用來為師傅畫圖修譜。但經過多次試驗,他都未能如願。有壹次,他偶然在山間的溪邊看到幾棵倒在地上的檀樹,由於年代久遠,樹皮已經腐爛,被水浸泡得發白。後來他用這些樹皮造紙,終於成功了。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用樹皮制造宣紙,在唐代時較為盛行。唐代寫經用的硬黃紙、五代和北宋的陳心堂紙等,都屬於熟宣紙壹類。此後,宣紙壹直是書寫、繪畫不可或缺的珍品,到了明清兩代,中國書畫幾乎都用宣紙。
同時,由於雕版工筆藝術的發明,大大刺激了造紙業的發展,造紙地域進壹步擴大,名紙輩出,如宜州黃白麻紙,杭州、梧州、衢州、越州藤紙,均州大模紙,蒲州薄白紙,宣州宣紙,硬黃紙,韶州竹紙,靈州滑薄紙等。唐代各地以瑞香皮、棧香皮、楮皮、桑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韌皮纖維為原料造紙,這種紙紙柔韌而薄,纖維交錯均勻。
唐代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在紙上均勻塗蠟,經過壓光,使紙張具有光潔、有光澤、美觀的優點,稱為硬黃紙。還有壹種硬白紙,在原紙兩面塗蠟,再用卵石或弧形石磨磨擦,使紙張光亮、潤滑、致密,纖維均勻細致,比硬黃紙稍厚,稱為硬白紙。此外,政治家們還用礦粉和臘粉填充臘紙;在臘粉紙和彩紙的基礎上加工金箔、銀箔或粉光紙制品,稱為金花紙、銀花紙或金銀花紙,也稱冷金紙或灑金銀紙;還有顏色和花紋最講究的壓光紙,它是在刻有花紋的紙板上壹張壹張地磨壓,使紙的表面隱現起各種花紋,又稱花簾紙或花紋紙。當時,四川出產的砑光水印魚子紙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此外,還出現了經過簡單再加工的紙張,著名的薛濤紙、謝公十色紙等染色紙,金粟經紙,以及各種印花紙、松花紙、雜色流沙紙、彩霞金粉龍紙等等。
五代造紙業不斷發展,歙州的澄心堂紙,直到北宋,壹直被公認為最好的紙;這種紙 "滑如泉水,細如蠶繭,韌比蜀紙,快比河田楮"。這種紙可以五十丈長為壹幅,從頭到尾勻細如壹,宋代繼承了唐、五代的造紙傳統,有很多不同質地的紙,紙質壹般輕而軟、薄而韌,最好的紙全在江南制造,又稱江東紙。紙張再利用始於南宋,以廢紙為原料再造新約,稱為魂紙或熟魂紙,具有省料、省時、見效快的特點。
元代造紙業雕敝,只有在南方還勉強維持過去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紙業又興旺起來,主要產品有宣紙、竹紙、宣德紙、松江譚紙等。清代宣紙制造工藝進壹步提高,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紙。大部分地方造紙,利用多種原料,制造出種類繁多的紙張,紙張的加工工藝,如施膠、明礬、染色、打蠟、壓光、灑金、印刷等工序,也有了進壹步的發展和創新。各種紙張再度盛行,在質地上以白紙和雅色紙為主,色彩上以鮮明和恬靜為主。康熙、乾隆時期的粉蠟紙,如金銀花紋的粉蠟紙、描金雲龍的粉蠟紙、五彩描金砑光的粉蠟紙、印花繪染的花紙、用粉彩和蠟砑光的三色紙,再用泥金或泥銀繪制各種花紋。清代的紙張制作已達到精湛的程度。
此外,中國宮廷從晉代起就從周邊國家接收貢紙,如南越進貢的邊紙(或稱苔紙),以海藻為原料,加上味道甘甜、溫潤、無毒的邊越紙制成。朝鮮進貢的高麗紙、雞冠紙為歷代統治者所喜愛。到了清代,又有朝鮮的麗錦紙、金陵紙、鏡花紙、竹節紙,越南的苔蘚紙,日本的雪花紙、鳳書紙,西洋的金邊紙、雲母紙、漏花紙、彩紙、回彩紙等等。
紙、紙板和加工紙。是供書寫、記錄、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用途的片狀纖維制品。由懸浮在水中的紙漿,在造紙機上形成網狀沈積成錯綜交織的纖維層,再經壓榨、幹燥而成。
分類 紙的品種很多,分類方法也不盡壹致。習慣上有三種分類方法。
①按制作方法分為手工紙和機械紙。手工紙主要是手工操作,利用簾網骨架,人工撈制而成的薄片。質地柔軟,吸水性強,適於水墨書寫、繪畫和印刷之用,如我國的宣紙。其產量占現代紙張總產量的比例很小。機制紙是以機械化方式生產的紙張的總稱,如印刷紙、包裝紙等。
②根據紙的厚度和重量分為紙和紙板。二者尚無嚴格的區分界限。壹般每平方米重量在200g以下的稱為紙,以上的稱為紙板。紙板占紙張總產量的40%至50%,主要用於商品包裝,如箱紙板、包裝紙板等。在國際上,紙和紙板通常是分開統計的。
③按用途分為:新聞紙,是主要用於報刊的特種印刷用紙,由於所占比重較大,習慣上單列壹類;印刷紙、書寫紙,用於印刷和書寫並包括繪畫和繪圖用紙;包裝紙;技術用紙(工業和農業技術用紙);生活和衛生用紙;加工紙,用於進壹步制造的加工紙;紙板;加工紙等。
規格壹般分為平板和卷筒兩種。平板紙主要用於逐張使用,如用於平臺印刷機和書寫、繪畫等用紙。卷筒紙主要用於連續加工機械,如用於輪轉印刷、制袋機連續制袋、卷煙機連續包煙等。
印刷用紙的卷幅壹般要求與印刷機系列相匹配。卷筒紙幅寬過去以787和1092mm及其倍數為主,隨著印刷機印刷幅寬的變化,現在逐漸采用以880mm及其倍數為主。卷筒紙的外徑壹般為750~850mm.平板紙的長寬比為0.72.習慣上以500張為壹單,若幹單紙包裝成壹張,每張重量不超過250kg.其他紙張由於使用要求多種多樣,有不同的規格標準,也有根據訂戶要求生產的特殊規格。
性能指標 不同品種的紙張要求有其主要用途的性能指標。根據不同的用途,分別用專用儀器按標準檢驗以下幾類性能。
物理性能指標 ①定量:每平方米重量,用克/平方米表示。如文化印刷紙定量壹般為 32 ~ 80g/m2,紙板定量壹般為 200 ~ 400g/m2。厚度:在兩塊測量板上,施加 100kPa 壓力,直接測量的厚度,用 mm 表示。緊度:表示紙張結構的緊密程度,每立方厘米紙張的重量,用 g/cm3 表示。在紙量壹定的情況下,紙的厚度是松厚度。多孔性和透氣性:壹般紙張含70%的孔隙。透氣度是指壹定面積的紙張在壹定真空度下,每分鐘通過的空氣量或通過壹定時間的空氣量,分別以ml/min或s/100ml表示。膨脹率:紙張在水中浸泡或在不同溫度下加濕或除濕後,紙張尺寸的相對變化,以尺寸增大或減小占原試樣尺寸的百分數表示。膠版紙對膨脹率的要求較高。(6)強度:紙張受外力作用時,達到破壞點所體現的壹些具體數值。主要有抗張強度及其斷裂時的伸長率、耐破度、耐折度、撕裂度、挺度等。強度指標對包裝紙尤為重要。
光學性能指標 ①白度:白色或近白色紙張表面對藍光的反射率,用相對於標準氧化鎂板的反射率百分比表示。不透明度:單個試樣在 "全吸收 "黑色襯紙上的反射率,與完全不透光的多個試樣的反射率之百分比率。透明度:光線透過紙張的程度。以油墨線條能看清楚的試樣層數最多表示。光學性能指標對於打印紙和描圖紙等是比較重要的。
化學性能指標 ①水分:紙張中所含水分在100~105℃下能蒸發掉的重量,以占紙張重量的百分數表示。灰分:紙樣燃燒後的殘渣重量,以絕對幹樣重量的百分數表示。pH 值:紙樣在 95~100 ℃蒸餾水中浸泡 1 小時後,提取其 pH 值的水。這些化學指標對電工紙和科技紙尤為重要。
表面性能 ①施膠度(耐水性):紙張表面防止書寫墨水滲透和擴散的性能,對書寫紙來說非常重要。用鴨嘴筆蘸上專用墨水,在紙上劃線,線的最大寬度不擴散和不滲透(mm)。光滑度:在壹定真空度下,壹定體積的空氣在壹定壓力下通過試樣表面與玻璃表面間隙所需的時間,用秒表示。表面強度:膠印紙為了防止紙張從糊版處脫落,要求紙張有良好的表面強度。用蠟棒按壓紙張,使纖維附著在蠟棒上拉平,也可應用印刷儀器測量其拉毛速度表示。繪圖紙、描圖紙則是測量其摩擦阻力,都是對紙張表面組織結合強度的檢驗。
除上述性能外,其余技術用紙還有許多特殊性能測試要求。如電氣工業用紙的介電常數、介電強度、介電損耗,卷煙紙的燃燒速度,隔熱紙的導熱系數,過濾紙的流體阻力系數和過濾截留系數,生活衛生用紙的柔軟度、吸水性等都是質量的重要性能指標,需要按規定的標準進行檢測,以評價其性能